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直視人性的弱點2

第26章 憐憫是惡德

我被充滿著我的悲慘生活的寫照和燃熾我欲火的爐灶一般的戲劇所攫取。人們喜歡看自己不願遭遇的悲慘故事而傷心,這究竟是為了什麼?人願意讓看戲引起悲痛,而這悲痛就作為他的樂趣,這豈非一種可憐的變態?人越不能擺脫這些情感,就越容易被它感動。人自身受苦,人們說他不幸。如果同情別人的痛苦,眾人就說這人有惻隱之心。但對於虛構的戲劇,惻隱之心究竟是什麼?戲劇並不鼓勵觀眾幫助別人,不過是引逗觀眾傷心,觀眾能感到傷心,編劇者就越能受到讚賞。如果看了曆史上的或是捕風捉影的悲劇而毫不動情,那演戲者將敗興出場,承受批評指責;假如能感到回腸蕩氣,觀眾自然看得津津有味,演員也自覺高興。

由此可見,人們喜歡的是眼淚和悲傷。但誰都要快樂,誰都不願受苦,卻都願意同情別人的痛苦,同情必然帶來悲苦的心情。那麼人是否僅僅由於這一原因而甘願傷心?

這種同情心發源於友誼的清泉。但它將去何處?流向哪裏呢?為何流入沸騰油膩的瀑布中,傾瀉到浩蕩灼熱的情欲深淵中去,並且自覺自願地離棄了天上的澄明而與此同流合汙?那麼人們是否應該摒棄同情心呢?不,有時應該愛悲痛。但是,我的靈魂啊!你要防止淫穢的罪。

我現在並非消除了同情心,但當我看到劇中一對戀人無恥地作樂,雖然這不過是虛構的故事,我卻和他們同感愉快;看到他們戀愛失敗,我也覺得淒惶欲絕,這種或悲或喜的情味於我都是一種樂趣。而現在,我哀憐那些沉湎於歡場欲海的人和因喪失罪惡的快樂或不幸的幸福而惘然自失的人。這才是比較真實的同情,而這種同情心不是以悲痛為樂趣的。憐憫不幸的人,是愛的責任,但如果一個人懷抱真摯的同情,那他必然是寧願沒有憐憫別人不幸的機會。假如有不懷好意的慈悲心腸——當然這是不可能有的——就會有這樣一個人,具有真正的同情心,而希望別人遭遇不幸,借以顯示對這人的同情。應當說:有些悲傷是可以被讚許的,但不應說是可以被喜愛的。

哲語沉思:

尼采認為,憐憫是惡,憐憫別人是為了得到一種自我心理上的滿足,得到一種認為自己心存善念的自我肯定,這是一種變相的自私。一個人憐憫別人是想得到被憐憫者的尊重與感恩,如果被憐憫者不知感恩反而咒罵他幾句,那麼他對那個人的憐憫就會蕩然無存。

第27章 良心的鞭策

良心的力量很奇妙!良心使我們背叛,使我們控訴,使我們戰鬥。在沒有外界證人的情況下,良心會追逐我們,反對我們。

尤維納利斯說:“良心就像用一根無形的鞭子,在隨時隨地抽打我們,充當我們的劊子手。”

柏拉圖認為,懲罰緊緊跟在罪惡的後麵。希西厄德說懲罰是與罪惡同時開始的。誰在等待懲罰,就在受懲罰;誰該受懲罰,就在等待懲罰。惡意給心懷惡意的人帶來痛苦。

做壞事的人最受做壞事的苦!猶如蜂刺傷了人,但是自己受害更深,因為它從此失去了自己的刺和力量。

維吉爾對此的描述是:它們在傷人的同時失去了生命。

由於自然界的矛盾對立規律,斑蝥身上分泌一種自身毒液的解毒素。人同樣如此,即使人在作惡時感到樂趣,良心上卻會適得其反,產生一種憎惡感,引起許多痛苦和聯想,不論睡時醒時都在折磨著自己。

阿波羅?多羅斯在夢中見到自己被斯基泰人剝掉了皮,放在一口鍋裏煮,他的良心喃喃地對他說:“你的所有痛苦都是我引起的。”伊壁鳩魯說:“壞人無處藏身,因為他們躲在哪兒都不安寧,良心會暴露他們。”

良心可使我們恐懼,也可使我們堅定和自信。一個人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經過許多險阻而步伐始終不亂,就是因為對自己的意圖深有了解,自己的計劃光明正大。

奧維德說:人的內心充滿恐懼還是希望,全憑良心的判斷。

這類例子成千上萬,隻需舉出同一個人物的三個例子。

西庇阿有一次在羅馬人民麵前被指控犯了一樁大罪,他不但不要求寬恕或向法官求情,而且還對他們說:“好哇,你們還不是靠了我才有權利審判每個人,如今竟要起我的腦袋來了。”

又有一次,人民法庭對他起訴,他絕不聲辯,隻是侃侃而談:“來吧,我的公民們,去向神祇拜謝,也是在今天這樣的日子,讓我戰勝了迦太基人。”說罷,他大踏步向神廟走去,隻見全體人跟在他後麵,其中還有他的起訴人。

又是人民法庭應加圖的要求,傳訊西庇阿,要他對安蒂奧克省的一切開支作出彙報。西庇阿為此事來到元老院,從袍子下抽出賬冊,說這本賬冊把一切收支原原本本記了下來,但是他沒有同意把它轉交給法院檔案室保存,說他不願意自取其辱,而在元老院當著眾人的麵親手把賬冊撕成碎片。

苦刑是一項危險的發明,這像是在檢驗人的耐性而不是檢驗人的真情。能夠忍受苦刑的人會隱瞞真情,不能夠忍受苦刑的人也會隱瞞真情。痛苦能夠使人供認事實,為什麼就不能使人供認非事實呢?另一方麵,如果那個受到無理指責的人有耐性忍受這些折磨,罪有應得的人難道就沒有耐性忍受這些折磨,去獲得美好的生命報償嗎?

相信這項發明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良心力量的想法上的。因為對有罪的人,似乎利用苦刑可以使他軟弱,說出他的錯誤;然而無罪的人則會更加堅強,不畏苦刑。說實在的,這個方法充滿不確定性和危險。

為了躲過難忍的痛苦,什麼話不會說,什麼事不會做呢?

審判者折磨人是為了不讓他清白死去,而結果是他讓那個人受盡折磨後清白死去。成千上萬的受刑者腦袋裏裝滿了假懺悔。

有許多被希臘和羅馬稱為野蠻的國家,在這方麵卻不及希臘和羅馬野蠻,他們認為折磨和殺害一個對其錯誤還隻是心存懷疑的人,是可怕的殘酷行為。你不想無緣無故地殺他,對他做的事卻比殺他還糟,你沒有不公正嗎?事情就是如此:多少次他寧願無緣無故地死去,也不願接受審訊,這種審訊往往比死刑還痛苦,這等於在執行死刑以前已把人處決了。

哲語沉思:

良心,是人道德情感的試金石。人活著,無論遭遇多大的磨難和挫折,都不可怕,最怕的就是良心遭到譴責。一個人做了錯事、壞事,或許可以逃過別人的眼睛,甚至能夠逃過法律的製裁,但是唯一逃不過的是對自己心靈的譴責。

第28章 生活的奴隸

人是生活的奴隸。奴性用淩辱遮擋住人們的白晝,用血淚淹沒了人們的長夜。從人降生到現在已經有七千年了,但我所見到的隻是馴服的奴隸以及用鐵鏈鎖著的囚徒。

我走遍了全世界。在生活的道路上,我已經曆過光明與黑暗。從定居在窯洞裏的人直到住在現代建築裏的人我都見過。但至今我所看到的,隻是被重負壓彎了頭頸,被鎖鏈鎖著的雙手和跪在偶像麵前的雙膝。

我走進宮殿、學校、廟堂,佇立在寶座、講台和祭壇的麵前,在任何處所我都看到:工人是商人的奴隸,商人是軍人的奴隸,軍人是統治者的奴隸,統治者是神甫的奴隸,神甫是偶像的奴隸,而偶像則是惡魔所幻化,是髑髏山上的幽靈……我看見,奴性總是和榮譽、尊嚴並駕齊驅。人們在奴性麵前俯首,說奴性是神落到大地上的影子。

奴性的名目繁多,本質隻有一個。它有許多形式,內容卻始終如一。奴性——這是自古就有的一種征兆多端的病症;孩子們從父輩那裏把它和生命一起承受下來;歲月把它播種在時代的土壤裏,然後收獲,就像一年中的一個季節裏收獲另一個季節的果實。

這就是我遇到過的奇形怪狀的奴性。

盲目性。它把今天的生活和過去的祖輩生活聯係在一起;它迫使年輕的身體充滿陳舊的精神,把它們變作一座座隻有骨灰和腐物的墳墓。

啞奴性。它把男子配給可憎的女人,把女子變成她所厭惡的男人的床褥,弄得他像腳上穿了一隻太窄的鞋,而她就像那肮髒的腳底下的草履。

聾奴性。它強迫人們迎合人群的口味,塗他們喜歡的顏色,穿他們喜愛的衣服;它把人們的聲音變成了回聲,把人們的身體變成了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