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決定人生之一:享樂人生十觀點6-1(3 / 3)

這正說明勇氣來自於正氣,正氣是勇氣的基礎,無論誰,隻要掌握了正氣,也就掌握了主動權,掌握了力量。在正氣麵前,在公眾利益麵前,隻要你有理在手,一定可以戰勝邪惡,當然,還要取得大家的共同支持,發動大家共同與邪惡作鬥爭。

*是真理就要堅持

假事物可能迷惑你的耳目,但決不能讓它迷惑你的心靈,堅持真理,崇尚科學,做個真人。

學生們向蘇格拉底請教怎樣才能堅持真理。蘇格拉底讓大家坐下來。他用手指捏著一個蘋果,慢慢地從每個同學的座位旁邊走過,一邊走一邊說:"請同學們集中精力,注意嗅空氣中的氣味。"

然後,他回到講台上,把蘋果舉起來左右晃了晃,問:"哪位同學聞到了蘋果的味兒?"

有一位學生舉手回答說:"我聞到了,是香味兒。"

蘇格拉底再次走下講台,舉著蘋果,慢慢地從每一個學生的座位旁邊走過,邊走邊叮囑:"請同學務必集中精力,仔細嗅一嗅空氣中的氣味。"

稍停,蘇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學生中,讓每位學生都嗅一嗅蘋果。這一次,除一位學生外,其他學生都舉起了手。

那位沒舉手的學生左右看了看,慌忙也舉起了手。

蘇格拉底臉上的笑容不見了,他舉起蘋果緩緩地說:"非常遺憾,這是一枚假蘋果,什麼味兒也沒有。"

是真理,就要堅持,不要人雲亦雲,更加不能懾於權威,而放棄彌足珍貴的真理。

*敢於實話實說

事實是最有力的說服工具,如果你想成為勝者請用事實說話。

晉朝的王述成名較晚,當時人們都說他是傻子。丞相王導因為他是東海內史王承的兒子,就征召他做屬官。大家經常聚集在一起談天。王導每次講話,許多人都爭著讚美他。坐在下席的王述說:"丞相又不是堯舜,怎麼能什麼都對呢?"對此王導非常讚賞。

宋朝丞相張知白向朝廷推薦年輕的晏殊。朝廷召晏殊來到宮殿,正逢真宗皇帝禦試進士,就命令晏殊參加考試。晏殊見到試題後說:"這首賦我在十天前已作過,請皇上另出別的試題。"他的誠實博得了真宗的喜愛。之後,晏殊擔任了館職。有一天,太子東宮缺官,內延批示授晏殊擔任。主事官不知道是何原因,第二天皇上對他說:"近來聽說館閣裏的巨僚,沒有一個不宴樂玩賞的,隻有晏殊與兄弟埋頭讀書,如此謹慎持重,正可以擔任東宮官。"晏殊接受了任命,皇上又當麵向他說明任命他的原因。晏殊聽了後,說:"臣下不是不喜歡宴樂和遊玩,隻不過是因為貧窮玩不起啊。臣下如有錢,也想去玩的。"皇上對他的誠實備加讚賞。宋仁宗時,他終於做了宰相。

雖然有些實話可能引起對方的不快或誤會,但終究會被人理解,博得對方的信任。

*幫助他人,受益自己

社會以驚人的速度前進,人類卻以令人咋舌的速度退化。人們之間的友愛,互助的關係越來越淡泊,取而代之的是靠金錢關係來維係。

有一個人被帶去觀賞天堂和地獄,以便比較之後能聰明地選擇他的歸宿。他先去看了魔鬼掌管的地獄。

他發現那些人當中沒有一張笑臉,也沒有伴隨盛宴的音樂或狂歡的跡象。坐在桌子旁邊的人看起來沉悶,無精打采,而且皮包骨。這個人發現每人的左臂都捆著一把叉,右臂捆著一把刀,刀和叉都有4尺長的把手;使它不能用來吃。所以即使每一樣食品都在他們手邊,結果還是吃不到,一直在挨餓。

然後他又去天堂,景象完全一樣:同樣食物、刀、叉與那些4尺長的把手,然而,天堂裏的人們卻都在唱歌、歡笑。這位參觀者很不解:為什麼情況相同,結果卻如此不同。在地獄的人都挨餓,可是在天堂的人吃得很好而且很快樂。最後,他終於看到了答案:因為天堂的人互相幫助,結果幫助了自己。

卡耐基指出:這個啟示很明白。如果你幫助其他人獲得他們需要的東西,你也因此而得到想要的東西,而且你幫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

*量力而行

一位朋友,是個登山隊員,一次他有幸參加了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活動,在6400米的高度,他體力不支,停了下來。當他講起這段經曆時,大家都替他惋惜,為何不再堅持一下呢?再攀一點高度,再咬緊一下牙關。

"不,我最清楚,6400米的海拔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點,我一點都沒有遺憾。"他說。

人們不禁對他肅然起敬。聯想起人生,一個人不怕爬高,就怕找不到生命的至高點。任何事情都存在突破口,但不是任何人都能夠穿越突破口,抵達更高的層次。如果說挑戰是對生命的發揚,那麼明智該是另一種美好的境界,是對生命的愛惜和尊重。一個不懂得珍惜生命的人,命運會給予他懲罰。

那樣,揣一根坐標尺走路該是何等重要!它能督促我們不懈努力地攀登,又能提醒我們恰到好處地戛然而止。

仰之彌高,那是笨蛋的愚蠢和貪婪。一個智者,此時此刻,也許悠然而從容地下山去了。

找出一個臨界點,告訴自己:安之若素,莫把自己搞成一台長期超負荷運轉的機器。

量力而行,恰到好處,當行則行,該上則上。真理過一分則成謬誤,壓力責任過一分則會把生命壓垮。

*好與不好

眾人都走過的路,往往沒有果子留下來,成功需要獨辟蹊徑,走別人未走過的路。才能有新的發現。

在那一屆很權威的生活攝影大賽中,他終獲金獎,從千千萬萬攝影愛好者中脫穎而出。

被音樂和掌聲簇擁上台,主持人讓他談及獲獎感想時,他開口便說:"那不是我最好的作品......"台下一片嘩然,以為他狂,誰知他講的是實情。

半年前,他家中失火,照片底片全部被燒光,參加評比的那幅是相冊中夾不下淘汰下來,被妻子拿到丈母娘家去才得以幸存的。

眾人便折服於他的才氣,想象在大火中化為灰燼的那些"最好的",不知要好到怎樣。

一個金獎讓他信心倍增,下一屆大賽前,他精選又精選,送出自己最滿意的作品,卻沒有獲獎。

再下一屆,再再下一屆,每回他都憋足了勁,卻終究沒能再獲獎。

便有人想到,獲金獎之前他也曾數度參加評獎,均空手而回。

他惟一的那個金獎也許正因為"那不是最好的",要是沒有大火的淘汰,要總是按他自己的那個"最好"的標準,他也許永遠與金獎無緣。

*成功的源動力

沒有自信心,好比沒有氣的皮球,怎麼拍也拍不起來,誰還會拿去比賽。

人是一種有理想、有目標、有追求的高級動物。生活的態度是人格的溫度控製器,其好壞足以影響人生的成敗。積極的人生態度,是邁向美滿成功的跳板。

人生的方向是由"態度"來決定的,其好壞足以左右我們構築的人生的優劣。積極的人生態度是成功的催化劑,它使人格外溫暖活潑,富有彈性;使人充滿進取精神,充滿衝勁和抱負,即使遭遇困難,也可以獲得幫助,事事順心。因而,做一個快樂的"王子"。

*成功就是一疊厚名片

隻有擁有了廣泛的人際關係了,才能建立起一個龐大的信息網,這樣就比別人多了一些成功的機遇和橋梁。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能夠成功的贏得競選,也與他擁有廣泛的人際關係分不開。在他競選過程中,他擁有高知名度的朋友們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這些朋友包括他小時在熱泉市的玩伴、年輕時在喬治城大學與耶魯法學院的同學,及日後當羅德學者時的舊識等。他們為了克林頓能夠成功,四處奔走,全力的支持他。所以克林頓在任總統後,還不無感慨的說:朋友是他生活中最大的安慰。

要有成功的人際關係,你不僅須用基本常識去"感受",更要有極大的行動去"執行"。"人際網絡前進後的意義,其實比一般人所能想象得到的都還深遠。"這是魏斯能為他即將出版的書《不上,則下》,記問了280位企業總裁後所發表的感想。他說:"那些企業總裁們,非常致力於發展互需關係的基礎。雖然每個人都有他們如何步步高升到金字塔頂端的精彩故事,但大多數人把他們的成功歸功於身旁的人的提拔。

要想成功,就必須有一個好的人際圈子,要知道僅憑一個人的能力是很難完成自己的事業的。隻要有人願意幫你,不斷的給你提供各種資源,你才能有更多的成功機會。但是,人際關係的圈子是需要你來培養的,隻有用真誠和愛心才能鞏固起你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