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決定人生之四:勵誌與創富4-5(1 / 3)

心態決定人生之四:勵誌與創富4-5

*綜攝法

又稱蜜蜂法,指的是像蜜蜂那樣辛勤地工作(思考、創新),廣泛涉獵,加以提煉,達到創新要求。

我們知道,蜜蜂為了釀蜜,整天不停地飛行在鮮花叢中,不辭辛苦地采集花粉。蜜蜂的本能使這些幼小可愛的動物們努力采集各種不同的花粉,釀出無比甜蜜的蜂蜜。

動物的特性給人予啟迪。創新活動中采用綜攝法,將會盡可能地實現目標。綜攝法的要求是:1.預先設想出創新的目標,目的要明確,包括經濟技術性能、指標、規範等;2.全麵(甚至盡可能多地)搜集相關信息資料,比如與目標有關的各種文獻、專題、論著、專利檢索等;3.成立專業攻關小組,人數根據創新難易程度,所需專業構成等確定,以短小精悍為原則。確定項目主持人;4.擬訂工作進度。盡量把進度細化,既有具體的階段,各階段相互之間又銜接有序。當然,進度不是一成不變的,應當隨工作實際情況的變化而相應修訂;綜合眾人研究的成果,加以提煉,得出最終方案。

綜攝法既可用於企業家個人,更適用於創新群體。用於個人時,往往偏重了產品的技術改進,市場營銷的促進等方麵,而事關企業的戰略決策,大幅度的製度變更等還是以群體的方式進行為要。

其實,綜攝法強調信息的全麵性,思維領域的廣泛性,就是人們日常所說的博采眾長,搞來精品。

一、自行研究式

指企業本身設置了專門的研究組織部門,創新任務由這個專門機構完成。采用這種樣式,一般需具備兩個條件:企業本身科研力量雄厚,科研設備先進,科研資料豐富;企業的創新項目涉及商業秘密,不宜與人合作或委托其他機構進行。我國一些大型的企業或企業集團,通常在內部設有專門的研究機構,有的甚至成立學院,聚集了一批人才。

二、委托研究式

創新企業將創新課題全部交與企業之外的研究機構,亦即通稱的科研院所,由其獨立研究,最後把研究成果交付給企業。這是一種日益風行的研究方式。運用這種方式,對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企業的創新項目應當是事先經過輪番詳細論證、切實可行的;第二,企業對市場和管理戰略有一定的前瞻性;第三,企業的財力雄厚,或者有專門的資金預算;第四,必須謹慎地挑選被委托方。這第四點最為關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創新項目的成敗。在國外,很多公司、企業,甚至包括本身沒有專門研究機構的大財團,跨國公司,都委托社會專門研究機構,幫助創新。在國內,越來越多企業意識到"借腦"的重要性,不惜重金聘請名牌機構從事創新的研究。深圳華為公司是國內通訊行業的巨人,為了完善公司的管理製度,改進營銷策略,花費甚巨,委托人民大學工商學院的專家們進行研究,從而極大地促進了公司管理方麵的加強,給公司帶來更為巨大的利益。

無論哪種研究方式,課題研究法強調的是創新的規範性,科學性,嚴謹性。一般階段為三個時期:前期,準備階段;中期,研究階段;後期,成果鑒定及實施階段。在準備階段,需要選定課題,課題的選擇須建立在充分的論證基礎之上,決不可草率行事,匆忙上馬。同時,如果是合作式或委托式,還須詳細考察合作對方或被委托方的研究能力,確定對象。在研究階段,要求定期掌握進度。如果采用合作式、委托式、要有專人負責聯絡,及時掌握研究的進程,協調解決出現的問題。在後期,要組織專家評估鑒定,以檢查研究成果是否符合預定的要求,在實施過程中,出現新問題,隨時與對方聯係,求得及時解決,確保成果順利實施。

一、原理性模仿

也就是按照已知事物的運行原理來構建新事物運行機製的方法。在企業創新中,更多地運用於技術創新及新產品開發研製,比如前之廣州通訊設備廠對法國微處理電傳機的模仿就是這樣的。

二、形態性模仿

模仿事物的形態,在日常生活中彼彼皆是。軍人穿的迷彩服,是對大自然色彩的模仿創新;淋浴噴頭噴出的水柱是對夏日雨天的模仿;其他如人造噴泉、微型盆景、電影電視中的擬音、無不如此。國內的"世界公園"、"綿繡中華"、"民俗村"都是模仿的佳作。

三、功能性模仿

有人從傻瓜相機中得到啟發,開始研製傻瓜汽車、傻瓜電腦。

四、綜合性模仿

指的是全麵、係統的模仿。到目前為止,在科學研究界,綜合模仿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國各種全球的生物圈II號實驗室。實驗室是個巨大的玻璃罩,占地三英畝,罩子裏邊是海洋、沙漠、農田、沼澤地、熱帶雨林及形形色色的動植物,此外,還有8名靠這個全麵模仿係統提供食物和空氣的科學研究人員。對企業來說,無論是技術創新還是管理創新,有時也不妨采用綜合模仿。綜合性模仿是模仿法中要求最高、難度最大的,風險性也最大,需要企業好自思量。

一、直接類比

這是類比法中最簡單的方法。魯班從手指被帶齒的草割破這一已知事物中,直接聯想到截斷木頭的難題,因而發明了鋸子。

二、因果類比

這是一種從已知事物的因果關係同未知事物的因果關係有相似之處中,尋求未知事物的思考方法。U-2飛機我們都知道,它是一種高空的軍用間諜飛機。但它的研製則是利用了因果類比的方法。研製者看到信天翁這種鳥,翼展長達4米,故可連續飛行數月。因此聯想到,如果把飛機的機翼也做得很長,或許也能連續長距離飛行而不必開動發動機。於是,這種新型飛機問世了。

三、綜合類比

就是當已知事物與未知事物內部各組成要素關係十分複雜,而兩者又具有可比的相似之處時,就可進行的全麵的類比。比如,人腦與電腦,都是要素極為複雜的東西,但具有可比的相似處。人腦處理信息的方式是並行的,那麼,電腦也可以采用並行處理方式,由此導致了運算速度達數萬億次的大型並行數字計算機。此外,研究者還從人腦的工作方式.是模糊邏輯的已知事物中,聯想到電腦也可采用模糊邏輯,結果研製出了模糊計算機。

*缺點列舉法

這是我們經常使用而又經常未予重視的創新方法。在企業創新中,是指針對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中存在的缺點進行分析的方法。采用該法應注意的幾個問題:第一,充分調動所有參與人的積極性,使之暢所欲言,不加限製。參與列舉的人既可以是本企業的員工,也可以是顧客、用戶、經銷商,還可以是專家。範圍廣泛,有利於全麵地發現存在的問題;第二,建立獎勵機製。凡是踴躍"揭短",所揭之短得到克服和改進因而取得效益的,予以精神、物質獎勵。同時,把列舉缺點作為員工的一次責任;第三,對種種列舉出來的缺點認真分析。列舉缺點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於發現問題並進而尋求解決之道。

缺點列舉法既可以集中開會的方式進行,也可以會議與平常結合進行。企業為此應當設置類似"舉報箱"、"意見箱"的"缺點箱",配備專人開啟,定期彙總上報。

為增強實效,缺點列舉法可以同鼓勵員工提合理化建議的活動聯合起來推開。

與智力激勵法不同之處在於,勿需有人對參加者加以提醒,完全由後者自由地提出自認為是缺點的方麵。而且,列舉缺點法一般也可不專門組織會議,簡便易行。

8.必須注意的死角

*關於專利項目的投資

其實不犯錯誤的企業家並不是最聰明的企業家,能夠從自己和別人所犯的錯誤中吸取應有的教訓,指導自己向更健康的方向迅猛發展的企業家才是更聰明的企業家。

由於中央銀行的7次降息和征收利息稅,很多手中有錢的企業家連做夢都在想如何把錢投資出去,大家都想到了一起,市場就有些"小"了,於是有人便開始麵向新產品--買專利,投資生產,其實這是一個極不確定的投資項目,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最好是等待徹底弄透了再說,下麵首先談談這方麵的"死角"。

很多人抱著科技致富,科技救國之夢,對專利產品大投資,"專利產品"名字非常好聽,形象也不錯,又生而逢時,政府和民間都積極支持,但就是敗多成少,有個企業家先後投資數十個專利產品,想"領先一步"打開市場,但事情發展常常超出其想象,看著一個個"專利產品"的"結業",不得不每天苦思冥想:"什麼原因?"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專利大多是專家、知識分子等學者研究型人物在實驗室裏開發出來的科技產品,基本上很少去或不去市場調研即使偶爾去市場上轉轉看看,但以他們的思維、眼光、角度考慮對消費對象,市場容量的有效感受是知之甚微,研究人員基本以學者經驗來感受產品,把握市場,使專利從母胎就攜帶有致命因子--虛擬性、假設性和想象性,由於先天本質就有缺陷,大部分無可救藥,成功的極少,部分要麼是巧合,要麼是企業把關得法,要麼少數研究人員確在市場方麵超出一般,國外專利轉化率30%多,中國最新統計百分之九十多專利擱置,隻有百分之二上市成功。

專利產品名稱"聽上去很美",無論專門的、利益的、科技性的,還是國家承認的,表麵上的權威往往使人不再進一步發問探究,大致一估計:市場不錯,匆匆上市。確實,想象性的產品很危險,現在市場競爭如此激烈,複雜的因素幾十上百種,各種產品大都擠滿為患。試驗室裏的專家怎麼可能關門知曉天下事,能將一種設想準確無誤的切進市場縫隙裏呢?有些企業上市一個產品,市場調查費都要付出幾十萬,以致愈百萬,而我們的專家有這麼多錢一般不會出來做市場調查,除非是預算中就包含了這部分錢。

有的專利產品在市場上確實有立足之地,但立足之地到底有多大,這才是企業家更要關心的問題,如在遮陽帽上安裝一個電風扇,想法本身來說很不錯、安裝上了也有人來買,但在每地隻能銷若幹天,便沒有人問了,結果隻能收回投入的雙位數分之一,從這個極其簡單的例子來看,理論上有一些產品確實是真有立足之地,從商業角度來看,它根本不能劃入產品之列,因為它不能形成最小利潤支持的市場。不是所有新技術,高科技的產品都有市場價值,許多是人們或人類不需要的。例如,好多彩色電視機有60種以上功能,三分之二家庭用不上,手機也有50種功能之多,常用的才接近十種,人五個指頭用高科技加一個,純屬多此一舉。有的日記本上設計了一種鎖子來防止別人偷看,結果意義並不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那樣意義明顯,日記本常常被人們放在自己認為最隱密的地方,若有人非要偷看,大多數找到後會把鎖撬開。該開發什麼,這關鍵就要看企業家在創新過程中的綜合運用能力。

市場的空檔永遠存在,口袋裏有錢不要擔心無處投資,然而,空檔兒越來越難發現,假象越來越多,如果是十幾年前,市場空當兒大多是真的,但時至今日,各個市場已不同程度的進入,每一領域都基本上有了"領頭羊",沒被滿足的很少很少,而未被發現的少而又少,現在的企業家的眼光銳利獨到,市場觸角敏感深入,極少有市場盲點逃過他們一遍又一遍的巡視,以開發新產品為戰略的企業家,麵對一個新市場,第一反應不應該是驚喜,而是驚奇:這麼好的市場為什麼沒人占領?為什麼有錢大家都不賺?繼而再細細探究,如果在市場"空當兒"上被迷惑,肥皂中沒有滋陰皂硬上滋陰皂,礦泉水中沒有營養水,硬上營養水,豬飼料中沒有一天可長2公斤肉的硬上一天可長2公斤的"科技產品"等等。這些搶占空當市場的企業均以空喜一場、虧損一筆而告終。要知道80年代初中國企業家隻要放膽就能發財,現在多是收膽用智力才能致富。

專利產品成少敗多,但不能怪罪專利本身,亦不能苛責專家,實在是市場變化太大,中國知識分子傳統慣性拉力太大,同時還有個自然淘汰率。如果全部成功,新產品就會堆滿地球,人們不知所措。企業家在這方麵的投資,至少需把握住三點:

看開發人員專利技術的市場性高低;

看利潤總額的大小;

看產品成熟性早晚。

理性的把理論搞清楚了,中國企業家在這方麵的"死角"也就展現在我們麵前了。

一是自我支持心理。一旦尋找到一個初步合意的項目雖然還未多方反複論證,但已不知不覺百分之百肯定,完美無缺,人都有自欺欺人的弊病,並不因為項目大、投資巨、就會消除。大動作更能顯示出自己一眼看透,一錘定音的英明,國外這種人也有,前段時間筆者在一本書上看到某大企業家要買法國艾菲爾鐵塔,這雖然是一個騙子的騙技,但是可以顯示人們的心理,無論是企業,還是國家,投資失誤的往往不是小項目,幾千萬、幾億、以至幾十億的並不少見。90年代全國投資不當資金達8000億元,有一堆像模像樣的廢銅爛鐵便以為實現了現代化的人不占少數。

二是投資單向思維。人們以為投資的行為就一定要行動,一定要把錢投出去。應該有氣魄從另一麵來對待投資:放棄投資亦是投資行為,且是一種必不可少的重要的投資行為。投資是戰略行為,是不允許片麵思考的,沒有放棄行為的投資是幼稚而危險的做法,易引起投資固執:非投不可,心中產生了一種不能遏製的投資壓力和衝動,並設定了一個必須實行的目標,而根本沒考慮目標是否現實,投資是否有益,以至把投資本身當作一件必須完成的事情去做,背水一戰,成了沒有退路的險境。其實,每一個失敗者都有這方麵的道理,很大程度上就是投資者陷入了單向思維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鑽進了"死角"無法轉身--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