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強術:氣球是這樣吹大的(3)(3 / 3)

在日常生活中,對於那些抗議你意見的地方,應該以緩慢的語調來應對,不要直接觸及正麵理論。有時,故意掏煙點火,或慢條斯理地重複對方所說的內容,或將之記載在備忘錄裏以拖延時間,也是很有效的。

對方無論內心多麼急躁,如果碰到你慢吞吞的動作,就會逐漸失去迫切感而冷靜下來,這樣,你取得說話的主動權就很容易了。

出租車公司在處理車禍事件時,也常用這種心理技巧,以悠閑的態度及緩慢的語調,控製正處於激動狀態的對方。

控製對方,並非全憑三寸不爛之舌,利用說話速度和動作都可達到目的。

當你遇到一些極端的情況,比如在談判中對手仰仗強大的實力,向你施壓、逼你讓步時,這時你該如何應對?當然,硬碰硬是絕對行不通的。

這時你就必須采取以下的策略:

(1)在貌似強大的對手麵前,自己的態度要堅毅剛強,旗幟要鮮明,要抱定必勝的信心,始終不渝。

(2)用以揭露強敵的理由要充足有力,舉證要確鑿無誤,不讓對手有空子可鑽。

(3)觸機便發,言辭犀利,字字句句都要極富分量,極起作用。

(4)釜底抽薪,當頭棒喝,要讓對手感到,再不還以公道,將產生嚴重後果時,就悔之晚矣。

如此這般,哪怕是對付那些強權的對手,也能穩操勝券,這一點,也正是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講硬話的方式中最突出的優勢。

不僅如此,反擊的言論或舉動還應比對方的高出一籌,這樣,才能在兩相對照中,既保持主動地位,又能夠打動對方,產生巨大的說服力或震懾作用。

戰國時代,各國爭雄,互相侵襲,為了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一大批善於辭令的謀臣辯士便應運而生。

有一次,秦王派人去告訴安陵君,秦國願意用土地500裏來換他的領地。安陵君說:“承蒙大王照顧,用大的換小的,真是好極了!不過,我們的土地是祖先傳下來的,我不敢調換。”秦王知道後很不高興。為了說服秦王,安陵君派唐睢出使秦國。

唐睢來到秦國,拜見了秦王。秦王十分傲慢地對唐睢說:“我願意用500裏的土地來換安陵,安陵君卻拒絕我,這是什麼道理?況且,秦國已經滅韓國、魏國,安陵君隻有50裏的地方卻依然存在,是因為他是個謹慎的人,我沒有把他放在心上的緣故。如今我用十倍的土地來擴大安陵君的地盤,他卻違抗我,這不是輕視我嗎?”

唐睢說:“不,不是這樣。安陵君從祖先那裏繼承的土地要永遠保住它,即使拿1000裏土地也不敢調換,何況大王隻拿出了500裏呢?!”

秦王聽了甚為惱怒,說:“你可聽說過天子之怒嗎?”

唐睢說:“我沒有聽說過。”

秦王說:“天子一發怒,會使百萬屍首橫地,鮮血流淌千裏!”

唐睢說:“大王可曾聽說過布衣之怒嗎?”

秦王說:“布衣之士發怒,想來也不過是扔掉帽子,空手赤腳,用腦袋撞地罷了!”

唐睢說:“這隻是常人的發怒,不是士人的發怒。從前,專諸替吳公子行刺吳王的時候,彗星衝擊月亮;嚴仲子殺韓愧的時候,白虹穿過太陽;刺客要行刺吳王的兒子慶忌的時候,蒼鷹在殿上撲擊。這三位都是布衣之士,他們的滿腔怒火還未迸發,上天就降示預兆。現在加上我,將要變成第四人了。如果布衣之士非要發怒不可,倒在地上的屍體雖隻兩具,流血不過五步,可是天下的人都要穿上喪服,現在是時候了!”說完,拔出長劍,躍起身來。

秦王嚇得變了臉色,聳身長跪,向唐睢道歉,說:“先生請坐。我明白了,韓、魏兩國之所以滅亡,而安陵隻有50裏還能存在,那是因為有先生你啊!”

秦王用500裏地換安陵君的50裏領地,顯然是個政治陰謀;安陵君如果同意交換,500裏地顯然不能很快到手,反而失去了祖傳的“根據地”;如果不同意交換,則背上了違抗輕視秦國的罪名,也會被吞並。安陵君岌岌可危!然而先秦時代,“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於是,安陵君派辯士唐睢出使,拜見秦王。開始秦王傲慢地責難,唐睢委婉地應對,後來,秦王露出了猙獰麵目,直言天子發怒的情形;唐睢則胸有成竹,以布衣之士發怒相對,在辯析常人發怒與士人之怒的不現並連舉三例後,用“倒地屍首兩具”對“百萬屍首橫地”,用“流血不過五步”對“鮮血流淌千裏”,結果士人之怒會使天下人“都要穿喪服”,同時拔劍挺身,宣稱“是時候了!”嚇得秦王連連道歉,放棄了侵吞安陵的計劃。

若沒有唐睢的針鋒相對,根據秦王的話語安排和組織自己的話語,從而牽著對方的鼻子走,令對方無計可施,安陵君豈能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