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修辭應用,表現素質(1)(3 / 3)

楚靈王細細琢磨了一番,覺得很有道理,便下令處決那個奴仆。

從上文中我們能知道,楚國大夫申無宇把窩藏一個奴仆這件小事與天上的太陽、社會不安、江山不保這些大事聯係在一起,顯然是誇大了事實,然而卻收到應有的效果。由此可見他的機智與果敢。

誇張既然是在某些方麵“言過其實”而在某些反方麵又有真實性作為基礎,這就有利於突出事物的特殊性,可以喚起人們的想象,收到突出個性形象的目的。如下麵的例子:

有3個人在一起談論如何才能夠做到節約,其中一個人說:“我認識一個人,為了節約墨水,無論寫什麼,字都寫得像芝麻粒兒一樣大小。”第二個人說:“我認識一個人,為了減少手表的磨損,天一黑,就把手表給停了。”第三個人說:“你們說的都一般,我認識一位老先生,為了節約眼鏡,連報紙都不看了。”

如果說有人為了節約眼睛連報紙都不看了,這還不為誇張,而有人為了節約眼鏡連報紙都不看了,這就不能不是誇張了。當這位節約眼鏡的人用節約精神去做其他事情時,該又是何等節約啊!

這還有一個笑話,說的是一個老人很健忘,去洗澡時竟忘了脫衣服,然而他的衣服一點沒打濕,原來他是忘了開水龍頭了。其實再健忘的人也不應該到這種程度。

誇張雖然言過其實,但它並不等於浮誇,它必須以客觀事實為基礎,並且必須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做到“誇而有節”“飾而不誣”,最後才能造成強烈的震撼效果。

比擬的運用方式

比擬,模仿套用已有的固定語言詞彙來表達的一種方式,特點就是套用已有的詞、句、篇等語言詞彙來揭示所描述對象的內在矛盾,創造出一種新的意境。

蘇軾有一位姓劉的朋友,因晚年患病,鬢發、眉毛盡皆脫落,鼻梁也快要斷了。一天,蘇軾同許多朋友相聚飲酒,這位姓劉的朋友建議大家各引古人語相戲。蘇軾對這位姓劉的朋友說:“大風起兮眉飛揚,安得壯士兮守鼻梁!”滿座大笑。蘇軾仿的是漢高祖劉邦《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首尾兩句,兩相對照、趣味盎然把物當作人或把人當作物,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表達的一種修辭技巧。比擬能使人產生聯想,以獲得話語的形象感和生動感。

比擬可分為擬人和擬物兩種。

擬人又叫“人格比”,就是賦予大自然、動物、抽象事物等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擬物即把人當作物,或把此物比擬為彼物。

一位來自新加坡的老太太在遊武夷山時,不小心被蒺藜劃破了裙子,頓時遊興大減,中途欲返。女導遊見狀微笑著走近老人身旁說:“這是武夷山對您有情啊!它想牽住您,不讓您離去,好請您多看她幾眼。”

幾句話,把使老人的不快消失的無影無蹤。武夷山的熱情好客是機敏的女導遊所賦予的,這裏就用了擬人手法,而且表達得十分得體。再如:

在一個歡迎日本青年代表團的宴會上,熱情的中國朋友作為主人,他們用著名的“人參母雞湯”來款待遠道而來的客人。但這使在場的翻譯可為難壞了,因為,他沒有記住日語“母雞”這個詞。隻見他機靈地站起來,指著湯,微笑著向日本客人介紹說:“這是用公雞的太太和人參做的湯,請諸位品嚐。”

這裏的“公雞的太太”用的就是擬人手法,顯示了翻譯的機敏和幽默。

借代的運用方式

三國時期,馬家有五兄弟,這五個兄弟的名字裏都有一個常字。五兄弟中,以馬良的才學最高,劉備派馬良去辦理外交事務,他每次都不辱使命地載譽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