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決定人生之四:勵誌與創富4-4(1 / 3)

心態決定人生之四:勵誌與創富4-4

三、學會比較善於對照

我們都知道,萬事萬物,所謂好壞之分,優劣之別,全是因為比較的結果。有比較才有鑒別。舊時商家為增強競爭力,擴大產品銷路,喊出"貨比三家"。作為消費者,花血汗錢買東西,也是反複挑揀,多方比較。所謂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對創新思維而言,比較,對照又是一把開門鑰匙。

作為開拓創新思維的來源,首先必須學會比較。這就要求創新者掌握比較的技巧、方法。因此,下麵談談怎樣比較問題。

第一,找到可比性。這是進行比較的根本前提,關鍵在於準確。這既需要敏銳的眼光,更需要豐富的知識。

可口可樂風靡世界,人們為它那清涼獨特的口味所傾倒,可沒人會注意,裝可樂的玻璃瓶有什麼神奇之處。其實,可樂瓶為可口可樂行銷全球立下了赫赫功勞。這種瓶子具備三個條件:第一,握住瓶子頸時,不會有滑落的感覺;第二,裏麵所裝的液體,看起來讓人感覺比實際份量多;第三,外觀別致。瓶子的發明者是名叫羅特的製瓶工人。羅特的創新思維怎麼來的呢?原來,有次羅特看到女友穿著一套裙子,很有魅力。羅特立即把裙子與自己手中的瓶子進行比較,發現手中的瓶子沒有什麼讓人賞心悅目的特點,於是,比較之中想出了把瓶子製成裙子狀的靈感,經過研究,終於使裙式瓶子問世。可口可樂公司看後讚不絕口,支付多達600萬美元的重金買下了該項發明專利。羅特的成功決非偶然的,他的製造裙式瓶子的創新思維就來自於把裙子的特點和已有瓶子的平淡無奇進行比較。

七喜汽水的崛起生動地說明了比較對於產生創新思維的神奇效果。七喜汽水誕生之後,可謂生不逢時,因為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品牌幾乎占有了美國軟飲料市場80%以上的份額。當時,頭號強手可口可樂的廣告語理直氣壯:"隻有可口可樂才是真正的可樂!"霸味極濃。默默無聞的七喜該怎樣應對呢?如果簡單地模仿,喊出類似的"隻有七喜是真正的飲料",隻能弄巧成拙,反為笑料。七喜公司老板發動員工群策群力,大都是停留在自賣自誇的思維慣性之內,沒有突出創意,不利於達到宣傳效果。終於,有人把七喜汽水與可口可樂進行比較,抓準了可樂與汽水之間的區別(至於是否真的存在這種區別,暫且不論),打出了廣告語:"軟飲料分為兩類,一類叫可樂型,另一類叫非可樂型,在可樂型飲料中,可口可樂領先;在非可樂型飲料中,七喜汽水領先!"從觀念上把現有軟飲料市場分成不相同的兩塊,致使後來不少老人、兒童以及不喜歡可樂味道的消費者倒向了七喜汽水,很快,七喜擁有了美國軟飲料的市場份額。

第二,注意差異性,這是進行鮮明比較的一條捷徑。事物之間既有聯係,同時也存在彼此之間的差異。發現差異性,能夠打開創新思維的竅門。注意差異性,其目的不是僅僅發現不同,而是在差異的基礎上進行彌合、修正,使創新對象更趨完善。差異性根據創新對象相關聯的具體情況,一般又可分為顯性的差異和隱性的差異二種。顯性的差異就是通過人們觀念中反差強烈的印象為創新找到新奇的思路;隱性的差異則通常不直接引人注目地表現出來,但經過仔細分析,其差異性還是足以令人關注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冷熱、軟硬、大小、黑白都是極易被人感受到的明顯差別,而紅黃、暖熱、柔軟、生硬等則不會引起人特別的注意,但這並不是說紅黃、柔軟、生硬、暖熱相互之間就不存在差異性。善於利用人的對差異性的敏感,往往會有驚人的創意出現。

美國肯德基炸雞舉世聞名,在全球各地開有眾多分店。總部突發奇想,肯德基炸雞也應當開到幾內亞去。但是,又想到,幾內亞地處炎熱的赤道中心地帶,別說真吃炸雞,人們就是聽到"油炸"二字也會加劇唇焦舌燥的。那怎麼辦呢?總部在策劃創意中,充分運用事物間的差異性,以使人們在驚訝之餘,急欲體驗這種差異性。它在肯尼亞做的廣告中,再三強調一個觀念:肯德基炸雞十冰凍可樂是最佳口味搭配。一炸一凍,可謂大相徑庭,完全兩個極端。在廣告中,先是牢牢抓住了肯尼亞人喜喝可口可樂冰凍飲品的習慣,再輔之以炸雞,終於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人們會好奇地問:冰凍可樂就著炸雞,一定味道非同尋常吧。果然,肯德基炸雞大受歡迎。

無獨有偶,日本有家絲織品公司,過去一直生產粗細均勻的絲織品,其他的同行也是如此操作。在激烈而無情的競爭中,這家公司扼頸一息,麵臨關門窘境。長期以來,似乎人們都習慣穿光滑閃亮的內衣。但該公司一員工突發奇想,能不能生產出粗糙但柔軟寬鬆的內衣呢?他認為,光滑閃亮的內衣盡管看上去挺美,但並不給人以舒適感,要是換上粗糙而又寬鬆衣服的話,則會使人神情放鬆,身心愉快。就這樣,設想中的衣服投向市場,很快備受青睞,從"閃亮光滑"到"粗糙舒適",從一個極端跳躍到另一個極端,這個創意拯救了瀕臨破產的公司。

在商業廣告中,找到差異性能製造出令人拍案叫絕的創意。比如,在我們日常耳聞目睹中,絕大多數唯恐受眾未予留心的廣告不措亂吹一氣,從廠家的名字到產品的功效性能,簡直天花亂墜,似乎這樣才能風光無限。隨著受眾審美情趣和鑒別能力的日益提高,諸如此類的廣告使人煩膩不堪,避之唯恐不及。有的廠家從差異性中總結出了與吹牛截然相反的思維,那就是故意暴露產品的"缺陷",給人們留下了十分有趣的讓人喜愛的產品形象。一家電腦商的廣告詞是:"這部電腦的唯一缺點是不能為您衝咖啡。"另一家冰箱也別具一格地打出廣告語:我們的冰箱隻有一個不是,那不是冰箱。人們聽之,先是驚愕,以為是自揭其短,繼之是大笑,覺得妙不可言。把握差異性,的確大大激活了創新思維。

第三,注意相同或相似性,在相同(似)性上做文章。

兩種或數種功能,性質,原材料相同(似)的產品;兩個或數個相同、類似的創意策劃方案;兩件或幾件相同,類似的技術;兩種或幾種相同、類似的管理製度......是創新者經常遇到的。問題不在於怎樣區分彼此的細微差別,問題在於如何對它們作出取舍的抉擇。

田忌賽馬的故事,相信大多數讀者知道。說的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周大將田忌與齊王賽馬以前總是屢屢失敗,不解其因。一次孫臏看到田忌和齊王的馬相差不多,就為田忌出謀劃策,應當如此如此,這般這般,田忌不住點頭,依計而行。果然,田忌贏了齊王。原來,孫臏的錦囊妙計就是讓田忌的上、中馬分別對齊王的中、下馬,而讓田忌的下馬對齊王的上馬,比賽結果當然是田忌2:1獲勝。這裏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寫出這一故事,就是試圖說明,孫胺在麵對雙方條件,實力極為相當情況下,如何產生新思維。他就是從參賽雙方旗鼓相當或類似的事實出發,巧妙設陣,顯示了高超的謀略。所以,我們千萬不可忽視事物之間相同、類似性的價值。

除了善於比較,人們還需要善於對照,從事物的性質,狀態、結構、成因、功效等各個方麵進行適度的對照,也能夠產生創新思維,鑒於對照的基本類型與比較相差不大,故而這裏不予贅言。

事實上,創新思維的來源顯然不可能僅限於上述列舉的幾種。創新活動多姿多彩,創新領域無限廣闊,因此,創新思維的來源也必定是多元化的。無論如何,隻要在創新實踐中多加摸索,人們就必然會開辟越來越多的創新思維之源,人們的創新天地也因此愈顯寬闊。

四、學會解題像數學家那樣從容

企業家在創新過程中,固然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就思維角度而言,並非人人都能始終使思維處於敏捷狀態。有的困於思維惰性陷入死角,創新活動因此中途受阻;有的迫於思維的困頓而"江郎才盡",麵對難題束手無策;更有的飽經磨難,當創新成功的曙光就要降臨時,終因思維的失靈而致功虧一匱。

對此,企業家不妨向數學家學習,學習數學家解決難題的思維與方法。眾所周知,數學是一切其他自然科學的基礎,其他自然科學倘若失去數學的支撐,就會裹足不前,科學也將喪失生機。數學家被稱為科學王國馳騁縱橫的騎士、執掌科學牛耳的高人,可見數學家的地位之尊。通常地說,數學家大都具有一些共性,比如,他們都擁有深入係統的知識,善於運用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從而推導其新的定理或提出創造性的見解,善於舉一反三,運用突破性的方法攻克難關,等等。數學家的解題方法對企業家的創新有著重要的啟迪作用。

有著高中數學基礎的人都知道,換元、配方、輔助淺、渲繹、歸納和反證是人們在解數學題中常用的方法。這幾種方法盡管內容、方式明顯不同,但都是為著一個目標:解決難題,把思維從單一、狹窄的地洞帶入思維多樣化的廣闊天空。因為數學家靈活自如地掌握了這些方法,他們在解題時才能成竹在胸,從容不迫。靠單一的思維,是無法解出數學王國裏無以數計的難題的。對此,著名數學家,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專家陳景潤提出告誡:過去許多無法解決的問題,因微積分的出現而獲得解決;哥德巴赫猜想也是一樣,倘若沒有新的數字方法或數學工具出現,它是不可能硬解決的。陳景潤的忠言告訴人們,要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這個堡壘,人們不能滿足於使用現有的工具和方法,而要努力探求新的數學工具和新的數學方法才行。事實上,數學中取得的任何一項重大進展,比如圓周率的精確位數,都是思維從最初較為單一而後日漸多樣、複雜化的結果。同樣,企業的創新與發展,也需要企業家在多樣化的物質世界中產生多樣性的思維。

多樣性思維是指運用智能從多角度、多層次、多側麵去尋找問題和答案,以求達到實行目的的一種手段。也就是從四麵八方去思考問題,絕不停留在或局限在單一的某種方案或結果上,強調靈活多變地思索。如前所述,數學家解題,之所以從容,就是因為他善於運用多種方法去求得正確答案。在數學解題中,不可能隻用單一的方法就能解決很難的問題。在解方程中,為了使得複雜問題簡單化,換元、配方二法是經常使用的,目的在於借助新設的"元"、"方"消除方程中過多的未知數或得到確切的等式,從而達到解出方程的目的。企業家麵對變化多端的市場,就如數學家複雜的方程式,需要換上有助於解決創新難題的"元"、"方"。這其實便是諸多應變能力中的一種。蘇東坡在談論文學時,指出:"隨物賦形"的理論,其大意為:"物"已有所改變,"形"也不能固定不變,應當隨著事物的變化,而改變單一的思維方式,"出石曲折","盡水之變",始出新意,不但"活水"可以盡水之變,即使是"死水"也將之可變為"活水"。日本著名的企業家士光敏夫說過,當今理想的企業家形象和職工形象是那些"能向變化挑戰的人",麵對變化不定的客觀現實和飛速發展的市場經濟,一個反應遲緩,一步三晃,僵滯封閉,不善變通的人,很難成為經濟角逐場的獲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