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也和走路一樣,如果前麵是堵牆,你就要繞過去,強撞上去的結果隻有你自己吃虧。這也是說話的一個重要原則。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就非常善於采用迂術。因為他很明白:迂術,有時比直言要好用得多,假如你使用過的話,你才會知道它的妙處。
1、間接指出對方的過失
當你指出別人的錯誤時,特別是對你的上級時,一定要小心謹慎,話語上更是要避免直來直去。否則,你會因此惹禍上身。
讓我們看看諸葛亮是怎樣指責劉備的。
諸葛妙語
劉備按照諸葛亮的交待,把周瑜應付回去了。然後劉備問諸葛亮:“剛才先生教我這麼說話。雖然剛才說了,但又一想,這樣做也不一定是對的。我現在是孤單一人,無處安身,打算先得到南郡作為安身之所;如果先讓周瑜攻打,一旦被他拿下,這座城池就是東吳的了,又怎麼能夠讓我們在這裏居住呢?”諸葛亮:“當初我勸你去攻打荊州(包括南郡),你不聽我的,現在又後悔了!”劉備:“以前是劉表的地盤,都是姓劉的,我不忍心翻臉攻打他;現在已經變成曹操的地盤了,按理說就可以去攻打了。”諸葛亮說:“你不必擔心。盡管讓周瑜去攻打好了(以他的能力是打不下來的),早晚讓你在南郡城中安安穩穩地居住。”劉備:“你的計策是怎麼樣的呢?”諸葛亮秘密地對他說:“隻需要如此如此……”劉備聽了大喜。就在江口駐紮,不再焦慮不安了。
先前如果劉備聽諸葛亮的話,心狠一點,借機攻下荊州,也就不會苦於無安身之處而東奔西跑。劉備的死守仁義使他自己在對賢能之士們有號召力的同時也吃盡了苦頭,諸葛亮很委婉地指出了劉備的這一弱點(劉備是其直接領導,必須講究方式),然後又指點劉備一條巧取荊州的計策,劉備自然是大喜過望,很順利地聽從了諸葛亮的建議 。在以後的攻打西川的過程中,他就明顯地改變了策略,不再一味地講究仁義,從而使自己最終成就大業(建國稱帝)。
古為今用:
座無虛席的公交車上上來一位老先生,一個年輕人前後張望了一下,然後起身讓座。
老先生不動聲色地坐了下來。年輕人看著那位老先生說了一句:“您說什麼呢?”老先生抬起眼皮疑惑地回答:“我沒說什麼呀?”
“我還以為您說‘謝謝’呢!”
車上有人發出淺笑。然而當老先生說出下麵的話之後,淺笑立刻變成了哄笑。
“年輕人,我誤會你了。我還以為你是一位‘尊敬老人、不講條件’的模範青年呢!看來,我太主觀了,我檢討。”
我們先不去評判他們誰是誰非,單就他們互相批評的方式來看,雙方的表現的確稱得上機智。
這種機智的批評,在被批評對象聽來,雖然有一種被譏諷的小小的不舒服,但比起承受那種不留情麵的批評,還是多少能感受到一些善意的。
間接指出對方過失,不會當即遭受抵觸,而且也容易讓對方接受,使你的批評發生作用。
弗蘭克是紐約一家大百貨公司的老板,他平時就喜歡采用間接批評的方式對待犯錯誤的員工。每天他都去百貨公司“巡視”一次。有一回,他看到一位女顧客站在商品前四處張望,然而沒有一個營業員主動上前提供服務。她們在做什麼呢?原來她們湊在一起在“嘻嘻哈哈”地說笑。
弗蘭克並沒有批評她們,而是快步走到那位女顧客麵前,微笑著為她介紹起她所看中的商品的特性,然後把她挑選好的商品交給營業員包裝,接著就一言不發地走開了。
可以說弗蘭克這種“光練不說”的批評員工方式,比任何諄諄教導都更具有震懾力。
要想使你的批評收到預期效果,首先就得能讓對方聽進去話。很顯然,那種不顧對方感受,任由自己真理在握、義正詞嚴的批評方式,是無法實現這一目的的。所以,間接批評不僅是出於照顧對方的自尊心,更主要的是,它能實現你想得到的預期效果。
毛澤東平易近人,每個跟他見過麵的普通戰士都深有同感。在長征時的一次行軍途中,毛澤東跟隊伍中的戰士們說說笑笑。那時候,大多數戰士還都沒有見過毛澤東,因此對這個說話風趣、衣衫不整的大個子都沒有距離感,以為他是部隊的後勤人員。所以有個戰士就對毛澤東說,你看我們都背著槍,就你沒背,幫我背一會兒吧,我太累了。毛澤東微笑著答應了,繼續跟戰士們一邊笑談,一邊趕路。沒想到別的戰士見毛澤東這麼好說話,都跑過來把槍交給這名“勤務人員”。這下,毛澤東肩上立刻挎上了三四條槍。他依然談笑自如。一天的行軍結束了。
第二天,行軍一開始,有五六名戰士就跑到毛澤東麵前,要求幫忙扛槍!
假如你是毛澤東,你會怎麼辦?是亮出身份把那幾名戰士臭罵一頓?還是暗壓怒火找到他們連長責令嚴加管教?
都不是,他隻是微笑著說了一句話,就讓那幾名戰士收回了他們的過分要求。毛澤東是這麼說的:
“昨天背著槍走了一整天,我也很累啊。況且你們連長已經給我放了一天假,你們的槍是不是應該自己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