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教義中有所謂"三法印":
"諸法無我"--凡事皆相係相連;
"諸行無常"--凡事皆會變化;
"涅寂靜"--凡事皆調和存在。
換言之,凡事都互相牽係存在,在轉變、變化中尋求協調。
這個"諸行無常"的看法,是我們在了解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概念。我們要銘記,凡事沒有以"變化"作為其根本的理論,都是沒有功效的。
連這個世界的原理、原則,都會隨著時代而改變,當然創意也在不斷地變化。事實上,正因有"變",才會有運作,也才會產生能量。
*創造力就是為自己定價值觀
到目前為止,我們曾學過任何與有創意的生活相關的知識嗎?
為了成為設計家,你曾進專門學校受相關的教育。學校教我們什麼呢?學校教我們一切造型的基本規則,線的畫法,顏色的著法,卻沒教我們創造。當然,也更不會教我們怎樣過有創意的生活了。
一般人在畫畫時,或許曾被稱讚過有創意,除此之外,沒有人,也沒有任何地方曾教我們如何生活得有創意。
大家稍微動動腦筋,就會明白其原因所在了。擁有自己的價值觀,並依此過自己的生活,並不被認為是什麼值得褒獎的事。大家有同樣的價值觀,在既定的尺度內過一樣的生活,才是社會的觀念。
但相信大家都已明白,所謂有創造力,就是自己有自己價值判斷的基準。在這樣的基準下,如何不逾越整體的社會規範,去過自己的生活,就必須針對自己與一般人做多方麵的思考,逐漸就能遊刃有餘,而走向成功之途。
*周圍的事物是你的生活形態
了解自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但如果你能看清環繞在你周圍的事物,至少可以從中見著一些端倪。
在不至於矯過正的限度內,試將你所擁有的東西排列出來。而條件是,不要以一般的線條排列,而用立體的方式來進行。
從列出的內容我們會發現,我們意外地擁有許多超過我們需要的東西。不妨想想看,經常用與幾乎不用的東西比例是多少?
這或許能成為測度你理性的計量器。
即使不能,在如此狹小的房間內,塞這麼多東西,是適當的嗎?
在你列出所擁有的東西的同時也整理一下如何?
此外,選擇事物,所選出的事物會形成你的世界,這件事,也是超乎人的意料的。有好東西,有設計精巧的東西,會成為使你的感性敏銳或遲鈍的關鍵。
設計過的信息,不僅會刺激你的大腦,也會刺激你的五官。
這些刺激會使你的感覺敏銳,使你的精神、心智昂揚,使你真正地成長。
*管好時間勝過管好金錢
一天隻有24小時,成功的人一天也是隻有24小時,為什麼他們會成功?因為他們浪費的時間比較少,因為他們都在做最有益的事情,因為他們都把重要的事情交給專家來處理,他們隻做自己最擅長的事。
失敗的人卻一天到晚無所事事,不斷地跟別人聊天,在拜訪顧客的時候,本來隻需要30分鍾,他卻花了3個半小時,遇到挫折的時候,鬱鬱不振,甚至一個禮拜都心情不好,無法再繼續進行拜訪。
凡是你想到的,隻要是對的,都要立即行動,而且需要事前做好規劃,每一分鍾做事的規劃,可以減少15分鍾做事的時間。
請你在每天晚上睡覺之前,把明天要做的事列出來,這樣的話,第二天早上就會有一個好的開始,好的開始的確是成功的一半。
如果你能夠分析自己為什麼浪費時間,浪費在什麼地方,然後加以分析,當你了解這些缺點之後,你就會自動改善。
當你不知道自己有這個問題的時候,不知道自己在浪費時間,你是沒辦法改善它的,想要不斷地提高效率,就要不斷地分析自己。
把浪費時間的習慣去除掉,惟有改善這些不良習慣,你的時間管理才會自動變得更好,你就會更成功。
因為,你所運用時間的能力和你的成功是成正比的。
*留一塊心靈的"淨土"
人的一生,難免有低潮之時,有不盡如人意的生存階段,甚至身陷環境惡劣的氛圍中。舉目四望就會發現周圍淨是些卑鄙之人、粗俗之人等等。此刻,你稍不留意,心神稍不穩住,便會沉淪下去,與周圍的惡劣環境、卑鄙之人同流合汙,那就等於是害了你自己的一生。
因此,在困難的處境中,你一定要心有所主,精神上要保持住一塊"聖潔之地",時時警誡自己,在此基礎上聚積能量。努力擺脫困境,最終達到較好的生存狀態。
成功者的經驗表明,人生的結局是好是壞,往往就在於能不能在困境中再堅持一下,能否保持心靈中的崇高與神聖。雖然有時我們身不由己地在行為中與汙濁的現實同流,周旋於那些卑鄙小人之間,可決不能讓這些東西侵蝕心靈,扭曲人格,玷汙純潔的精神。隻要在心靈中還有一塊"淨土",精神上還有對崇高的追求,一個人總是還有希望的。
*智慧是一種資本
人類對於任何事情的見解,都是形形色色、見仁見智的。某一個正確的見解未必始終正確,必須順應"時"與"地"而改變自己的見解。心理上要是有所拘束,就會喪失這種自由自在的境界。因此,過於固執而不知變通,無異作繭自縛而動彈不得。在這種情況之下,還有什麼發展可言呢?
萬事萬物無時不在變化,今天的情況與昨天的情況已經不同,因此一定要有新的見解。
總之,我們要避免陷於拘泥,對事情要以舒暢的心情機智地觀察和思考。
條條大路通羅馬,不要局限在自定的一條思想胡同中而走不出來。
或許你接受過高深的教育,或許你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受到過最尖端的訓練,或許你在自己所從事的行業中是一個真正的天才,然而,你仍然可能在這個世界上鬱鬱不得誌或是難展宏圖。但是,一旦你能夠在原有才幹的基礎上增加智慧這種品質,並與才幹結合起來,你將驚奇地發現前途是多麼的坦蕩光明,而你在發展自己的事業時又是多麼的得心應手。
*智欲圓而行欲方
方、圓是中國文化中常見的一對概念,其含義因討論的對象不同以及論述的層次、角度不同而有所區別。一般地說,"圓"有動態、整體、體、圓滿、靈活性等含義;"方"則相對地具有靜態。部分、用、規則、原則性等含義。
從動、靜的角度講,圓為動、方為靜。
從整體與部分的角度講,圓為整體,為事物的全部可能性。多樣性;方為個體,為事物的某一方麵,某一局部。所有的"方"結合起來,就構成了一個"圓"。
古人說"智欲圓而行欲方",意思說人的智慧要圓融無礙,不僅要看到事物靜止的、不變的一麵,還要看到事物運動的、發展的一麵;不僅要看到各個不同事物的個性和局部的狀況,還要看到事物的整體和共性;不僅要看到事物的具體現象和應用,還要看到事物的本質;不僅能夠堅守原則,而且要有高度的靈活性,具體分析此時、此地、此人的具體情況,以求得最佳的解決方式。這是從"智圓"的角度來講。
從行為上講,人的智慧雖然應圓融無礙,但在具體的作為上卻不能模棱兩可。也就是說,做人必須遵守一定的法度和規則,以便立足於社會之中。這就是"行欲方"的含義。
*方內容圓,不鑽牛角尖
方內容圓,是指在紛紜變化的現象中不忘本質;在表現個性的同時不忘共性;在靜態中不忘動態;在堅持原則的同時不排除適當的靈活性;在遵守道德規範和禮儀、保持文化修養的同時又能不失做人的天真和本色。
作詩的理論中,有一句著名的話叫做"戴著鎖鏈跳舞"。寫作詩歌,無論是古典詩還是現代詩,都要講究一定的格式和韻律,古典詩歌尤其如此。詩的格律就是"方",寫詩必須遵守這種方,否則就不成其為詩,而是散文或小說。但是,在這種格律的要求之中,又允許一定的變動和靈活運用,這就是"方內容圓"、"戴著鎖鏈跳舞"。跳得好,鎖鏈也就不成其為鎖鏈,而變成"項鏈"或"手鏈",變成一種裝飾品,反而增添了藝術的美。詩的領域如此,別的領域也是如此。完全的自然是本色,但未經雕琢和修飾,畢竟不能成為偉大的藝術品。做人完全沒有規矩,沒有文化修養,固然有天然之美,但弊病失之於"野"。而能在高度的道德、文化素養中體現出自己的出色,則是更高一個層次。所謂"惟大英雄能本色",這是從正麵講"方內容圓"。從反麵講,方內容圓是指不刻板、不鑽牛角尖。在總體上、大方向上講原則,講規矩,但也不排除在特定的條件下靈活變通。
*柔中帶剛
常言道:"不依規矩,不成方圓。"它是講做人做事都要有個準則,遵循一定的規矩,如果脫離了這些準則。規矩,就無法辦事,無法為人。然而,一個人如果處處抱守著這些準則和規矩,毫無變通之處,而不懂得根據具體的情況靈活掌握,不知道隨彎就彎,就會流於野蠻和粗俗,走向另一個極端。
人是社會化的靈物,人區別於一切自然界動物的顯著特點是人的社會性,因而社會交往則成為連接人類活動的紐帶。一個人若離開他人的支持和協助,很難做成什麼事情。"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孤掌難鳴,獨木難成林。本事再大的人如果失去眾人的扶助,也難成氣候。
成就人才,建功立業固然需要剛直,在日常生活中,柔弱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這就是說,原則性與靈活性要統一結合起來,講原則並不是不講人情,也不是一講原則性就否定靈活性。如果一個人隻講原則,不講靈活,豈不成了一個無肉無血、無欲無情的機械人?隻有把原則性與靈活性結合起來,"柔中帶剛",才能在人生的舞台演繹出多姿多彩的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