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決定人生之四:勵誌與創富4-3(1 / 3)

心態決定人生之四:勵誌與創富4-3

6.怎樣創新

創新,並不僅僅是人的實踐活動。當然,沒有實踐活動,創新隻能是畫餅充饑,空中樓閣。但是,如果沒有了創新思維,那麼創新就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思維是行動的先導,創新思維是創新活動的智慧源泉。

人們的大腦,是指揮人的行動的大本營、司令部。從苦思真想到靈感的凸現,從靈感凸現到思路清晰,有一個承前啟後的過程,這就是創新思維的形成過程。

*重新找靈感

這似乎是不成問題的問題。有人會說,這還不簡單,靈感就是從大腦裏來的唄。是的,靈感是從大腦裏來的。那麼,如果接著問:為什麼同是擁有大腦,有的人會有靈感,有的人則不知靈感為何物呢?其實,這裏涉及的是思維的形式。

對於思維形式,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將它分為三種,即邏輯思維,形象思維與靈感思維。邏輯思維是運用概念、判斷、推理去反映事物本質;形象思維是用圖形、音響、模型等材料作為主要思維手段,其特點在於直觀性、生動性;靈感思維又稱直覺思維、頓悟思維,是思想中突如其來的使問題得到澄清、明朗化的靈機妙算。靈感思維有時出現在自覺的思考之中,但更多的是由潛意識在緊張思考之餘突現的。對此,許多著名科學家深有體會。高斯指出:"終於在兩天前我成功了,但並非由於我痛苦的努力,像閃電一樣,謎一下子解開了。我自己也說不清楚是什麼導線把我原先的知識和我成功的東西連接了起來。"這裏說的正是靈感思維。靈感思維具有突發性、隨機性、模糊性等特征。它是大腦顯態的自覺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轉化為潛態的不自覺的下意識形象思維之後,與腦內潛存的信息在散漫狀態下相互作用,相互聯係之中產生的。它是思維中的突變與躍遷,是思維過程中最難得、最寶貴的一種思維形式。隻是,對這種思維形式的研究卻是迄今為止最為薄弱的。這裏從略,不再贅述。

還是回到靈感這一主題上來。現代生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右半腦主要負責形象思維,左腦則完成邏輯思維過程。當今世界,諸色人種,除日本人自稱正相反外,都遵從這一規律。從事研究的人都有這樣的體驗,當你伏案工作感到疲倦之時,你的左腦會感到昏昏沉沉,此時,當你聽一段悅耳的音樂,或是遠眺群山,仰望藍天,你會很快重振精神。倘若你硬著頭皮堅持工作,那麼,頭腦的陣陣疼痛就會尋跡而至。

電腦波的研究揭示了人類思維有趣的現象。有一種電腦波名為。波,在此狀態下,其相應的頻率是8-12H2。沉睡時無夢,淺睡眠時有夢,但多為荒誕無稽之夢,入睡後3-4小時,約有2小時會進人極輕睡眠狀態,頻率接近a波,此時的夢境或出現往日的真實,或出現未來的真實,具有某種程度的預測性。。波也可出現在意識流為主而主動思維停止的所謂"白日夢"狀態,許多科學大師所說的靈感就出現在這種短暫的時刻。人們愈來愈認識到,右腦的工作能力比左腦強得多。為了增強右腦的形象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不妨有意識地學習音樂、美術,較多地學用左手。我國古代哲學中,提倡"天人合一",這是培養右腦創新思維的最好方法之一。遺憾的是,這一豐富的思想智慧長期以來被忽視了。我們的主流教育是應試教育,不斷地采取填鴨式灌輸。應試教育強化的是左腦,壓抑的是右腦,結果,相當多學生高分低能,缺乏創新性。比如留美學生中,他們的托福分高得令人嘔舌,但實際的聽、說、寫技能卻非常一般;我們以前老是津津樂道中國留學生讀書勤奮,學習績優,但並未看到真正具有突出的創新業績的比例極低。建國50年來,中國的科技,從無到有,發展迅速,實力大增,但誰也不應否認,我國科技成就中,獨具創造性,標新立異從而開啟重大新思想、新理論、有世界性傑出成就者為數甚少,大多是屬於追蹤國外研究,改進已有成果的模仿式成就。我們往往強調循規蹈矩,人為地壓製"出格",在相當程度上抹殺了創新思維的畫龍點睛之處。有人說,中國的科技人員在國內是條蟲,在國外是條龍,雖則未免絕對和偏激,但的確切中時弊,令人深思。

我們要養成靈感思維,就必須開發右腦,開發大腦深層的思維能力。實際上,人在清醒狀態下的思維,主要使用大腦皮層,其容量不到大腦總容量的10%,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人類大腦的絕大部分,包括深層次大腦及中心的鬆果體均未得到充分利用。而靈感思維、直覺思維直接與這部分大腦有關。靈感思維是三維立體式的思維,沒有這種思維,也就沒有突躍式思維,創新就會十分困難的,甚或根本不可能。愛國斯坦說得好:"就獲取新思想而言,不存在邏輯方法或對過程的邏輯重建,任何重大發現都含有非理性的因素或創造性直覺。"

那麼,靈感到底是從哪裏來的呢?

靈感,看似神秘,讓人雲遮霧罩,忽隱忽現。許多人苦苦以求,有的人坐等上門,終無所得。但是,靈感又不神秘,有時甚至伸手可及。

首先,靈感不會輕易降臨,它隻垂青於有準備的頭腦。不經過艱苦的努力思維,是不可能使頭腦有準備的。這股努力的勁頭,應當不亞於單相思者對戀人的癡情,所謂"才下眉頭,又上心頭"。靈感,其實是忘我創新的結晶。苯環結構的發現人凱庫勒早已認識到苯由6個氫原子和6個碳原子組成,卻畫不出苯的分子結構圖。他深深地被苯的分子結構迷住了,廢寢忘食,高度專注。當時他覺得條件似乎完備,答案仿佛就在眼前,但仍無結果。就在他困頓迷惑之時,蒼天不負苦心人,靈感終於光臨他的大腦,他終於發現了結構圖。由於他是在半睡眠狀態中獲得靈感的,所以,他聲情懇切地發出號召:"讓我們學會做夢吧!"

其次,靈感存在於潛意識思維之中。潛意識思維常常跨越或省略了常規的分析過程,直接地獲得最終答案。高斯一語道破天機:"我已經獲得了結果,但我還不知道怎麼獲得它。"我們在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往往也有類似的體驗,你百思不得其解的難題突然之間有了答案,對某一問題的思考很長時間都鑽進了死胡同,突然茅塞頓開,豁然開朗。所以說,靈感並不神秘,它就存在於我們身邊。

第三,要獲得靈感必須經過長時間的邏輯思維。由於靈感常常與胡思亂想、異想天開混在一塊,因此,在靈感閃光之後,就需要依靠抽象的邏輯思維去偽存真。不然,所謂的靈感火花依然呈現零散、片斷狀態,不可能有條理清晰的理論體係,也沒有論證和說服的力量。

*掌握思考的方法論

談到創新,人們很自然會提到機遇,所謂機不可失;也有人強調天賦,所謂天資聰穎;有人崇尚勤奮,因為"天才就是勤奮";還有人歸於外部環境,因為"桔生淮北則為枳"。真是不一而足。這些看法在一定的意義上講有其合理性,但是,不可過多地予以張揚。試想,愛迪生做出了數以幹計的發明,不可能都是機遇使然;華羅庚是一代數學名家,卻隻念完小學;古今中外,辛勤耕耘者不計其數,卻依然有許多人勞而無功,抱憾終生;在同一環境下,比如激戰猶酣的軍事活動,有人得勝回朝,有人則一敗塗地。顯然,機遇、天資、勤奮、環境都不是創新思維的決定因素。僅靠常規思維的人不可能形成創新性思想。同樣,僅靠已有的知識、理論、規範,也很難衝破傳統觀念的束縛,產生新思想。

提出創新思想,必須創立新的科學方法。而創新性思維恰恰就並無定規,它仿佛行雲流水,法無定法,誠如哥德名言:"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常青"。對創新思維而言,常青的思維方法從其本意上講,應當是"法無定法"的,但即使如此,我們還是能夠找到無定法之法的。這裏,介紹五種"無定法之法"。

一、相似聯想

聯想是形成科學創新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是應用最為廣泛的途徑。有的廣告語很多人都耳熟能詳,這就是聯想電腦的"要是沒有聯想,人類將會怎樣",其電視廣告的背景是羅丹的著名雕塑作品《思想者》,真是絕妙的創意!所謂聯想,就是由於某人或某事而想起其他相關的概念。如果被運用的概念之間保持距離,相互對立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彼此格格不入,那就一定會激發幻想。在此情況下,幻想力圖在概念之間建立某種相似關係。聯想實際上是對頭腦中已有的各種表象的一種重組,在思維中把割斷了聯係的、甚至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重新聯係起來,因而,這樣的聯想一旦產生,就必然形成幻想。牛頓關於萬有引力的幻想是很有說服力的例證:蘋果掉到自己頭上之後,牛頓出奇地聯想,月亮為什麼不會墜落到地球上呢?這就是把地球上的物體與太空中的星體在思維中聯想起來了,從而幻想出萬有定律,這是牛頓萬有引力概念及萬有定律的萌芽。後來,這一幻想又發展成為萬有引力定律假說。又經過一個半多世紀,隨著海王星的發現,這一假說最終得到實踐的驗證,從而變成科學理論,即牛頓萬有引力理論。

由於事物存在多種屬性,不同事物中隻要有一種屬性相似或相同,我們就可能通過聯想在它們間建立聯係,做到"異中求同",這樣,有助於從不同事物中受到啟發。做出創新成果。許多人認為創新很難,不知何處人手。其實,隻要善於動腦筋,就能得到有益的啟示,特別是碰到一些有趣的現象或意外情況,更不要輕易放過它。比如,前文所引的古井貢酒與經銷商"保值銷售"的事例就是這樣。古井貢酒從銀行的保值儲蓄中受到啟發,又把本廠的貢酒銷售與儲蓄看似截然不同的東西聯係起來進行聯想,終獲成功,創造了白酒行業的奇跡。所以,在創新過程中靈活地變換思考角度,運用相似聯想不斷地轉換思路,發現不同事物的相似點,就能柳暗花明,轉入佳境。

二、發散思維

如果說相似聯想是"異中求同",那麼,發散思維則反其道而行之,重在求異。發散思維是一種從不同角度、不同途徑去設想,探求多種答案,最後使問題獲得圓滿解決的思維方法。發散思維並非高深莫測的,哥倫布豎雞蛋的典故可能不少人都聽說過。接通常的思維定勢,誰也不能把橢圓形的雞蛋豎起來、但哥倫布自有主張--打碎蛋殼不就能行嗎?"打破蛋殼"就是求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