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決定人生之一:享樂人生十觀點7(2 / 3)

因此,如何使壓力產生正麵效應,讓自己做起事來更行衝勁。如何讓壓力刺激生活,讓樂趣更多。平時的準備是非常重要的。

至於平時應該做何種準備呢?最主要的有下列兩點:

(1)給自己很高的評價

(2)獲得社會的支援

也就是說,對內必須要對自己有信心,對外則應營造一個可與眾人相互扶持和幫助的環境,這就是讓壓力能產生正麵效應所應做的心理準備,如此,麵對壓力你不但不以為苦,反而能視其為增添你人生樂趣的好夥伴。

*讓壓力成為動力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必須對自己負責、就是對自己有所認知,並誠實地自我評價。一個人如果能夠真正地了解自己,不論在做任何決定或行動時,都會有很大的幫助。不隻如此,如果能對自己做出正確的自我評價、就不會盲目地陷入情緒低潮與不安之中。如果要與壓力化敵為友的話,健康、有規律的生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要件,所以,平日應注意營養均衡的飲食、充足的睡眠、適當的運動等等......

另外,除了擁有健康的身體之外,如果能再加上一顆與人愉快交流感情且具有知性的好奇心,並且能夠率真地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那麼要戰勝壓力可以說是輕而易舉的事。一個身心健康的人,甚至可以把壓力當作是一股推動自己往前衝的力量,一種改變自己生活的良性刺激。

你是否已做好以上這些準備了呢?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利用下頁測試表進行自我評估吧!

從測試的結果,你可以獲知自己承受壓力影響的程度到底如何。五十分以上者,即表示其受壓力的影響頗深。四十分以上者,受壓力的影響也不小。三十三分,則隻會受到些許影響。分數越低代表其生活受到壓力的影響越小。

*給自己自信,使其快樂地成長

不善於表達自我的人,可能在別人眼裏會是一個軟弱而消極的人。可能也有人會認為,雖然自己的生活方式稍微消極了一些,又不善於表達自我,但是默默地生活著,對別人又不造成任何困擾,這樣的生活方式有何不可呢?

的確,如果說你隻是為了"生存"而已,這樣的方式並沒有什麼不可以,然而這樣卻會使你無法獲得成長。

有自信與努力培養自信,是促使人類成長與進步的第一要件。培養自信方法可稱為"教育",因為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希望能借由知識與技術的傳授,讓每個人在生活中獲得自信。

即使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隻要你對自己充滿信心,同樣可以從中獲得成就感。

*摘下麵目,表裏如一

人不可能心裏想什麼就可以說什麼,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思辦事。每一個人的內心與外在(對外的態度)都會有所不同。所謂的外在,是指一個人麵對社會時所呈現出的。至於麵對社會表達自己時的外顯行為,我們可稱之為"演技"。

即使某件事情對你來說"根本就沒有想做的欲望",但從社會的立場來看,是絕對不容許你有這樣的想法的。所以這個時候你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會與心裏所想的完全不同,可能你會笑一笑,然後告訴對方說你會照做,這就是演技。另外,借由這樣的演技,你自己的本意,也將因別人的關係而隱藏起來。

希望自己的自我表達方式能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可,其目的是為了要維持自己的地位與立場。同時,主要也是想告訴別人"自己是這樣的一個人"。例如,小孩子們之所以要"跟老師說早"、"跟同學說再見"、"告訴爸媽功課已經做好了"等等,其實無非是希望別人能認同自己是一個好孩子。

由此可見,人類的行為就像是一場一場的戲,雖然每一場戲的動作與台詞,都是演員們自己並出來的,但其主要的訴求,無非是希望自己能獲得他人的肯定,並成為一個符合期待的人。

*活出真我才精彩

大部分的人都曾在小時候,有過因成績或行為表現良好而讓父母及老師稱讚的經驗。即使在長大成人之後,仍會為了能博得別人的讚許而勤加努力。

然而,要別人認同我們努力的目標,並不能展現真正的自己。若要活出真實的自我,應該由自己來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完全不依靠他人,憑自己的力量來評估自我價值才是,並且竭盡所能地達到自我預期的標準,這才是所謂的自我實現。

要想正確地評估自己,的確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因為存在於我們心中的各種情緒,將阻礙我們認識真正的自己。如果要能自我評價,首先必須學習如何克服自己內心的不安、恐懼、擔心、自卑感等負麵情緒。

以下三點,即為如何控製以上這些情緒的重點。

(1)麵對事實一笑置之

(2)勇敢踏出第一步

(3)需有"獨善其身"的想法*不被經驗所左右

每個人都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是應該這樣做呢?還是那樣做比較好......真不知該如何是好?"然而,不論怎麼做都會出現正負兩麵的結果,所以盡可能不要讓自己陷入難以取決的困境。如果自己的意誌搖擺不定,不知該如何是好時,就容易引起暴躁不安的情緒。

換句話說,自己可以接受兩個持有不同主張的自我。也可以說,兩個對立的自己可以形成自我統合的狀態。如果內心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是很難和心理壓力對抗的。相反的,自己的內心如能統合為一,不但能夠勇敢地麵對壓力,亦能成為一個強而有力的自我。並且還可以從"應該這樣做"還是"應該那樣做"的強烈糾葛中跳脫出來。

*走出自卑的誤區

你是否認為自己內心的自卑感已經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你是否有害怕與人見麵,畏首畏尾、不敢大膽行事的傾向,或是過於好高鶩遠,不接受別人的意見、剛愎自用,當獲知別人對自己有意見時,即會勃然大怒、破口大罵,並伺機報仇的行為。

幫助我們改變這種困境的方法就是千萬不要忘記自己本身還有很多長處,應該多把眼光集中在自己的優點上,盡量讓自己把好的一麵表現出來。人類大部分的才能都是靠後天的努力才逐漸啟發出來的。因此、請為自己的生活設定目標,即使是渺小的目標也無所謂,因為人一旦體驗了目標達成時的那種滿足感後,即能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

*祛除惰性,使精神振作起來

所謂惰性,就是你不願意或者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活動的一種精神狀態,是人對生活中的一些消極情緒的反應。也許你會認為,當人們麵臨某些情況時,必定會表露出生氣、敵意、羞怯等其它情緒,而且有時不得不如此,舉一個十分簡單的例子,當一個人對著你破口大罵時,你難道會對此開心一笑嗎?如果這些情緒會使你產生惰性,你就應當摒棄他們。

惰性的範圍很廣,所有消極情緒幾乎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人的惰性行為。因此,僅從這一點來講,你就應從生活中消除這些消極情緒。也許你認為某種消極情緒有時可以產生積極效果,例如對小孩子生氣地叫喊幾聲,表示你不願意讓他們在街上玩耍。假如這種叫喊僅僅是一種強調的手段,而且奏效了,那說明你采取的是積極措施。然而,如果叫喊並不是要說明一個問題,而僅僅是因為你情緒不佳,那麼你便陷入了惰性。這時,你應該做出新的選擇以實現自己的目標,即在避免不愉快情感的情況下讓小孩子別在街上玩耍。

*選擇自己所需的行為

"人們通常將自己的一切歸咎於環境,而我卻不迷信環境的作用。在這個世界上,有所作為的人總是奮力尋求他們所需要的環境;如果他們未能找到這種環境,他們也會自己創造環境......。"

改變一個人的思維、感覺或生活方式,這是一種十分可行的事情,但絕非輕而易舉,你應當記住這一點。當然,任何人都不可能一下子就讓自己作出一個全新的改變,許多人期望自己的大腦能迅速適應新的要求,他們在努力學習新的思維活動時,往往希望在嚐試一次之後,這種行為便會立即成為習慣。

如果你確實希望擺脫各種病態行為,在生活中有所作為,並做出自己的選擇,如果你確實希望精神愉快,你就必須像完成任何一項艱苦任務一樣,對自己嚴格要求,摒棄迄今為止所養成的自我挫敗的思維方式。

要做到這一點,你必須反反複複地告誡自己:你的大腦確實屬於自己,你能夠控製自己的情感,你可以做出選擇,而且隻要你決定主宰自己,你就可以享受自己現在的時光。

*選擇精神的愉快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寧願發瘋、也不願控製自己的情感,還有些人則幹脆放棄努力、苟且偷安,因為在他們看來,別人施舍的憐憫要比自己精神愉快更有價值。

顯而易見,做任何事情時,你都可以盡力獲得樂趣或啟發。無聊的宴會和事務性會議都是你培養新情感的好場所。當你感到厭煩時,你可以積極地利用大腦,或者用幾句關鍵的話扭轉整個談話的主題,或者思考你那部小說的第一章,或者製定出避免今後再麵臨同樣厭煩情況的計劃。積極地使用大腦意味著:對你感到最為頭痛的人和事做出估價,然後通過新的精神努力使其為你服務。比如在飯館裏,你如果常常因為服務質量差而惱怒,那麼首先你不妨考慮一下:為什麼僅僅因為某人或某事不合你的意就大為惱怒?而為你生活中如此微不足道的一個人而惱怒,實在太不值得。然後,你可以設想一些解決問題的辦法,比如離開這家飯館,或者采取其他辦法,但絕對不要自尋煩惱。利用你的大腦,你最終一定會養成隨遇而安的好習慣。

*走出自己的路

眼前,大路小徑縱橫交錯,如一張令人迷惘的網。

人人都得走過這張網。

一位智者和一位愚者走到了這張網跟前。

智者彎下養尊處優的身子,顯出頗有教養的神情,從容不迫地理起網來。他要找出一條路,走過那張迷人的網。

愚者停下腳步,四下打量權衡之後,勇敢地跨出腳步,向那張網走去。他要踩著那張網,朝著自己的目標,走出自己的路。

多少時間過去了。

愚者已衣衫破爛,身上帶著血痕,那張網卻已在他的背後。由於踏出了一條新的帶血的路,那張錯綜的網更顯得錯綜。駐足回眸,他如行者從容地整理著自己的衣衫,又準備踏上新的旅程--盡管路上布滿荊棘。

智者仍在那些網中小心翼翼地理著,在尋覓著別人走過的路。

別人走過的路會有千千萬萬,不要妄想去理清它們;多想一下自己明天的路,起來之後,推開門,朝著自己的目標,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忍得了"辱"才能"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