正文 NGO參與城中村社區發展的模式探究(1 / 2)

NGO參與城中村社區發展的模式探究

地方經濟

作者:陳愫婕

摘要: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城中村成為我國眾多城市裏的普遍現象。自昆明城市化以來,現在正處於城市化的加速發展階段,是各種城市病的高發期,有關“城中村”社區建設的實踐剛起步,許多地方還不完善,需要通過經驗總結加以借鑒。本文將闡明選題的研究背景,並對國內外有關社區理論的研究進行了綜述,繼而針對五華區W城中村社區存在的問題,深層分析NGO參與社區發展模式下作出的成效和困境,為推動社區NGO更好參與社區發展提出幾方麵的建議。

關鍵詞:城中村;社區;社區NGO;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10-00-01

一、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的城市化主進程不斷推進,隨著城市的迅速發展和不斷擴大,原來城鄉結合部的村莊,逐漸被城市建成區包圍,但其在建築景觀、人口構成、經濟特征、行政管理、生活方式等方麵與城市社區有著明顯的差異,成了城市中的“孤島”。

從全國來看,自1985年到2001年,全國的村落從940617個銳減到709257個,這些消失的村落,大部分變成城中村[ ],因此,由城市化所引發的“城中村”問題已經引起了各界的關注,在其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問題需要解決。

二、社區NGO參與社區發展實踐的成就回顧以及困境分析

1.社區發展中的社區NGO—以W城中村LX社區照顧服務中心為例

昆明市W城中村社區的建設模式是政府主導型,即以政府為核心,主要是城市的區人民政府下派的街道辦事處為主體,在居委會、中介組織等各種社區主體的共同參與配合下,對社區公共事務、社會事務等進行管理。

昆明市LX照顧服務中心就是典型的社區NGO,它參與社區發展的基本模式包括兩個個部分,即政府主導以及培養專業化社會工作人才。一是體現政府主導的特點。政府上下聯動機製的成立,是在凸顯領導小組決策地位的同時,放權給基層主體,保證政策信息真實、快捷、有效的傳導。二是突出培養專業化社會工作人才的特點。社區NGO是以擁有大量傳統社會工作人員作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社工職業資格的要求。

LX照顧服務中心在雲南大學設立了專門的社工實習基地和研究所,同時引用了香港督導服務,確保了整體社工隊伍專業素質的不斷提高。可見,社區NGO在其中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從W中村社區居委會舉辦的各種文體活動、學校家訪、外展活動中,我們看到了社區NGO活躍的影子。

(1)協助建立流動人口社區綜合活動中心。由於流動人口社區缺乏必要的公共活動空間,社區於2007年和NGO聯合建立了“流動人口社區綜合活動中心”,主要服務群體是流動兒童。在課餘及節假日為流動兒童提供課餘照顧,並組織誌願者與孩子一起玩遊戲、看圖書,為流動兒童提供安全、健康的娛樂環境,免受意外傷害。在年末,社區還會組織各年齡段的人群開展小組活動:一是興趣小組,如舞蹈、戲劇、攝影、手工小組等;二是成長小組,如誌願者小組等,社區的文體興趣小組已開始由“自益”向“互益”甚至“公益”的方向轉化。

(2)開展針對留守兒童、外來務工人員的外展服務。在社區青少年服務中心和學校社會工作相互配合下,2008年起開始探索社區流動兒童的外展服務,幾年來外展隊伍發展成為了一支在城市社區通過外展方式,與針對流動兒童青少年的綜合服務隊。同時,也會有外來務工人員的外展服務,主要涉及健康安全教育、法律援助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