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決定人生之四:勵誌與創富5-1(1 / 3)

心態決定人生之四:勵誌與創富5-1

第5章 打造經典企業

1.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必是經營思想家

善弈者、謀勢;不善奕者、謀子。

設計師,就是要具有全局觀。當年毛澤東設計中國的大戰局,農村包圍城市,心裏裝得就是中國的一大盤棋。我們現稱鄧小平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就是因為他具有胸懷世界的全局觀。真正的戰略家不會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毛澤東曾把延安丟給蔣介石,但他丟給蔣介石的是一個大包袱,看上去是"失",實際上是"得"。企業產品占領市場,如果沒有相應的服務體係來保證市場,最終會失去市場。同樣,暴利商品由於不合商道,最終不能擁有市場。那麼,"子"隻是眼前的利益,"勢"則包含了綜合的因素。

企業文化建設使企業擁有了自己的性格、靈魂和生命力,而經營思想則形成企業看不見的實力。海爾集團一直崇尚經營哲學,而哲學需要建立在科學的經營思想之上。哲學思想是最高的智慧和策略,是企業家避免短期行為立於不敗之地的基礎。張瑞敏設計了一個由科、工、貿、金組成的企業結構,使企業形成互相支撐的四大支柱結構,因而擁有了"大方鼎"狀的堅實結構,規避了風險和短期行為。我們一直在探討許多保健品經營企業的大起大落的原因,現在看來,其根本也正在於缺乏科學的設計。過大的市場成本投入,過大的市場力度,都會造成市場和消費者的滑落,因為這樣違反了市場空間的運行原則。企業應該不斷地設計市場空間,在占有市場空間的同時,不斷地擴展市場空間,保持市場空間的容量。如果將有限的市場空間擠得太滿,必然會引起消費者在心理上抵觸。

設計家首先需要具備的是"清晰的坐標"。我們不妨通過一些企業家的操作來尋找企業家設計的軌跡。

綠丹蘭集團總裁李貴輝就特別注重企業的縱橫組合。他曾用"勾兌"一詞概括自己在社交場合長袖善舞的全部內容,譬如他曾充當民間大使"勾兌"過兩岸、中國和印尼以及中美關係,而他的下一個目標是以自己熟悉和鍾愛的中國文化去"勾兌"世界文化,走遍全球。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對海爾集團的設計可以說也是脈絡清晰:從無序到有序,從有序到體係,從體係到高度,從高度到發展......

企業家首先要明晰企業所處的縱向的和橫向的坐標,我們又把它稱作"定位",用通俗的話說就是"識局"。回想起來,任何事情失誤的弊端都在於經驗主義。要想徹底擺脫經驗主義的束縛,必須不斷地啟用各個時空交錯的線來校正企業的坐標點。隻有在擁有了企業的科學定位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做出科學的決策。

中國的改革最先選擇十四座沿海城市,組成一個全局開放的黃金海岸線。然後由沿海向內地輻射,最後主攻中西部。

設計家必須具備"係統科學和全局觀"。設計是一種切、調而不是對抗,設計者的全局觀既能夠設計自我也能夠設計對手,單方計劃隻是一廂情願,不具備運作的可行性。基於全局觀的科學預測就是設計家的設計軌跡。現在我們看來,市場經濟恰恰是最需要計劃的經濟,與舊的計劃經濟相比,差異隻在於由誰來完成計劃。市場計劃不再是單純的市場行為,而應是一個科學行為。中國目前經濟領域最缺乏的就是市場經濟的科學計劃體係。人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沒有計劃的經濟多麼可怕。在此以前,由於缺乏科學的市場計劃和產業結構計劃,企業隻能著眼於短期行為,進而造成了急功近利情緒和市場無序。現在,麵對眼前一片混亂的產業結構和企業規模,人們隻能無可奈何的苦笑。

麵對紛亂的市場環境,張瑞敏提出"變易、不易和簡易"的策略。這實際是市場設計和競爭對策方麵清晰的思路。不"變易"就不能生存;不堅持自我中心定位將失去自己,就像本書前麵分析的那樣,一些企業在中外合資的時候失去了自己的生存地位,這就需要"不易";而"簡易"則是市場競爭和發展的最高形態。人類作為有思想的理性動物,應該能夠用人道化的和科學的方法設計經濟結構和市場結構。本書提出的"設計概念",就是強化人們市場行為、競爭行為和消費行為的科學理性。甚至我們有必要按照"生態學"的原理來設計產業結構和市場結構。企業的無節製膨脹和無計劃發展,往往會將自己推向死亡的深淵。多數企業在發展的上升期不能及時消除"負增長",結果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過去有人說,"誰能在中央電視台連續做半年的廣告,必定會成功",現在我重新審視一下過去在中央電視台大做廣告的企業現狀,發現由於"負增長"而陷入困境者居多。"巨人"、"中華鱉精"等都是例子。

具有明顯技術優勢的國外產品進入中國,剪斷了中國經濟的鏈條,同時也破壞了中國企業的"生物圈"。生產經營行為的本質是什麼?對於老板來說,大概隻是追求利潤和資本積累,是實現個人財富的手段。但社會學角度來說,生產經營是群體生存方式的表現,是科學的社會結構。剝奪了一個人的消費權並不是致命的,而剝奪了一個人的勞動權則是致命的。勞動者通過有效的勞動,生產出具有市場價值的產品,通過產品的銷售獲得了利潤,從利潤中獲得了自己的工資和資本,然後才能用自己勞動的資本去消費。因此,勞動和消費形成了一個相依相附的"生物鏈"。但是,國外產品幾乎剪斷了這個"生物鏈":中國人越來越趨向於消費國外產品,但自己的勞動則無法轉化具有市場價值的產品,因而不能獲得勞動資源。通俗點說,如果中國工人生產的產品賣不出去,就不能拿到工資,那麼,他們哪裏有錢去消費,去購買國外的商品?就是說,中國勞動者和消費者的"生物鏈"斷了,受損失的就不僅僅是中國消費者了。所以,無論中國還是西方,社會都必須"設計"出一個科學、完整的勞動與消費的"生物鏈"。經營者是舟,勞動者是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經營者有義務保護勞動者,保護勞動者、保護消費者就是保護自己生存的土壤。沒有道義的競爭是不能夠解決消費資源危機的,人類的理性應該能夠做到保護自己的資源,當然這個資源並不僅僅是能源。

人們一直在得與失之間選擇。當年鄧小平在和日本的談判中涉及到釣魚島問題,這是一個遺留多年的棘手問題,也是一個原則問題。如果建立在解決釣魚島問題的條件上再確立中日合作關係,分明是不現實的,那麼,談判也是無功效的;如果在釣魚島問題上讓步,那麼他將背上千秋的罪名。但胸懷全局的鄧小平做出了一個極為明智的選擇:釣魚島的問題是以前的問題,以前解決不了,現在我們還解決不了,不等於我們以後解決不了,但這不影響我們的合作。一個極敏感而又難以解決的問題,被鄧小平輕鬆地避開,中日合作終於得以實現。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發現,鄧小平既沒有被難點卡住,又沒有放棄原則,但卻實現了目標。這就是大智慧。

設計家同時還需要具備的是"超凡的想象能力"。"一國兩製"就是個超凡的想象力。

"摸著石頭過河"、"跟著感覺走"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那是企業草創和原始積累時期的信條,因為在那個時期根本無法計劃。現在則大大不同了,大部分企業已經走過了原始積累的階段,再憑當初的匹夫之勇已經解決不了問題了。現在的企業必須進行精密的設計,才能駕馭企業的航船。企業經營行為並不僅僅是個人賺錢的事情,企業是社會的主要組成都分之一,毫無疑問,企業行為完全是社會行為。那麼,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極大,應該說是企業家的內含。作為領導社會行為的企業家,必須承擔起全部的社會責任。將來的企業行為無疑要按照完整的社會科學來設計,按照人道的、自然的、社會的觀念來塑造企業。先進的社會製度是保障企業科學健康發展的條件,而先進的社會製度首先要保障有益於社會的事業能夠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