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 幸福一直在這裏1

第168章 幸福之路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麵朝大海,春暖花開。

——海子

個人生存幸福的不可能性存在於哪些事實中?第一,尋找個人生命幸福的人們之間的鬥爭;第二,使人浪費生命、厭膩、痛苦地欺騙人的娛樂;第三,死亡。但是隻要在思想中設想,人如果把追求個人的幸福變為追求別的生命的幸福,就能消滅幸福的不可能性,人就會覺得幸福是可以達到的。生命就是追求個人幸福的觀念看世界,人在世界上看到的是毫無理性的生存鬥爭、相互殘殺。但是,人們承認自己的生命就是追求他人的幸福,那就會在世界上看到另外一種情形,即同這些偶然出現的生存鬥爭並列的還有經常出現的生存者之間的相互服務,沒有這種服務,世界的存在將無法想象。

隻要假定這一點的可能性,從前所有無法達到的個人幸福的活動就會被另一種活動所代替,它與世界規律一致,導向獲得個人和全世界的最可能的幸福。

個人生命的苦難和幸福的不可能性的另一個原因,是個人歡愉的欺騙性。它使人虛耗生命,引人走向厭倦和痛苦。人隻要承認自己的生命在於為別人的幸福而努力,那麼他就會消除對欺騙性歡愉的渴望,這種空洞的、折磨人的、將人引向滿足於動物性軀體的無底的活動,也就可能被服從了理性規律的活動所代替。後一種活動是對別的生命的支持,對於自身的幸福也是必需的,個體苦難的折磨、消磨生命的活動也就會被同情憐憫他人的感情所替代,這種感情當然會產生有益的和快樂的活動。

個人生活充滿苦難的第三種原因是對死亡的恐怖。隻有人承認了自己的生命不在於自身的動物性軀體的幸福中,而是存在於他人的幸福中時,人對死亡的恐懼才會永遠從眼中消失。

要知道對死亡的恐懼隻是由於害怕生命的幸福從人的肉體死亡中消失才產生的。如果人能夠把自己的幸福放到他人的幸福中,就是說愛他人勝過愛自己,那麼,死亡就不再是生命和幸福的終結,像隻為了自己而活著的人們所覺得的那樣。

哲語沉思:

沒有人可以真正忽視別人的痛苦而隻滿足於自己的幸福,每個人的幸福感都是在一個基準線上浮動的。而且,不論你曾經有多麼的失望或者驚喜,最終你都會回到這個平均線上來。

人的這個幸福平均線不是說天生就固定的,它是可以改變的。一個原本很容易悲觀的人,可以慢慢變得快樂起來,在他平靜的時候,也就是回到幸福平均線的時候,他會覺得是偏向幸福的。

第169章 生活在此岸

我永遠不會忘記一首歌的片斷,有一次在早晨黎明時分,我聽到那些參加節日晚宴的人們在喧鬧聲中唱道:“艄公,把我渡向彼岸。”

在我們工作的一片忙亂中,這裏傳出“渡我過去”的呼聲。印度的馬車夫在趕他的馬車時唱道“渡我過去”;雜貨流動商在把他的貨物賣給雇主時,也唱道“渡我過去”。

這個呼聲的含義是什麼呢?我們感到我們沒有達到我們的目標,並且我們知道用我們全部的努力和辛苦我們也不會到達終點,我們不會達到我們的目標。正像一個孩子不滿足他的玩偶一樣,我們的心也在呼喚“不是這個,不是這個”,但是那另外一個是什麼呢?未來的彼岸在哪裏呢?

除了這些東西以外我們還有什麼呢?除了這些地方以外我們還能在哪裏呢?是要停止我們全部的工作去休息嗎?是要解除全部的人生職責嗎?

不!在我們活動的真正內心,我們正在尋求我們的歸宿,甚至就在我們站著的地方,我們正在呼喚為了渡向彼岸。所以當我們的雙唇發出帶我走的祈求時,我們繁忙的雙手也從未閑著。

事實上,在你歡樂的海洋中,此岸與彼岸是一個,並且在你身上是同樣的。當我稱這個(此岸)為我自己的時,這另一個(彼岸)就處於被分離的狀態,並且在我內心失掉了完整的觀念。我的心不停地呼喚著另一個,所有我的“這個”和那另一個都期待在愛中完全融合。

這個我的“我”為了這個家日夜操勞,他認為那是自己的家。哎!隻要不能將此岸的家稱為你的,它的苦難就將沒有盡頭,還要繼續奮鬥,內心總要呼喚:“艄公,把我渡過去。”當我此岸的家成為你的家的時候,正是在這一刹那間被渡了過去,即使還有古老的牆壁包圍著它。這個“我”是不休息的,為了獲得,它正在工作,這與它的精神絕不相同,它絕不能控製與阻擋它的精神。當它竭力用自己的臂膀擁抱彼岸時,傷害了別人,反過來也傷害了自己,並且呼喚“把我渡過去”,但是,一旦此岸的我能說“我的一切工作都是屬於你的”,這時一切東西都保持原樣,唯有此岸的“我”被渡了過去。

除了在此岸我的家也作為你的家之外,我能在何處遇到你呢?除了把此岸我的工作變為你的工作之外,我能在何處與你結合呢?如果我離開我的家,我將不會到達你的家,如果我停止了我的工作,我絕不能在你的工作中與你結合,因為你完全寓於我,而我也完全寓於你,你沒有我或者我沒有你就什麼也沒有了。

因此,在我們的家和我們的工作中要提出祈求:“願把我渡過去!”因為這裏有洶湧的大海,這裏甚至存在著有待於到達的彼岸——是的,這裏是此岸永久的現在,並不遙遠,就在這裏。

哲語沉思:

如果想保持幸福感,我們就必須改變我們對目標的錯誤期望。與其把它當成一種結局,相信它可以使我們幸福,不如把它看做一種意義,相信它可以增添我們旅途中的快樂。因為我們把目標認可為意義時,它會幫助我們去規劃旅途上的每一步,而不像我們把目標認為是結局時,它所帶給我們的隻是無數的困難和挑戰。正確的目標認知,可以帶給我們一種安寧祥和的感覺。

第170章 優哉遊哉

在歐洲西海岸的一個碼頭,一個衣著寒磣的人躺在他的漁船裏閉目養神。

一位穿著很時髦的遊客迅速把一卷新的彩色膠卷裝進照相機,準備拍下麵前這美妙的景色:蔚藍的天空,碧綠的大海,雪白的浪花,黑色的漁艇,紅色的漁帽。哢嚓!再來一下,哢嚓!德國人有句俗話:好事成三。為保險起見,再來個第三下,哢嚓!這清脆但又擾人的聲響,把正在閉目養神的漁夫吵醒了。他睡眼惺忪地直起身來,開始找他的煙盒。還沒等找到,熱情的遊客已經把一盒煙遞到他跟前。哢嚓!這四下“哢嚓”是打火機的響聲。於是,殷勤的客套就結束了。這過分的客套帶來了一種尷尬的局麵。遊客操著一口本地話,想與漁夫攀談來緩和一下氣氛。

“您今天準會捕到不少魚。”

漁夫搖搖頭。

“不過,聽說今天的天氣很利於捕魚。”

漁夫點點頭。

遊客激動起來了。顯然,他很關注這個衣著寒磣的人的境況,對漁夫錯失良機很是惋惜。

“哦,您的身體不舒服?”

漁夫終於從隻是點頭和搖頭到開腔說話了。“我的身體挺好。”他說,“我從來沒感到這麼好!”他站起來,伸展了一下四肢,仿佛要顯示一下自己的體魄是多麼強健,“我感到自己好極了!”

遊客的表情顯得愈加困惑了,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疑問,這疑問簡直使他的心都要炸開了:“那麼,為什麼您不出海呢?”

回答是幹脆的:“早上我已經出海了。”

“捕的魚多嗎?”

“不少,所以也就用不著再出海了。我的魚簍已經裝滿了四隻龍蝦,還捕到差不多兩打鯖魚……”漁夫總算徹底打消了睡意,氣氛也隨之變得融洽了些。他安慰似的拍拍遊客的肩膀。在他看來,遊客的擔憂雖說多餘,卻是深切的。

“這些魚,就是明天後天也夠我吃了。”為了使遊客的心情輕鬆些,他又說:“抽一支我的煙吧?”

“好,謝謝。”

他們把煙放在嘴裏,又響起了第五下“哢嚓”。遊客搖著頭,坐在船幫上。他放下手中的照相機,好騰出手來加強他的語氣。

“當然,我並不想多管閑事。”他說,“但是,試想一下,要是您今天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八次出海,那您會捕到三打、四打、五打甚至十打的鯖魚。您不妨想想看。”

漁夫點點頭。

“要是您。”遊客接著說,“要是您不光今天,而且明天、後天,對了,每逢好天兩次、三次,甚至四次出海——您知道那會怎樣?”

漁夫搖搖頭。

“頂多一年,您就能買到一台發動機,兩年內就可以再買一條船,三四年內您或許就能弄到一條小型機動漁船。用這兩條船或者這條機動漁船您也就能捕到更多的魚——有朝一日,您將會……”他興奮得好一會兒說不出話來。“您將可以建一座小小的冷藏庫,或者一座熏魚廠,過一段時間再建一座海魚醃製廠。您將駕駛著自己的直升機在空中盤旋,尋找更多的魚群,並用無線電指揮您的漁船,到別人不能去的地方捕魚。您還可以開一間魚餐館,用不著經過中間商店就可以把龍蝦出口到巴黎——然後……”興奮又一次哽住了這位遊客的喉嚨。他搖著頭,滿心的惋惜把假期的愉快一掃而光。他望著那徐徐而來的海潮和水中歡跳的小魚。“然後。”他說,但是,激動再一次使他的話噎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