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等待是美麗的堅持

第44章 翅與禱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冷漠、淒清,又惆悵。

——戴望舒

某個夏日裏,我在山間砍除灌木,幾個鍾頭之後,決定該停下來吃午餐了,於是在一根木頭上坐下,取出三明治,一麵觀賞四周有粗獷之美的風景。

兩道湍急的溪流彙成一方清澈深潭,然後挾著雷鳴之聲奔下蔥鬱的峽穀。

我這種詩情畫意本來是再美也沒有的——要不是一隻蜜蜂開始鍥而不舍地圍繞著我嗡嗡飛。那是一種隨處可見、喜歡騷擾遊人的蜜蜂。我想也沒想,一下就把它趕走了。

但它毫不罷休,飛了回來,再嗡嗡騷擾我。我不耐煩了,一巴掌把這東西拍到地上,用靴子把它猛地踏進沙裏。不一會兒,我腳下的沙爆開來,把我嚇一跳,那折磨我的小東西竟然拚命地撲著兩翅鑽了出來!這回我可絕不讓它逃生,我站起來,使出我95公斤體重的全部力量,把它碾到沙裏去。

我再坐下享受午餐。幾分鍾之後,我注意到腳旁的地上微有異動。一隻受了傷但還活著的蜜蜂,竟又微弱地從沙裏鑽出來。

它居然沒死,令我十分迷惑,於是俯下身子,看看它究竟傷到什麼程度。

看來它右麵的翅膀仍相當完好,但左翅已被皺折得像個小紙團。然而那蜜蜂仍慢慢地把翅膀扇動,好像在估量自己的傷勢,同時開始清除胸部和腹部的沙粒。

然後蜜蜂把注意力集中在彎折的左翅上。它的腳上上下下地快速掃動,想把翅膀摩平。每摩一次,就把翅膀振動一番,好像要試試看能不能起飛。

這隻傷殘得無可挽救的東西竟以為自己還可以再飛!

我趴在地上,要把蜜蜂那徒勞無功的嚐試看個仔細。經過更真切的觀察,證實這隻蜜蜂已經完了——它肯定完了。我是個經驗豐富的飛機師,對於翼很有研究。

不過蜜蜂毫不理會我那優越的知識。它的體力似在增加,修補的速度也在加快。那薄紗般不能活動自如的彎折的左翅,這時已近乎挺直了。

最後蜜蜂覺得相當有把握可以來一次試飛了。它發出很響的嗡嗡聲,振翼使身體離開大地——不過飛出沙麵才七八厘米就墜落到沙堆上,猛打了一個滾。它再一次瘋狂地摩平、屈伸翅膀。

蜜蜂又升空了。這一次升高了十五厘米才跌到另一個沙堆。它的翅膀顯然已能飛行了,隻是還不能控製飛行方向。它像機師那樣,慢慢地琢磨一架陌生飛機的特性,試行短跳,但每次都失敗了。可是那隻蜜蜂每次墜地後都積極再試,拚命要糾正新發現的結構缺點。

蜜蜂又一次起飛,這次終於飛越了沙麵,直朝一個樹樁衝過去。險些要撞上時,蜜蜂放慢前進速度,打了個回轉,飛到波平如鏡的湖麵上,慢慢飄行,似乎在欣賞自己的湖中倒影。蜜蜂在我眼前消失了,我才覺察自己一直跪在地上。

我繼續跪了一段時間。

哲語沉思:

夢想就是一筆最大的財富,無論你現在是富裕還是貧窮,它都能成為你乘風破浪的雙翼。所以,不要讓夢想因為客觀條件的不盡如人意而擱淺,因為沒有人天生窘困,把握住自己,默默地運用你的感覺、力量,努力地去奮鬥,那些看似遙遠的夢想在耐心的等待和堅持下一定會成為現實。

第45章 未感孤獨

在這美妙的黃昏,我的身心融為一體,大自然的一切尤顯得與我相宜。

夜幕降臨了,風兒依然在林中呼嘯,水仍在拍打著堤岸,一些生靈唱起了動聽的催眠曲。伴隨黑夜而來的並非寂靜,猛獸在追尋獵物。這些大自然的更夫使得生機勃勃的白晝不曾間斷。

我的近鄰遠在一英裏開外,舉目四望,不見一片房舍,隻有距我半英裏地的黑黢黢的山峰。四周的叢林圍起一塊屬於我的天地。遠方鄰近水塘的一條鐵路線依稀可辨,隻是絕大部分時間,這條鐵路像是建在莽原之上,少有車過。這兒更像是在亞洲或非洲,而不是在新英格蘭,我獨享太陽、月亮和星星,還有我那小小的天地。

然而,我常常發現,在任何自然之物中,我們都可以找到天真無邪、令人鼓舞的夥伴。對於生活在大自然之中的人來說,永遠沒有絕望的時候。我生活中的一些最愉快的時光,莫過於春秋時日陰雨連綿獨守空房的時刻。

人們常常問我:“你一個人住在那兒一定很孤獨,很想見見人吧,特別是在雨雪天裏。”

我真想這樣回答他們:“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不也隻是宇宙中的一葉小舟嗎?我為什麼會感到孤獨呢?我們的地球不是在銀河係之中嗎?”將人與人分開並使其孤獨的空間是什麼?我覺得使兩顆心更加親近的不是雙腿。

試問,我們最喜歡逗留何處?當然不是郵局,不是酒吧,不是學校,更非副食商店,縱使這些場所使人摩肩接踵。我們不願住在人多之處,而喜歡與自然為伍,與我們生命的不竭源泉接近。

我覺得經常獨處使人身心健康。與人為伴,即便是與最優秀的人相處也會很快使人厭倦。我好獨處,迄今我尚未找到一個夥伴能有獨處那樣令我感到親切。當我們來到異國他鄉,雖置身於滾滾人流之中,卻常常比獨處家中更覺孤獨。孤獨不能以人與人的空間距離來度量。一個真正勤勉的學生,雖置身於擁擠不堪的教室之中,也能像沙漠中的隱士一樣對周圍一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整天在地裏除草或在林中伐木的農夫雖隻孤身一人卻並不感到孤獨,這是因為他的身心均有所屬。但一旦回到家裏,他不會繼續獨處一方,而必定與家人鄰居聚在一起,以補償所謂一天的“寂寞”。於是,他對此感到不可思議:學生怎麼能整夜整天地單獨坐在房子裏而不感到厭倦與沮喪。他沒能意識到,學生盡管坐在屋裏卻正像他在田野中除草、在森林中伐木一樣。

社會已遠遠背離“社會”一詞的基本意義。盡管我們接觸頻繁,但沒有時間從對方身上發現新的價值。我們不得不恪守一套條條框框,即所謂“禮節”與“禮貌”,才能使這頻繁的接觸不至於變得不能容忍而訴諸武力。在郵局中,在客棧裏,在黑夜的篝火旁,我們到處相逢。我們擠在一起,互相妨礙,彼此設障,長此以往,怎能做到相敬如賓?毫無疑問,相互接觸的適當減少絕不會影響我們之間的重要交流。假如每平方公裏的土地上隻住一個人——就像我現在這樣,那將更好。人的價值不在其表麵,我們需要的是深刻的了解,而非頻繁卻淺薄的接觸。

身居陋室,以物為伴,獨享閑情,尤當清晨無人來訪之時。我想這樣來比喻,也許能使人對我的生活略知一斑:我不比那嬉水湖中的鴨子或沃爾登湖本身更孤獨,而那湖水又何以為伴呢?我好比茫茫草原上的一株蒲公英,好比一片豆葉,一隻蒼蠅,一隻大黃蜂,我們都不感到孤獨。我好比一條小溪,或那一顆北極星,好比那南來的風,四月的雨,一月的霜,或那新居裏的第一隻蜘蛛,我們都不知道孤獨。

哲語沉思:

孤獨是人生的重要體驗。因為唯有在孤獨中,人才能與自己的靈魂相遇,人的靈魂才能得以與上帝、與神秘、與宇宙的無限之謎相遇。

在交往的過程中,人麵對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獨處時,人麵對的是整體和萬物之源。這種麵對整體和萬物之源的體驗,便是一種廣義的人生體驗。

第46章 以等待為樂

一次,我為某事不得不等待,這時我想起了一個童話。

從前有個年輕的農夫,他要與情人約會。小夥子性急,來得太早,又不會等待。他無心觀賞那明媚的陽光、迷人的春色和嬌豔的花姿,卻急躁不安,一頭倒在大樹下長籲短歎。

忽然他麵前出現了一個侏儒。“我知道你為什麼悶悶不樂。”侏儒說,“拿著這紐扣,把它縫在衣服上。你要遇著不得不等待的時候,隻消將這紐扣向右一轉,你就能跳過時間,要多遠有多遠。”

這倒合小夥子的胃口。他握著紐扣,試著一轉:啊,情人已出現在眼前,還朝他笑送秋波呢!真棒啊,他心裏想,要是現在就舉行婚禮,那就更棒了。他又轉了一下:隆重的婚禮,豐盛的酒席,他和情人並肩而坐,周圍管樂齊鳴,悠揚醉人;他抬起頭,盯著妻子的眸子,又想:現在要隻有我們兩個人該多好!他悄悄轉了一下紐扣,立時夜闌人靜……他心中的願望層出不窮:我們應有座房子,他轉動著紐扣:夏天和房子一下子飛到他眼前,房子寬敞明亮,迎接主人;我們還缺幾個孩子,他又迫不及待,使勁轉了一下紐扣:日月如梭,頓時已兒女成群;他站在窗前,眺望葡萄園,真遺憾,它尚未果實累累。偷轉紐扣,飛越時間。腦子裏願望不斷,他又總急不可待,將紐扣一轉再轉。生命就這樣從他身邊急駛而過。還沒來得及思索其後果,他已老態龍鍾,衰臥病榻。至此,他再也沒有要為之而轉動紐扣的事了。

回首往日,他不勝追悔自己的性急失算:我不願等待,一味追求滿足,恰如饞嘴人偷吃蛋糕裏的葡萄幹一樣。眼下,因為生命已風燭殘年,他才醒悟,即使等待,在生活中亦有其意義,惟其有它,願望的滿足才更令人高興。他多麼想將時間往回轉一點啊!他握著紐扣,渾身顫抖,試著向左一轉,扣子猛地一動,他從夢中醒來,睜開眼,見自己還在那生機勃勃的樹下等著可愛的情人,然而現在他已學會了等待。一切焦躁不安已煙消雲散,他平心靜氣地看著蔚藍的天空,聽著悅耳的鳥語,逗著草叢裏的甲蟲。他以等待為樂。

哲語沉思:

所有人在逐夢的路上都可能會遇到挫折,但一定要學會等待,耐心地等待黎明前的黑暗過去。

在破曉之前,黑暗總是漫長而難熬的,但隻要我們心懷夢想,不因現實的冷酷而放棄對夢想的守望,夢想之花終究會華麗盛開。有了對生命的美麗憧憬,有了對夢想的執著堅持,就連冰冷的石頭也能遠行。

第47章 門內潛藏的奧秘

開門和關門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動作。在一扇扇門內,隱藏著何等樣的奧秘!

沒有人知道,當他打開一扇門時,有什麼在等待著他,即使那是最熟悉的屋子。時鍾滴答響著,天已傍晚,爐火正旺,也可能隱藏著令人驚訝的事情。也許是修管子的工人就在你外出之時已經來過,把漏水的龍頭修好了;也許是女廚的憂鬱症突然發作,向你要求得到保障。聰明的人總是懷著謙遜和容忍的精神來打開他的前門。

門有各種各樣。有旅館、商店和公共建築的轉門,它們是喧鬧的現代生活方式的象征。還有古怪的吱吱作響的小門,它們依然在變相的酒吧間外麵晃動,隻有從肩膀到膝蓋那樣高低,更有活板門、滑門、雙層門、後台門、監獄門、玻璃門……然而一扇門的象征和奧秘在於它那隱秘的性質。玻璃門根本不是門,而是一扇窗戶。門的意義就是把隱藏在它內部的事物加以掩蓋,給心造成懸念。

開門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當侍者用托盤端給你晚餐時,他歡快地用肘推開廚房的門。當你麵對上門推銷的書商或者小販時,你把門打開了,但又帶著猜疑和猶豫退回了門內。彬彬有禮、小心翼翼的仆役向後退著,敞開了屬於大人物的壁壘般的橡木門。牙醫的那位富於同情心然而深深沉默的女助手,打開通往手術室的門,不說一句話,隻是暗示你醫生已為你做好了準備。一大清早,一扇門猛地打開,護士走了出來:“是個男孩!”

門是隱秘、回避的象征,是心靈躲進極樂的靜謐或悲傷的秘密搏鬥的象征。沒有門的屋子不是屋子,而是走廊;無論一個人在哪兒,隻要他在一扇關著的門的後麵,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關著的門內,頭腦的工作最為有效。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馬群。

開門是一個神秘的動作,它包容著某種未知的情趣,某種進入新的時刻的感知和人類煩瑣儀式的一種新的形式。它包含著人間至樂的最高閃現:重聚、和解、久別的戀人們的極大喜悅。即使在悲傷之際,一扇門的開啟也許會帶來安慰,它改變並重新分配人類的力量。然而,門的關閉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終判決的表白。每一扇門的關閉就意味著一個結束。在門的關閉中,有著不同程度的悲傷。一扇門猛然關上是一種軟弱的自白。一扇門輕輕關上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劇性的動作。每一個人都知道把門關上之後接踵而來的揪心之痛,尤其是當所愛的人音容猶在,而人已遠去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