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極不情願地恢複了意識,通過現實生活與那如夢如幻的一小時相比,你發覺自己正處在半夢半醒之間。在這兩者之中,你神秘地出現,通過一種隻能發生,卻無法駕馭的變化,進入更高一層的神奇氛圍中。這一刻,遠處的鍾聲再度傳來,聲音卻越來越微弱,而你也沉沉地陷入了夢中的曠野。這是為暫時的離世而鳴的喪鍾。你的靈魂已離你而去,像個自由人一樣漫遊,置身於朦朧世界的人群之中,看到奇異的風景,卻不感到一絲驚異和憂傷。那最後的變化竟如此平靜,靈魂進入永恒之家的入口,竟沒有任何阻隔,就像置身於熟悉的事物之中!

哲語沉思:

神並非真的居住在宇宙間的某個地方,對於我們來說,它唯一可能的存在方式是我們在內心中對他的景仰與感悟。一個人信仰的真假,就在於有沒有這種內在的精神生活。一個偉大的信徒必然有著偉大的內心世界,如果一個人沒有自己的精神生活,即使他是一個虔誠的信徒,全心全意相信天國和來世,也不能說他是有真正的信仰的。

第134章 真正的單純

單純是靈魂中一種正直無私的品質。與真誠比起來,單純顯得更高尚、更純潔。許多人真摯誠懇,但卻不單純。他們怕遭人誤解,唯恐自己的形象受到損害。他們時時關注自己,反躬自省,處處斟詞酌句、謹慎小心。待人接物他們總擔心過頭,又怕有所不足。這些人真心誠懇,卻不單純。他們難以同人坦然相處,別人對他們也小心拘謹。他們的弱點在於不坦率、不隨意、不自然。而我們更寧願同那些談不上多麼正直、多麼完美,但卻沒有虛情矯飾的人結交相處。這幾乎已成為世人的一條準則,上帝似乎也以此為標準對人作出判斷。上帝不希望我們如對鏡整容一般,用太多的心思審視自身。

但是,隻是注意他人而放棄自省也是一種盲目狀態。處於這種狀態的人隻全神貫注於眼前事物以及個人的感官感受,這正是單純的反麵。下麵是兩類正好相反的事例:其一是無論效力於同類還是上帝,都全身心地忘我投入;另一類是自以為含蓄聰穎,自我意識強烈,而一旦他得意自滿的情緒受到外界幹擾,就會魂不守舍,心煩意亂。因此,這是虛假的聰明,乍一看冠冕堂皇,實際上與單純追求享樂的行為同樣愚蠢。前者目光短淺,隻陶醉於眼前的事物;後者卻過分看重自身,陶醉於內心的占有。這兩者都充滿虛妄。相比起來,隻注重內心的冥思獨想比全神貫注於眼前事物更為有害,因為它貌似聰明實則愚蠢,而且,它常誘人誤入歧途,自以為是,引一孔之見為至上光榮。它使我們受不自然情緒的支配,讓我們陷入一種盲目的狂熱,自認為體魄強健,實際已病入膏肓。

單純需要適度,我們自處其中既不過度激動,也不過分沉靜。我們的靈魂不會因為過於注重外界事物而無暇做必要的內心自省,也不會時時注重自我,使一心維護個人形象的戒備之心擴張膨脹。要是我們的靈魂能掙脫羈絆,直視伸展的道路,不將寶貴的時間浪費在權衡研究腳下的步伐上,或者對已逝的歲月頻頻回頭,那我們就擁有了真正的單純。

哲語沉思:

小時候,我們都曾擁有一雙清澈幹淨的眼睛,一顆簡單純潔的心。慢慢的,外界的複雜開始向我們的內心攻擊,塵世的繁冗進駐我們的內心。那個最單純、最簡單的自我被我們封鎖在了體內,因為我們懼怕被外界傷害,不想把自己最簡單的樣子展現給他人。但是,這樣做隻能讓我們逐漸被世俗所吞噬,讓本真的自己失去光彩。

心靈如朝露,天然純淨,不曾被世俗汙染,因而彌足珍貴,但也容易破碎幹涸。我們隻有停止對世俗與現實的迷戀和圓滑,才能與最本真的自己連接,讓心靈擁有最單純的形態。

第135章 靈魂的渴望

哦,我的靈魂喲,再沒有比你更仁愛、更豐滿和更博大的靈魂!過去和未來的交彙,還有比你更切近的地方嗎?

哦,我的靈魂喲,我已給你一切,現在我的兩手已空無一物!你微笑而憂鬱地對我說:“我們中誰應受感謝呢?”

給予者不是因為接受者已接受而應感謝嗎?贈與不就是一種需要嗎?接受不就是慈悲嗎?

哦,我的靈魂喲,我懂得了你的憂鬱的微笑,現在你的過剩的豐裕張開了渴望的雙手了!

你的富裕眺望著暴怒的大海,尋覓而且期待,過盛的豐裕的渴望從你的眼光之微笑的天空中眺望!

真的,哦,我的靈魂喲,誰能看見你的微笑而不流淚?在你的過剩的慈愛的微笑中,天使們也會流淚。

你的慈愛,你的過剩的慈愛,不會悲哀,也不啜泣。哦,我的靈魂喲,但你的微笑,渴望著眼淚,你的微顫的嘴唇,渴望著嗚齧。

“一切的啜泣不都是懷怨嗎?一切的懷怨不都是控訴嗎?”你如是對自己說。哦,我的靈魂喲,因此你寧肯微笑而不傾瀉你的悲哀——

不在迸湧的眼淚中傾瀉所有關於你的豐滿的悲哀,所有關於葡萄的收獲者和收獲的渴望!

哦,我的靈魂喲!你不啜泣,也不在眼淚之中傾瀉你的紫色的悲哀,甚至於你不能不唱歌!看啊!我自己笑了,我對你說著這預言:

你不能不高聲地唱歌,直到大海都平靜地傾聽著你的渴望——

直到,在平靜而渴望的海上,小舟漂動了,這金色的奇跡,在金光的周圍,一切善惡和奇異的東西跳著舞——

一切大動物和小動物及一切有著輕捷的、奇異的足可以在藍絨色海上跳舞的。

直到他們都向著金色的奇跡,這自由意誌的小舟及其支配者!但這個支配者就是收獲葡萄者,他持著金剛石的收獲刀期待著。

哲語沉思:

一個人有了理想,就有了靈魂生活,而靈魂生活比外在的生活更為本質。在靈魂生活領域中,我們直接麵對自己,每個人都會以內在深邃的自我直接麵對永恒,追問有限生命的不朽意義。

第136章 從意識開始

經常有人思考,也經常聽到有人說:拋棄個人的幸福是人的長處,人的功勳。實際上,拋棄個人的幸福——不是人的長處,也不是功勳,而是人的生命不可缺少的條件。在人意識到自身是一個同整個世界相分離的軀體的時候,他認識到別的軀體也與全世界分離著,他就能理解人們彼此間的聯係,他也能理解自己軀體的幸福隻是幻影。這時他才能理解隻有能使理性意識滿足的幸福,才是唯一真實的。

對於動物來說,不以個體幸福為目的的、與這個幸福相矛盾的動作都是對生命的否定。但是對人來說,恰恰相反,那種目的隻在於獲得軀體幸福的活動是對人類生命的完全的否定。作為動物,沒有理性意識向它揭示它的充滿了痛苦、終有止境的生命,對它來說,軀體的幸福及由此而來的種族延續就是生命的最高目的。對於人來說,軀體隻是生命存在的階梯。人的生命的真正幸福,隻是從這裏展現出來。這個幸福同軀體的幸福不同。

對人來說,對軀體的意識不是生命,而是一條界線,人的生命就是從這裏開始的。人的生命完全在於更多地獲得人本身所應有的、不依賴於動物性軀體幸福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