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卷 淡品百味人生2

第161章 生活的本色

過度的興奮不僅有害於健康,而且會使對各種快樂的欣賞能力變弱,使得廣泛的機體滿足被興奮所代替,智慧被機靈所代替,美感被驚詫所代替。我並不完全反對興奮,一定的興奮對身心是有益的,但是,同一切事物一樣,問題出在數量上。數量太少會引起人強烈的渴望,數量太多則使人疲憊不堪。因此,要使生活變得幸福,一定的忍受力是必要的。這一點從小就應該告訴年輕人。

一切偉大的著作都有令人生厭的章節,一切偉人的生活都有無聊乏味的時候。試想一下,一個現代的美國出版商,麵前擺著剛剛到手的《舊約全書》書稿。不難想象這時他會發表什麼樣的評論,比如說《創世紀》吧。“老天爺!先生”,他會這麼說,“這一章太不夠味兒了。麵對那麼一大串人名——而且幾乎沒作什麼介紹——可別指望我們的讀者會發生興趣。我承認,你的故事開頭不錯,所以開始時我的印象還相當好,不過你也說得太多了。把篇幅好好地削一削,把要點留下來,把水分給我擠掉,再把手稿帶來見我。”現代的出版商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他知道現代的讀者對繁複感到恐懼。對於孔子的《論語》,伊斯蘭教的《古蘭經》,馬克思的《資本論》,以及所有那些被當做暢銷書的聖賢之書,他都會持這種看法。不獨聖賢之書,所有精彩的小說也都有令人乏味生厭的章節。要是一部小說從頭至尾,每一頁都扣人心弦,那它肯定不是一部偉大的作品。

偉人的生平,除了某些光彩奪目的時刻以外,總有不那麼絢麗奪目的時光。蘇格拉底可以日複一日地享受著宴會的快樂,而當他喝下去的毒酒開始發作時,他也一定會從自己的高談闊論中得到一定的滿足。但是他的一生,大半時間還是默默無聞地和他的妻子克姍西比一起生活,或許隻有在傍晚散步時,才會遇見幾個朋友。據說在康德的一生中,從來沒有到過柯尼斯堡以外10英裏的地方。達爾文在他周遊世界以後,餘生都在他自己家裏度過。馬克思掀起了幾次革命之後,則決定在不列顛博物館裏消磨掉他的餘生。

總之,可以發現,平靜的生活是偉人的特征之一,他們的快樂,在旁觀者看來,不是那種令人興奮的快樂。沒有堅持不懈的勞動,任何偉大的成就都是不可能成功的。這種勞動令人如此全神貫注,如此艱辛,以至於使人不再有精力去參加那些更緊張刺激的娛樂活動,除了加入假日裏恢複體力消除疲勞的娛樂活動,如攀登阿爾卑斯山之外。

哲語沉思:

一種充滿興奮的生活往往會使人筋疲力盡,在這種生活裏,人如果連續不斷地得到強烈刺激,就會產生那種被認為是快樂的主要成分的戰栗狂喜。一個習慣於過度興奮的人,就像一個對辣椒有著過分嗜好的人一樣,到頭來,對足以使任何人窒息的一定數量的辣椒,他甚至都不能品嚐出一絲味道來。

要避免過度興奮,一定限度的厭煩是不可缺少的,過度興奮不僅有害健康,而且會削弱對各種快樂的欣賞能力。機靈代替不了智慧,驚詫也不是美感,興奮更滿足不了身心的慰藉。

第162章 悠閑生活

我們通常不走進別人的房間,說聲:“噢!這才是人們感到寧靜的地方!”我們通常不期望去分享一座古宅的安寧,比如說,在僻靜郊區的一座古宅,周圍是結著鮮紅果實的樹,雪鬆半掩著窗,或者某座修道院,門廊前麵依稀可見搭著支架的橘樹。但在那整潔寬敞、精心裝飾過的房裏,或在那修道院裏,絕無寧靜可以分享,最多隻能勉強過日子。這是因為我們不明了別人生活中的苦悶和煩惱,而對自己生活裏的那些不便卻很敏感。在這些問題上,我們自己的眼睛容不得一粒泥沙,而對鄰人遭受的災難卻視而不見、麻木不仁。

悠閑應以我們切身的感受為證,因為它不隻是時間的因素,往往指某種特別的心境。我們所說的空閑時間,實際上是指我們感到閑適的時刻。什麼是閑適,感受它遠比說明它更難。這與無所事事或遊手閑逛無關,盡管我們明白,它的確牽涉到自由支配時間的概念。等候在律師的客廳裏有空閑的時刻,卻無閑適之感;同樣,我們在火車站換車,即使等上兩三個小時,也享受不了那份清福。有這兩種情形,我們都不會感到安寧自在——在這種場合能安心讀報、學習或回味往日在海外的遊曆,那是十分罕見的。那時,我們心裏總是煩躁不安,仿佛有什麼東西在作祟,就像我們童年時不住地用腳去踢那慢吞吞的四輪車的軟墊。

悠閑意味著不僅有充裕的時間,而且有充沛的愉快度時的精力(不懂得這個道理,會感到百無聊賴)。同時,要真正領略到悠閑的滋味,必須從事優雅得體的活動,因為悠閑所要求的活動是發自內心的自然衝動,而非出自勉強的需要,就像舞蹈家起舞或滑冰者滑動,是為了合著內在的節奏,而不像把犁入耕地或聽差跑腿,是為了得到報償。正是這個緣故,一切悠閑都是藝術。

但這是一個難辦的問題。時光,啊——何其疾速!我們必須結束這段閑話,各自行動起來才不枉費光陰——唯願別登上它單調的車輪!這樣,我們越是感到工作的樂趣,就越少嚐到無聊的滋味,如果碰巧我們的工作很有意義。唉,可惜我們今天的工作常常無益。讓我們乞求那位白胡須的老人吧,請他賜予我們閑暇,並給予使用它的快樂精力。聖者,請為我們祈禱!

哲語沉思:

在這紅塵滾滾、物欲橫流的世界,麵對爭奇鬥豔的鮮花,平凡的我們要學會欣賞但不陶醉;麵對襲來的風雨,我們要會應對但不逃避。雖然我們不能停下奔波的腳步,但我們能掌握腳步的節奏,生命的腳步多了幾分穩健,那也是一份動人的美麗。

幸福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寧靜安逸的生活,因為隻有在寧靜的氣氛中,真正的快樂幸福才得以存在。

第163章 為何迷惘

有好多年,我重複做著同樣的夢,夢中我奮力掙紮想要去某個地方,卻總是感到困頓不已;有時我奔跑上山,有時在岩石上攀爬,有時逆流而遊。夢中常常出現我所愛的人陷入困境,或是不祥的事情即將發生。我的心狂亂紛擾,身體卻感到沉重無比且精疲力竭,仿佛在黏膩的糖稀間行進一樣。

我知道自己應該能夠解決問題,但是無論怎麼努力,就是無法到達想去的地方。我完全孤立,陷入困境之中,被害怕失敗的陰影所籠罩。全世界似乎隻剩這種恐懼,其他的一切都不複存在。

這個夢境恰好體現了“缺乏自我價值的迷惘”的精髓。在夢中,我們往往好像劇本中的主人翁,注定要以既定模式來回應身處的情境,渾然不知也許還有其他抉擇。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陷入迷惘,受困於心頭的千頭萬緒,恐懼可能麵臨的失敗時,基本上也陷入了與夢境相似的狀態。我們好似活在一個完全界定了生命曆程的清醒夢境裏,奮力掙紮著試圖到達某處,試圖成為更優秀的人,試圖實現什麼成就,試圖避免犯錯。無論是在吃午餐或是開車回家途中,無論是在跟伴侶交談,還是晚上給孩子講故事時,我們不斷在腦中重複播放自己的憂慮與計劃。最根本的問題是,我們相信無論自己如何努力,終究還是不可能有所成。

與缺乏自我價值感形影不離的,是對他人與生命的疏離感。假使我們是有缺陷的、不健全的,又怎麼可能感到有所歸屬?這是一種惡性循環,我們愈自覺有缺陷,就愈感到疏離且脆弱。而潛藏在自覺殘缺的恐懼之下的,則是最原始的恐懼,譬如擔憂會有什麼壞事發生。我們對恐懼的回應,就是想要責怪,甚至仇恨我們認為是問題根源的對象,譬如自己、他人或是命運。然而,即使是將憎恨指向外界,我們的內心深處仍舊感到脆弱無比。

缺乏自我價值感與人際關係的疏離,導致形形色色的痛苦。對某些人來說,最顯著的就是呈現上癮的症狀,例如酒癮、毒癮或是嗜食。有些人則是執著於一段感情、依賴某一個或某一群特定的人,好從中尋求完整的自我,以及生命存續的價值。有些人則長時間拚命工作,以此來表現自己的重要性,這種上癮症狀在我們的文化中相當受推崇。此外,還有些人則不斷假想外界的敵人,永遠在對抗世界。

這種自覺殘缺、缺乏自我價值感的信念,使我們難以相信自己真為他人所愛。許多人生活在憂鬱之中,自覺無法親近他人。我們害怕被別人看做很無趣、愚蠢、自私或沒安全感,以致被排斥。如果自己不夠迷人,可能永遠都不會有人給予我們親密浪漫的愛。我們渴求歸屬感,憧憬能輕鬆自在地對待自己和他人且能全然接納自己。然而,缺乏自我價值感的迷惘,使我們始終無法嚐到歸屬感的甜美。

當我們的生活痛苦不堪或失控時,缺乏自我價值感的迷惘就會倏然倍增。我們可能會以為,生理疾病或沮喪情緒都是自己的錯,是因為自己基因不良,或者自製力不夠,抑或缺乏意誌力。我們也可能覺得失業或離婚是自己的缺失,若當初能再努力一點,也許一切就會順利多了。即使我們可能歸咎於他人,然而心裏還是默認自己是始作俑者。

缺乏自我價值感的迷惘,所呈現的不一定是明顯的羞愧感與缺陷感。當我告訴一位好友,我正在寫有關缺乏自我價值感的主題,而這種傾向又是多麼普遍時,她堅定地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對我而言,主要的難題並非羞愧,而是傲慢。”這位女士是一位成功的作家兼老師,她告訴我,她很容易產生優越感,覺得很多人遲鈍無趣。由於受到許多人的景仰,她恃才傲物、睥睨一切,自覺鶴立雞群。“承認這點讓我覺得很不好意思。”她說道,“或許這就是你所謂的羞愧感吧,不過我真的很喜歡大家尊敬我……隻有這樣我才能對自己感到滿意。”

我的這位朋友呈現的即是迷惘的另一麵。她繼續坦承,毫無創作靈感,自覺一無是處,或得不到讚賞時,她的確會不知不覺地喪失自我價值感。除了單純地認可自己的才華,充分享受自己的優點外,她還需要一種與眾不同的優越感,才會感到滿意。

若總是認為自己不夠好,我們就永遠無法放鬆,我們戰戰兢兢地監控著自己,不時挑自己的毛病;找到毛病之後,我們就更加沒有安全感,更覺得缺乏自我價值,如此一來我們就得更加努力了。這當中很諷刺的是,我們究竟以為自己要往何處去?有個禪修學生告訴我,他覺得自己好像在壓榨生命,不斷被希望有所成就的想法所驅使。接著他又憂傷地說道:“我覺得自己飛快地虛度生命,仿佛就要這樣一路衝到死亡的終點似的。”

我在禪修課提到有關缺乏自我價值感的痛苦時,常注意到學生頻頻點頭,有些人甚至熱淚盈眶。他們可能第一次發現,羞愧感並非隻是自己的精神負擔,許多人其實深有同感。課後有些人留下來討論、傾訴,說缺乏自我價值感使他們根本無法向他人求助,也無法感受別人愛的撫慰。有些人則體認到,缺乏自我價值感與安全感使他們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常常有學生告訴我,長期覺得自己有缺陷的習性,使他們總是懷疑自己的禪修是否正確,也不相信自己的心靈有所成長。

有學生曾告訴我,初踏上心靈修持之道時,他們原以為透過積極禪修就能擺脫自覺殘缺的感受,然而,禪修的確使他們獲益匪淺,但是源源不絕的羞愧感和不安全感仍舊揮之不去,好像幾十年的修持根本無濟於事。

或許他們所遵循的禪修模式並不適合自己,或者他們需要額外的心理治療協助才能治愈深刻的傷痛。

無論是什麼原因,無法透過心靈修持來解脫這些痛苦時,你可能還會懷疑自己是否能夠獲得真正的快樂與自在。

哲語沉思:

恐懼究竟能在生命中發揮多大的作用,這取決於我們自身的意誌。我們可以試著去對抗恐懼,也可以盡力以希望來取代恐懼。希望是高於恐懼的,其原因在於:希望是樂觀的、信任的、主動的、自由的;希望不會讓人消極,也不會讓人墮入虛無,它會讓我們的精神得到升華;希望能開闊人們的心胸,而非限製人們的視野。

第164章 最美的紀念

我在俄國所見到的景物再沒有比托爾斯泰墓更宏偉、更感人的了。這塊將被後代永遠懷著敬畏之情朝拜的尊嚴聖地遠離塵囂,孤零零地躺在林蔭裏。順著一條羊腸小路信步走去,穿過林間空地和灌木叢,便到了墓塚前。這隻是一個長方形的土堆而已。無人守護,無人管理,隻有幾株大樹蔭庇。他的外孫女跟我講,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風中微微搖動的樹木是托爾斯泰親手栽種的。小的時候,他的哥哥尼古萊和他聽保姆或村婦講過一個古老傳說,提到親手種樹的地方會變成幸福的所在。於是他們倆就在自己莊園的某塊地上栽了幾株樹苗,這個兒童傳說不久也就忘了。托爾斯泰晚年才想起這樁兒時往事和關於幸福的奇妙許諾,飽經憂患的老人突然獲得了一個新的、更美好的啟示。他當即表示願意將來埋骨於那些親手栽種的樹木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