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和關門是生命之嚴峻流動的一部分。生命不會靜止不動並聽任我們孤寂無為。我們總是不斷地懷著希望開門,又絕望地把門關上。

一扇門的關閉是無可挽回的,至於另一扇門是不存在的。門一關上,就永遠關上了,通往消逝了的時間脈搏的另一個入口是不存在的。

哲語沉思:

如果你曾經相信自己有過人的才華,或者曾有過還未實現的如濟世般偉大的理想,那就不要輕言放棄。因為無數事實告訴我們,即使在情況惡劣的時候,隻要靜心等待,隻要不失去希望,隻要仍有信心,隻要不斷努力,就能等來柳暗花明的那一天。

第48章 過一種堅忍的生活

亞裏士多德認為:“賢者所追求的不是享樂,而是源於痛苦的自由。”這句話的犀利之處在於指出了快樂的否定特征——快樂是痛苦的否定,而痛苦是人生絕對的因素。

為什麼說痛苦是人生絕對的因素?我們可以舉一個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來證明。假定,我們除了身體的某個部位有一處傷口疼痛難忍之外,其他部位都處於良好的健康狀態,那麼這一痛處將會吸引我們的全部注意力,使我們失去那種安寧感或幸福感,破壞我們生活的舒適度。相同的道理,如果我們所做的事中唯有一件不盡如人意,那麼這唯一的缺憾將因我們目標的受挫而使我們陷入一種無休止的苦惱當中,哪怕它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我們將會因它而憂心忡忡,無暇顧及另外一些更為重要並且取得成功的事情。

以上這兩種情況所遇到的阻力就是意誌。在一種情況下,意誌體現在機體中;而在另一種情況下,意誌則又顯示於生存鬥爭中。很顯然,在這兩種情況下,意誌唯有暢通無阻、隨心所欲,才可能得到滿足。因此,意誌的滿足是這樣一種滿足,它無法直接感受到,最多在我們思考自己的境況時才能逐漸意識到它。妨礙或阻止意誌行為的是某種現實的東西,這種東西通過阻礙意誌而顯示存在,隻有當我們思考自己的境況時才能逐漸意識到它。唯有鏟除這種障礙,換句話說,唯有擺脫它的控製,我們才能得到一切快樂。快樂隻是暫時的、瞬間即逝的。

因此,我們不應將獲得舒適愉快的生活作為追求的對象,而要盡量避免生活中的不幸,直達我們的真正目標。如果這不是一條正確的道路,那麼伏爾泰的名言“幸福不過是一場夢,不幸才是真實的”也同樣是錯誤的。然而,事實上它是正確的、真實的。一個人若想編寫他自己的人生之歌,並確定其一生中幸福在哪裏,那麼他在書中所描述的必然是他曾經逃避的不幸,而不是他曾經享受的歡樂。這就是幸福論的方法。所有的幸福論都必須認識到它不過是一種委婉的說法,認識到“幸福的生活”僅僅意味著“少一點不幸的生活”,亦即過著一種堅忍的生活。

一些粗心的年輕人總認為來到世界就意味著享樂,仿佛世界上真實的幸福比比皆是。然而,這些人往往得不到幸福,因為他們的才智尚不足以使其戰勝生活道路上的各種困難。當他閱讀富有詩意和浪漫主義的作品時,那種觀念便牢牢地在他的心靈中紮下了根,實際上他被外部世界的現象欺騙了——這個世界具有徹頭徹尾的虛偽性。結果,他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總要尋求那現實的幸福,而且他所理解的幸福不過是一串確定的快樂。在追尋這些幸福的過程中,他遭遇了危險。他搜尋著那些並不存在的獵物,於是遭受了種種真實的不幸——苦痛、窮困、疾病、失敗、匱乏、煩憂、恥辱以及人生中其他一切艱難困苦。他終於識破了蒙騙他的命運的惡作劇,然而,為時已晚。

如果教訓能讓我們明白其中的道理,那麼我們很快就會放棄對幸福的追尋,轉而更多地考慮怎樣防止或避免痛苦和不幸對自我的襲擊。我們看到,世界上不得不呈現的最佳境況是一種遠離痛苦的存在——一種寧靜的、說得過去的生活。並且,就我們更有希望實現的事物而言,我們的要求也僅限於此。要想讓生活不至於太悲慘,最可靠的辦法就是不要期望太大的幸福。默克對此深有認識,因此他這樣寫道:“正因為人們要求獲得幸福,才鋪設了一條悲慘的、多少與他們的欲望相一致的悲慘道路——它讓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趨於毀滅。一個人如果能放棄對幸福的要求,除了眼前所能看到的事物,別無他求,那麼他將獲得成功。”因此,適當地限定我們對快樂、財產、地位、榮譽等的欲望是適宜的,因為正是這種欲望——希望獲得幸福、讓生活充滿歡樂——引起了巨大的不幸。假如僅僅由於導致不幸的生活太容易,而得到幸福又不僅確實困難而且幾乎不可能,那麼放棄對幸福的要求則是慎重而明智的。最寶貴的生存智慧便是選擇中庸——生活怡然,不為住所簡陋的困窘所擾,不致成為人妒羨的對象。正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遭雷電擊中的是最高的屋頂一樣,轟然傾覆的也是高聳的塔樓。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就像一個無仁的核桃,到處不見一點果仁,即使它真的存在,你也不可能在殼中找到它。你可以到別處去尋覓,通常隻有碰巧才能找到它。

哲語沉思:

“無論怎樣,隻要你在活著的時候應付不了生活,就應該用一隻手撥開籠罩著你生活的絕望,同時,用另一隻手記下你在廢墟中看到的一切,因為你和別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德國小說家卡夫卡如是說。

一切幸福絕非沒有煩惱和憂慮,一切苦難也絕非沒有慰藉與希望。苦難猶如一麵三棱鏡,將單調的人生折射出繽紛的色彩。最美麗的刺繡是以暗淡的背景襯托明麗的圖案,而絕非把暗淡的花朵鑲嵌於明麗的背景之上。

第49章 填補空虛

為什麼會有實現自我的願望呢?顯然,一旦意識到生命沒有內容,那麼,要去實現、要成為某種東西的願望就會出現。因為我什麼都不是,因為我是不足的、空虛的,精神上是貧乏的,所以,我要為成為某種東西而奮鬥;要為實現自我——或外在或內在地按照一種人、一種事物、一種觀念——而奮鬥。填補空虛就是我們生存的整個過程。因為意識到我們是空虛的,精神是貧乏的,所以我們或是為聚集外在的事物而奮鬥,或是為培養精神的財富而奮鬥。什麼時候對內在的空洞有一種通過行為、通過期望、通過獲得、通過成就、通過權力等手段的逃避,那麼,什麼時候就存在著努力。這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我意識到我的不足,我精神上的貧乏,因而我為逃離它或填補它而奮鬥。這種逃離、回避或試圖去掩蓋空洞必然需要奮鬥、競爭和努力。

那麼,一個人如果不作一種逃離的努力,會發生什麼呢?一個人如果與孤獨、空虛相伴,那麼,在接受這種空虛的過程中,一個人將會發現一種具有創造力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中,不存在任何要靠競爭、努力去做的事情——的到來。隻要我們試圖回避內在的孤獨、空虛,那麼就存在著努力。但是,一旦我們審視它、觀察它,一旦我們毫不回避地接受自我,那麼,我們將發現,一種生存狀態——在它那裏所有的競爭都停息——就會到來。這種生存狀態就是創造,而這種創造並不是競爭的產物。

當對那個空虛的和內在不足的自我有兩種認識時,當一個人與那種不足以及對那種不足的充分認識相伴為生時,具有創造力的現實、具有創造性的努力就會產生,而隻有這種現實和努力才能帶來幸福。

因此,正如我們所知,行為其實就是反應,它是一種不間斷地使自己成為某種東西的過程,而這一過程是對自我的否定和回避。但是,當意識到空虛而不做選擇、不加譴責或不加辯護時,我認識自我的過程中就會有一種行為,而這種行為是有創造力的。如果你在行為中意識到你自己,那麼,你將認識到這一點。在你行動的時候觀察你自己,不僅能看到外在的東西,而且能看到你的思想和感情的活動。一旦你意識到這種活動,你就會看到一種思想過程,它也是感情和行為的過程,但它是基於一種要成為某種東西的觀念上的過程。一旦有一種不安全感,這種要成為某種東西的觀念就會出現,而當一個人意識到內在的空洞時,這種不安全感就會到來。

哲語沉思:

人類厭倦了爬行,所以學會了直立行走;人類厭倦了茹毛飲血的生活,所以發明了鑽木取火;人類厭倦了赤身裸體,所以學會衣服蔽體……

打破沉悶意味著打破舊有的生活狀態。我們需要有破舊的勇氣,不要讓不合宜的生活規律控製你的大腦。潛力的繁衍需要不斷新生的空間。當在一切舊事物中找不到潛能的發生點時,獨辟蹊徑才可以讓你的人生暢通無阻。

第50章 愛的天國

在我心靈的天空中,信心之光永不暗淡。當我想象從塵世夢裏醒來,卻有身處天國的感覺,那滋味的美妙猶如從駭人惱人的噩夢中醒來,恰好有張可愛的臉正朝著你微笑一樣,幾多甘甜和欣慰,心態得以平衡。我一直以為,並且從沒有動搖過,我所失去的每個親人、朋友,都是塵世和那個早晨醒來時的世界之間的新的聯係者,雖然我已無法聽見他們親切的話語,雖然我心中還有未散發的悲切,然而我又不禁為他們倍感高興。

我不能理解為什麼人會害怕死亡,死其實不足畏。塵世的喧囂生活,支離破碎又寡淡乏味,而死去則是永恒的生命,是一種重逢及和諧。明白這一點,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又何必悲悲切切呢!我在想,假如我的雙眼在未來的世界上可以睜開,我隻需生活在我心目中的鄉村就已覺得心滿意足,我堅定的思想使我不聽話的眼睛不把視線投向那些轉瞬之間即逝即變的景物。

如果我那些先我而去的親人、朋友有百萬分之一的機會可以活下去,那我絕無二話,甘冒萬死之風險去爭取這樣的機會,而不會因猶豫、遲疑讓他們的靈魂不安或有怨言。一旦事後發現並非如此,我將盡量不在離去者的歡樂上投下陰影,因為還有一個不朽的機會。我有時想,天上人間,究竟誰最需要歡娛,是地上的探索者還是那些已在上帝的庇護下觀望天下的人?如果都是靠了一個太陽,在塵世的陰影下想象,那黑暗的感覺將是何等真切!

如果我們為崇高、純潔的情和愛所感動,想起已逝去的人,心裏頓覺無限溫馨,感到有一股力量在縮小我們與他們之間的距離,那不啻是件美妙的事。有這種信念,就會有力量去改變死者的麵貌,使不幸轉變成為贏得勝利的奮鬥,為那些連最後一點支持力量都已經被剝奪掉的人們點燃激勵之火。如果我們深信不疑天國就在自己心中,而不在身體之外別的什麼地方,那就沒有所謂的“另一個世界”,而我們所應該做的不外乎竭盡全力地去做、去愛,不斷地盼望,並用此時此刻我們心中天國的絢爛多姿的光彩去照亮、去驅散我們四周的漆黑。

天國不是虛幻的,也遠非世人從固有的想象中所料到的那麼卑微,那是一個歡樂、祥和的實體,一個嶄新的世界,那裏沒有自私,沒有爭鬥,隻有慈祥,隻有互助。天使緩緩經過,不時拋下知識的黃金果實,讓世人采用,生活在愛的氛圍之中。

哲語沉思:

正是通過友愛、親情、愛情等這些最具體的愛,我們才不斷地建立和豐富了與世界的聯係。學會真誠地愛一個人,你在此建立的不隻是與這個人的聯係,而且也是整個人生的聯係。

一個從來不曾深愛過的人與人生的聯係也是十分薄弱的,他雖然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但他會感覺到自己始終是一個局外人。一個人隻有生活在愛的世界裏,他才能夠不懼怕孤獨、不懼怕苦難、不懼怕死亡……一個人也隻有生活在愛的世界裏,才能滿懷信心地走完這一生。

第51章 生活值得過

生活是值得過的,無論它會給我們帶來什麼,隻要我們在這些生活的戰鬥中堅持到勝利的終點,隻要我們緊緊扼住命運的咽喉。在那些自殺者設想的複雜多樣而又永恒長存的自然世界裏,你可以耐心等待,看看他們是如何在其生命的戰鬥中自我終結的。你會看到,正是自殺這種罪惡的名義,使自殺者的內心成為病態的。而且,繼續生活的允諾,即你要求他在此環境下繼續生活的允諾,並不是奉獻者害怕宗教傳道而產生的精通世故的“順從”,它不是恭舔某位強暴神靈之手意義上的那種“順從”。相反,它是一種基於人的豪氣與自豪基礎上的“順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