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決定人生之一:享樂人生十觀點1-2(2 / 3)

"車子是不是該換了?如果股票繼續下跌,我該如何是好?這個月的工資長了多少?什麼時候能拿到錢?"這些想法總會把人搞得精疲力盡。

人生好像一條河,有其源頭,有其流程,有其終點,不管有多長,最終也要達到終點,流入海洋。人生終有盡頭。活著的時候,少點欲望多一點快樂,有什麼不好!

當你這麼想的時候,你也許就會明白,人生中的許許多多,其實沒什麼好爭執、好怨艾的。活著的時候,少點欲望,多些快樂吧!*知足者常樂

"有了貪念,就永遠不能滿足;不滿足,就會感到欠缺。"釋迦牟尼的這句話,有如醍醐灌頂,使人頓悟。

假如能閉上眼睛想想自己的生活,我們就會覺得自己擁有的實在是夠多了。但如果我們不懂得珍惜已經擁有的東西,得到的再多又有何用?

貝蒂?戴維斯在她的回憶錄《孤獨的生活》中曾寫道:"任何目標的達成,都不會帶來滿足,成功必然會引發新的目標。正如吃下去的金蘋果都帶有種子一樣,這些都是永無止境的。"除非你真正忙得常樂的秘訣石則將永遠不會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充滿著機會。生活中有這麼多令人覺得幸福的東西,但我們卻變得越來越不幸福。難怪老子曾感慨地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真正的喜悅不是每天都追求到了什麼,而是每一天都能懷有一顆滿足的心。

毫無疑問,有了一顆知足的心,人才會有真正的喜悅、真正的寧靜、真正的幸福。

*欲念的取舍

"每件都好漂亮喔!要是有錢,我通通買回家!""對啊!這季流行的衣服剛好都是我喜歡的!看得見穿不到實在好難過呀!"經過精品店、服飾店,難免聽到這樣的慨歎。

人的欲念無窮盡。有了A,想要B;得了B,又要C;C也有了,還想要D。等ABCD都有了,又奢求更多的東西。

適度的需求會激發生命的活力,帶動社會的進步。無止境的需求,則會迷失生活的方向,製造社會的糜爛。

生活其實可以很簡單。在生活簡化、欲望降低的情況下,靈性才有空間浮現、提升。人生,其實是一場靈性的活動,而非一堆物質的鋪陳。

讓自己一直在金錢、物質、欲念中兜圈打轉,看似閱曆豐富,收獲頗多,實則貧乏得很。因為一切靈性的活動都因庸庸碌碌而終止了。人生到頭,竟落得一場茫然一場空。

應該明了自己真正需求什麼,而不要被欲念玩弄。須知,人生真正的快樂是擺脫欲念和盲目追求後的輕鬆自在,而非在無止境的欲念和盲目追求中享受揮霍。

*不要在工作中"老"去

日本作家藤本義曾經說過:"一個可以感受生活的人,是可以抓住幸福的人。如果一個微小的事物都能令其感動,那麼他將是一個幸福的人。"一名企業家也曾說過:事業的成功,固然包含著許多因素,但除了努力工作之外,還必須學會享受生活。因為不會享受生活樂趣的人,也就無法享受工作的樂趣。還有一位經營者,在上班的第一天就告訴自己的業務員:"當你在工作與家庭中間為難時,請你選擇你的家庭。因為工作不是你永遠的保證,你的家才是。"

人終究會老去,但你必須記住,隻有在生活中老去才是最有幸福可言的。

我見過許多老人,年輕時就不懂得生活的樂趣,到了老年,要他學習生活的樂趣,他怎麼都學不會。

聰明與幸福是兩回事,但是你也可以把它們統一在一起。樂趣就是其中的中介。如果你能留心自己的生活,那麼你就會擁有聰明和幸福。

*快樂不是目的,而是方向

就像花園需要特定的條件才會繁花盛開一樣,如果你家中的情緒天氣也很順暢的話,家中的每個人都會活得很快樂。與其隻有在危機出現時隨機應變,不如創造一種穩定的情緒天氣,讓你有機會預防衝突與壓力,也能幫助你對人生有所回應,而不是永遠在挨打的狀態中。

在為自己或自己的家庭設定情緒天氣時,先要問自己一個問題:你是哪一類型的人?你最喜歡享受的是什麼樣的環境?你希不希望自己的家中更和諧?這些吹毛求疵的問題都在幫助你找出最理想的情緒天氣。

比起外在的環境,你內心世界對這種情緒天氣的影響更大。舉例來說,家具的擺設及牆壁或地毯的顏色對情緒天氣固然有影響,但這些都還不是主要的因素。家庭中每個人的情緒才是主要的因素,譬如家中是不是噪音很多?是不是每個人都跑來跑去,好像一群猴子一樣蹦蹦跳跳?彼此是否互相尊重?是否願意靜靜坐下來聆聽對方的聲音?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敢肯定這樣的生活策略會給你帶來回饋的、積極開朗的情緒,利於我們回避或戰勝焦慮、煩躁以及盲目的衝動,在工作或生活中使我們永遠處於主動的狀態。

*快樂自己求

境由心生,你要快樂,從現在就開始覺得快樂就是了。

快樂的人具有樂觀、自在的心態。一個決定要以積極、樂觀心態生活的人,無論外在環境或晴或雨,或順或逆,都無損他決定快樂的心。

快樂的人在早晨起床時,便決定他們今天要擁有怎樣的一天。他們決定,無論境況或順或逆,都要盡可能使今天過得充實、有意義。當困難發生的時候,他們會集中心神在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上,而不是專注在問題的本身上。

快樂的人凡事盡力而為,卻不強求解決問題,他們在周圍的每一件事裏發現美善與意義,但卻從不要求由別人身上得到快樂,因為他們清楚地知曉,快樂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操之在自己的心智的主控狀態。

*和自己的心靈對話

"戀人難尋!知己更難尋!有些心事,都不知要說給誰聽!?""最近有時覺得總是年複一年地過著單調的日子,真沒意思。難道就這樣活著?!"

你是不是也常有類似的煩惱與困惑?看似生活很正常,感受上卻似走進生活的誤區。有點兒渾噩,有點兒疲憊,有點兒茫然,有點兒怨憾,有點兒期盼,有點兒幻想,總之,就是被一些莫名其妙的情緒、感受占據了內心的思想、生活。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你之所以會被這樣的情緒困擾著,就是因為平時不善於自己與自己溝通、清理思緒、調節感受的緣故。

用心觀察,你會發現,生活中許多的紛爭,都因心煩氣躁而產生。如果能於事發前,讓心情平靜下來,和自己的心靈對對話,那麼許多的紛爭就不會產生。

清淨的心靈是美好生活、完整生命的基礎。內心必然影響外在。想走出混亂、枯竭的過去,營造新生活嗎?你不用急於尋求專家,而該與自己的心靈對話。當它是知己,當它是戀人,當它是向導。

它必會給你最滿意的解答!*你是你自己的主宰

人人都企求幸福,都企求平安、快樂的生活,臨死也祈求死無遺憾。

快樂是一種感情,是一種心理的態度,隻要你心裏已感覺快樂,你便已有那快樂。如果你感到煩悶,很可能會一直感到煩悶。

你要相信,你可以成為一個遠比你自己想像得更好、更快樂的人。不管別人怎樣說你,都別看輕你自己!因為隻有你自己,才真知道你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物,而你的所作所為,自會證實你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一個人要活得像一個人,要活得暢暢快快、踏踏實實,要過一種充滿信心而活潑快樂的生活,必須修心養性,必須承認道德的定律。

"富潤屋,德潤身",這話明確地指出了道德之與人身正如富貴之與房屋確有潤澤的作用。這是最古老的格言,在我們中國已經流傳了2400多年,然而,這句話卻真正是千古常新、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用心感受生活

生活不可能盡如人意,總為不盡如人意的事情生氣,是跟自己過不去。改換一個角度、觀念去看待造成你不便的人或事物,也許你就不煩了。如此,生活便會少些不悅,而多些歡喜。須知,你一時的不便,日後將會使多數人便利,包括你自己。

一名漁夫住在海邊數十年,從沒離開過漁村。一名都市來的釣客問他:"你不覺得一輩子待在這裏,很沒意思嗎?"漁夫回答:"怎麼會?我每天都在享受不同的生活!"一位病人長期臥床,一直待在醫院裏。他的親人問他:"整天躺在床上,很無聊吧!"他回答:"不!我雖躺在小小的病床上,但卻能看見常人看不到的萬千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