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
美國前總統裏根到加拿大訪問,每到一處演講,內科都聽到場外有示威的群眾高喊反美口號。對此,陪同在一側的加拿大總理特魯多深感不安,裏根卻顯得十分灑脫,笑著說:
“這種事情在美國時有發生,我想這些人是特意從美國趕到貴國來的。大概是想使我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吧。”
一席話,說得特魯多舒展了緊皺的眉頭。裏根作為一國總統出訪他國,飽受該國國民的示威抗議,這是多麼令人難堪的境遇!但是裏根卻機智地把這些人解釋為是從美國特地趕到加拿大的,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不僅為自己解嘲,而且還安慰了深感不安的特魯多總理,化解了讓雙方都難堪的場麵。
可見,出現尷尬場麵的時候,利用“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的辦法可以化解尷尬。這種說話技巧,就是違背客觀事實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解釋生活中出現的事物或現象。這樣,不僅能替自己解圍,同時也能為當時和你處於同一場麵的其他人解圍。
(5)旁逸斜出,順著對方的心意
有一個調皮的孩子,大年初一那天,一大早就出門找夥伴玩去了。玩到中午時分,才發現自己頭上的那頂新帽子不知什麼時候丟了。於是膽戰心驚地跑回家去,向母親彙報了一下大體情況。要是在平時發生這種情況,母親一定會大聲斥責他,可當天是大年初一,不能罵孩子,於是就強忍著沒有爆發。
這時隔壁的李叔來她家串門,感覺到了這位母親的火氣和孩子的害怕攪和在一起的異樣的氣氛。一打聽,才知道事情的原委。於是笑著說:“孩子的帽子丟了,這是好事啊,不正意味著孩子要‘出頭’了嗎?今年你一定走好運,有好日子過了。”一席話,說得孩子的母親轉怒為喜,並附和著說:“對,對,孩子從此出頭了。”於是大家一陣哈哈大笑,家裏又恢複了祥和喜慶的氣氛。
當雙方因為其中一個做錯了事,而情緒緊張時,把事情往好的方向解釋,順著對方的心意,往往就能化解緊張的氣氛。
2、言語失誤時要積極彌補
在人們的交際過程中,無論凡人名人,都免不了隨時可能發生言語失誤。雖然個中原因有別,但它造成的後果卻是相似的:或貽笑大方,或糾紛四起,有時甚至不堪收拾。
那麼,能不能采取一定的補救措施或者矯正之術,去避免言語失誤帶來的難堪局麵呢?回答是肯定的。
先看看諸葛亮是怎麼彌補的。
諸葛妙語:
在諸葛亮調兵遣將完畢以後,部下中的一員老將,卻大聲說道:“我雖然年紀大了,還有名將廉頗的勇猛,馬援的雄氣。這兩個古人尚且不服老,為什麼又不用我呢?”眾人回頭看時,卻是趙雲。諸葛亮說:“我自從平定南方回來以後,馬超就因病逝世了。我感到非常惋惜,就好象折去了我的一條胳膊一樣。現在將軍你的年紀已經很老了,稍若稍有差錯,便會毀了你的一世英名,同時也打擊了我們蜀國部隊的銳氣。”趙雲大聲說道:“我自從追隨先帝以來,碰到戰鬥時從來沒有後退過,總是衝在部隊的最前麵。大丈夫如果戰死在疆場之上,是一種榮幸,我又有什麼遺憾的?我願意繼續擔當先鋒一職!”接著又說道:“如果不讓我當先鋒,我就一頭撞死在台階之上!”諸葛亮說:“將軍如果一定要當先鋒,那就得和另外一個人一起去。……”於是黃忠自己推薦了自己。
諸葛亮一時失言說趙雲年紀大了,稍有差錯,便會毀了一世英名,殊不知,作為大將,最怕聽到這樣的話,於是趙雲一急就說出了極端的話。這時諸葛亮也意識到自己的失言,但是好在他很快就反應過來,進行了積極的彌補,答應了趙雲的要求,同時也做了穩妥的布置,從而安慰了趙雲,不使其與自己賭氣而做出極端的事來。
古為今用:
具體有以下幾種技巧:
(1)及時改口
曆史上和現實中許多能說會道的名人,在失言時仍死守自己的城堡,因而慘敗的情形不乏其例。比如1976年10月6日,在美國福特總統和卡特共同參加的、為總統競選而舉辦的第二次辯論會上,福特對《紐約日報》的記者馬克斯·佛朗肯關於波蘭問題的采訪,作了“波蘭並未受蘇聯控製“的回答,並說”蘇聯強權控製東歐的事實並不存在“。這一發言在辯論會上屬明顯的失誤,當場遭到記者反駁。但反駁之初佛朗肯的語氣比較委婉,希望給福特以修正的機會。他說:“問這一件事我還覺得不好意思,但是您的意思難道在肯定蘇聯沒有把東歐化為其附庸國?也就是說,蘇聯沒有憑軍事力量壓製東歐各國?”
福特如果當時明智,就應該承認自己失言並偃旗息鼓,然而他覺得身為一國總統,麵對著全國的電視觀眾認輸,決非善策,於是繼續堅持,結果一錯再錯,為那次即將到手的選舉付出了深重的代價。刊登這次電視辯論會的所有專欄、社論都紛紛對福特的失策作了報導,他們驚問:
“他是真正的傻瓜呢?還是象隻驢子一樣的頑固不化?”
就連競爭對手卡特也乘機把這個問題再三提出,鬧得天翻地覆。一句失言給福特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