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迂術:繞個彎也能到現場(1)(2 / 3)

在我們看來,那幾個戰士沒完沒了地讓他背槍,毛澤東本可以大發雷霆,對他們嚴加斥責,而且這樣做也合乎情理。可是,這樣做掃尾很難讓對方心服口服,他們會覺得是因為毛澤東的身份,自己才不得不認錯。也就是說,義正詞嚴的批評並不能讓他們從根本上認識錯誤。

反觀毛澤東的批評,他完全沒有憑借自己的特殊身份,而隻是以普通人的口吻間接指出對方的“得寸進尺”。這麼做不僅使對方主動認識到了自己行為的不妥,而且更使他們對毛澤東的雅量心生敬意。

大作家巴爾紮克成名後一度輕信武斷,他的老師為了教育他,有一天拄著拐杖去拜訪他。

巴爾紮克的老師拿著一本小學生的作業本遞給他,說:“親愛的的巴爾紮克先生,您是一位大作家,所以我想請您仔細看看這本作業本,告訴我這個孩子的作文水平究竟如何?今後前途怎樣?”

巴爾紮克看完後,望著老師,非常歎氣地說:“恕我直言奉告您,這個孩子今後是沒有什麼出息的,從字跡來看,這孩子顯得很遲鈍。”

“你成了聲名遠揚的大作家,怎麼連你自己的筆跡也認不出來了?這還是你當小學學生時的許多本子中的一本啊!”老師語重心長地說。

巴爾紮克不禁愧色滿麵,從而改掉了輕信武斷的毛病。

這位老師采用迂回說理的口才技巧,比直接批評巴爾紮克的效果要好得多。

2、“兜圈子”的技巧

如果有些自己不好明說,那麼就可以試試“兜圈子”的方式。這個圈子也不一定是由你來兜,你可以找別人替你說你想說的話,也可以是你自己說話,但要把圈子兜好。

諸葛妙語:

周瑜和孫權見過麵之後,商定了聯合劉備抗擊曹操的大計。周瑜回到住的地方,就請諸葛亮一起來商量軍事。周瑜說道:“今天已經在朝中決定了起兵的事情,我願意向你請教打敗曹操的妙計。”諸葛亮:“孫將軍的決心尚未定下,現在還不是作決策的時候。”周瑜問:“什麼是決心未定呢?”諸葛亮:“他的內心裏還是比較害怕曹兵(數目眾多)的,懷著寡不敵眾的心意。將軍你如果能夠把兩軍的真實數目(對他)分析透徹,使他不再懷疑曹兵的數目是曹操虛誇的,接下來就可以做成(抗擊曹操的)大事了!”周瑜:“先生你的意見是非常正確的。”

諸葛亮來到東吳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勸說孫權和劉備聯合抗擊曹操。但是由於先前在孫權那裏一味相激,孫權對諸葛亮已經有了一些不好的印象,何況,諸葛亮已經說過曹操大軍的數量眾多的話,再去孫權那裏收回自己所說的話,有一定的困難。於是諸葛亮兜了個圈子,通過周瑜去說。一方麵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麵還等於給周瑜獻計,使雙方都滿意。諸葛亮的圈子兜得可謂高明之極。

古為今用:

在日常交往中,一般而言,直言快語是人的真誠所在,是受歡迎的,但有時候效果並不佳,輕者損害人際關係的和諧,重者造成麻煩,違背言語交際的初衷。而有時有意繞開中心話題和基本意圖,采用外圍戰術,從相關的事物、道理談起,即所謂“兜圈子”,卻能收到較理想的效果。請看下麵幾個例子。

例一:一位年輕媳婦,見小姑穿上件新的羊毛衫,猜想是婆婆買的,故意高聲對小姑說:“嗬,從哪裏買來的羊毛衫,真漂亮!”婆婆在一旁答話:“從對門商場買的,剛到的貨。我先買一件,讓你們穿上試試,要看中了,下午再買一件,你們倆人一人一件。”

例二:一天,某青年教師早早回家做了一鍋紅棗飯。妻子下班回來,端起碗,高興地問:“這棗真甜啊,哪來的?”丈夫說鄉下姨媽捎來的。妻子不無感慨地說:“姨媽想得可真周到啊,年年捎棗來!”丈夫說:“那還用說,我從小失去父母,就是姨媽把我撫養大的嘛!”妻子說:“她老人家這一生也真夠辛苦的。”稍停,丈夫忽然歎了口氣,說:“聽捎棗的人說,姨媽的老胃病又犯了,我想……”“那就接來唄,到醫院好好治治。”不等丈夫把話說完,妻子就說出了丈夫想說還未說出的話。

例三:晚飯後,幾位青年人去拜訪某教授。談到夜深,教授接著青年人的話題說:“你提的問題很值得研究,明天我去A城參加一個學術會,可就這個問題找幾位專家一塊聊聊。”幾位青年立刻起身告辭:“很抱歉,不知道您明天還要出差,耽誤您老休息了。”

從例一中可見,年輕媳婦見小姑穿上了新的羊毛衫,猜想是婆婆買的,也想要一件,但又不好意思說出口,於是轉向小姑誇羊毛衫,“顧左右而言它”,達到目的。

從例二中不難看出,青年教師想接姨媽來城裏治病,但不直說,而是通過吃棗飯、憶舊情,造成一種適宜的氛圍,然後再說姨媽生病,而讓妻子說出接姨媽的話。自然比直說高明多了。

例三則是,教授明天出差,要早點休息,但礙於情麵,不好直言辭客,而接過對方話題一兜,即達到了辭客的目的。話語委婉得體而不失禮儀。由此看來,說話兜圈子,有時候確實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起到直言快語所不能起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