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決定人生之一:享樂人生十觀點1-2
*幸福源於身心的開放
麵對別人的褒獎,我們學會謙虛,在別人指責甚至攻擊我們時,我們應當忍讓。如此,我們便有了好的品格,於己於人都大有好處。
日本的白隱禪師,是位生活純淨的修行者,因此受到鄉裏居民的稱頌,都認為他是個可敬的聖者。
有一對夫婦,家裏有一個漂亮的女兒。不經意,夫婦倆發現女兒的肚子無緣無故地大起來。經一再苦逼之後,她終於吞吞吐吐說出"白隱"兩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隱理論,但這位大師不置可否,隻若無其事地答道:"就是這樣嗎?"孩子生下來後,就被送給白隱。白隱沒說什麼,他向鄰居乞求嬰兒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雖不免橫遭白眼,或是冷嘲熱諷,但他總是處之泰然。
事隔一年後,事情大白,孩子的生父是在魚市工作的一名青年。她的父母立即將她帶到白隱那裏,向他道歉。白隱仍然是淡然如水,隻是在交回孩子的時候,輕聲說道:"就是這樣嗎?"
我們得到幸福和成功,得到友誼和愛情,不是因為我們的防衛的姿態,而是源於身心的開放。忘記恐懼,忘記自己,我們才會得到人生最寶貴的東西。
*緘默你的批評
"哪個人前不說人?""哪個人後不被人說?"這兩句話,一直是千古不移的名言。批評一向比讚美容易,不僅不需太花心思,也更容易出口。但當我們批評成習,專注、聚焦於眼前所見、所感的種種缺失時,往往也越來越傾向於忽視、遠離生活中美麗、可讚的那部分。這時候,平靜的心理狀態,寬恕的溫柔,往往不覺間離你越來越遠。隻消看看那些時時怒氣衝天、人際不佳,或罹患憂慮症的人,多是那些專注於負麵、苛求他人或自我苛求的完美主義者。
相反地,那些快樂、擁有和諧人際關係的人,普遍都是不吝於發掘生活中人事的美善,懂得適時緘默批評、不吝鼓勵的人。他們並不是對生活中不盡完滿的人事、環境故意漠視或完全盲目。相反地,他們隻是明白,這世界原本就不是完美的,每個人都必須透過一次次的犯錯來學習,由無知逐漸地邁向有識。與其嚴厲批評、妄加論斷,不如"攻人毋太嚴,教人毋過高",立身可以高遠,但處世卻必須謙退,不做不合理的要求。
要使這個世界更加的美善,我們可以選擇以關切、傾聽、支持、溝通、鼓勵、接納等正確態度,取代強迫、批評、責備、抱怨、嘮叨、處罰等習慣。
*超越自我,快樂常在
不要悲觀,不要氣餒,困難隻能使人有所前進,有所超越,真正的快樂隻有自己體會最深!
訪美的一位中國女作家在紐約街頭遇著一位賣花的老太太。這位老太太穿著相當破舊,身體看上去也很虛弱,但臉上卻是祥和高興的神情。女作家挑了一朵花說:"你看起來很高興。"
"為什麼不呢?一切都這麼美好。"
"對煩惱,你倒真能看得開。"女作家隨口說了一句。
老太太的回答令女作家大吃一驚:"耶穌在星期五被釘上十字架時,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可三天後就是複活節。所以,當我遇到不幸時,就會等待三天,一切就恢複正常了。"
"等待三天",多麼平凡而又充滿哲理的一種生活方式,它把煩惱和痛苦拋下,全力去收獲歡樂。
生活本身就是在許多的辛苦和煩惱中繼續的,從痛苦中了解人生的真諦,從困難中取得生存的經驗,從愁怨中得到快樂的源泉,善於超越苦難,超越自我。一切的一切都盡在自己的把握中,沒有比自己更能改變自己的人,生活就得靠自己去品味。
*讓快樂伴隨左右
隻要你心無掛礙,什麼都看得開、放得下,何愁沒有快樂的春鶯在啼鳴,何愁沒有快樂的泉溪在歌唱,何愁沒有快樂的白雲在飄蕩,何愁沒有快樂的鮮花在綻放。
一家賣甜甜圈的商店前掛了一塊招牌,寫著:樂觀者和悲觀者之間的差別十分微妙,樂觀者看到的是甜甜圈,而悲觀者看到的則是甜甜圈中間的洞。
這個短短的幽默句子透露了快樂的本質。事實上我們眼睛看見的,往往並非事物的全貌,我們隻看自己想尋求的東西。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有類似的小插曲,而這些小插曲正是我們追尋快樂的最佳妙方。
*樂與不樂
確實,樂與不樂,僅一牆之隔。或許你身在樂中而不知樂,那豈不可悲。要學會樂,因為樂就在其中。
從前有位善良的富翁,蓋了一棟大房子,他特別要求建築的師傅,把那四周的房簷,建得加倍地長,使貧苦無家的人,能在下麵暫時躲避風雪。
房子建成了,果然有許多窮人聚集簷下,他們甚至擺攤子做起買賣,並生火煮飯。嘈雜的人聲與油煙,使富翁不堪甚擾;不悅的家人,也常與在簷下的人爭吵。
冬天,有個老人在簷下凍死了,大家罵富翁不仁;夏天,一場颶風,別人的房子都沒事,富翁的房子因為屋簷特長,居然被掀了頂。村人們都說這是惡有惡報。
重修屋頂時,富翁把錢捐給慈善機構,並蓋了一間小房子,所能蔭庇的範圍遠比以前的房簷小,但是四麵有牆,是棟正式的屋子。
許多無家可歸的人,都在其中獲得暫時的庇護。
沒有幾年,富翁成了最受歡迎的人。
的確,施人餘蔭、過多地庇護會使人產生自卑感,而更可悲的是,這種自卑感,還會演變成敵對情緒,這正是許多朋友反目,親人成仇的原因之一。或許於施舍之中仍含快樂,因快樂的來源不僅於此。
*寬恕是幸福的關鍵
有句話說:"給人類惡,他會把它刻在大理石上;給人類善,他會把它刻在塵土上。"意指人類有著容易記惡忘善的傾向。
懂得寬恕的人,當別人犯錯的時候,他能夠觀看、等待,盡可能不立即武斷地下判斷。他了解到,"不流最初一滴血,就可避免衝突;不說最後一句話,則可結束紛爭。"然而,惟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夠看得開,惟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夠忍得住。一般人則是"看得開,忍不過,想得到,做不來"居多。
人與人之間,真正需要的,其實隻有理解、依賴、誠實與和平相處而已,而一個人之所以能夠人際關係圓融、心境平和,常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
*讓生命有理
有多少次,你生活裏突然發生了某件事情或某種變化,你當時的第一感覺是完全不對--認為不公平、極為痛苦甚至你的希望落了空?上班時出錯,身體某個地方出問題......總之,是一件"確確實實"不對勁的事,你"確確實實"希望它消失,讓你安寧。
你留意過沒有,有多少次你發現,這件你當時覺得"錯"得那般離譜的事對你的人生其實曾有非常強大而積極的衝擊。你應該認定人生是對的、有道理的:細看一下你生活中你認為不好或錯誤的事情,善自斟酌,而掌握它們裏麵含藏的善與美。
請把發生"不對勁"事情的時間與你領悟人生"有道理"的時間之間的差距拉到最小。這就是快樂之道。
*理是頭緒,理清情感
你判斷一下什麼事沒有意義:打掃家裏的衛生?一場大病?堵車花掉時間?你的工作?你的人生?這裏告訴你的是,請把你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看成是有意義的。想一想,你眼見、耳聞、鼻嗅的一切,發生在你身上的一切,別人對你說的一切,絕對是有意義的。
用吸塵器清掃家中的塵土吧?你累了,出汗了,當你直起腰身被眼前的清爽幹淨的環境陶醉的時候,你的身體也在勞動中得到了鍛煉,這不是很有意義嗎?
如果在人行道上,你看見空中飄著一根羽毛,那麼就把它視為一隻溫文嬌柔的鳥兒傳來的大森林中的溫柔信息吧。你會感到你自己遠離了城市的喧鬧。
從你所做的每件事裏理出意義來,會使你有美好的感覺。即使在你認為最平常甚至最毫無意義的事,你也可以給它以某種積極的評價,這樣你就總會有幸福美好的感覺和意想不到的收獲。
*少點欲望,多點快樂
這是一個貪婪的年代,人們的心裏總充滿著諸多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