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隱術:給你的話帶張麵具(2)(1 / 3)

寇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為人剛毅正直,思維敏捷,張詠讚許他為當世“奇才”。所謂“學術不足”,是指寇準不大注重學習,知識麵不寬,這就會極大地限製寇準才能的發揮,因此,張詠要勸寇準多讀書加深學問的意思既客觀又中肯。然而,說得太直,對於剛剛當上宰相的寇準來說,麵子上不好看,而且傳出去還影響其形象。張詠知道寇準是個聰明人,給了一句“《霍光傳》不可不讀”的贈言讓其自悟,何等婉轉曲折,而“不學無術”這個連常人都難以接受的評語,通過勸讀《霍光傳》的委婉方式,使當朝宰相也愉快地接受了。“借它書上言,傳我心中事”,張公辭令,高雅之極!

3、就著糖水送藥吃

當別人犯了錯誤,你該怎麼辦?也許他是你的部下,也許他是你的上司,是直接責備他?還是暫時容忍他的一次過錯,例如他是第一次的話?其實,隻要對方犯的不是原則性錯誤,或者不是正在犯錯誤的現場,我們就沒有必要“真槍實彈”的批評。我們可以不指名道姓,用較溫和的語言,隻點明問題;或者是用某些事物對比、影射,也就是平常所說的點到為止,起到一個警告的作用。當你麵對上司時,尤其要講究方式,因為你的飯碗就捏在他的手裏。

諸葛妙語:

劉備自從得到諸葛亮之後,便鬆懈下來。一天,有人送給他一些耗牛尾。劉備閑來無事,就拿起這些耗牛尾幹起了自己的老本行——編織帽子。諸葛亮正好進來看見了,於是嚴肅地說道:“明公難道已經沒有了遠大的誌向,僅僅滿足於做這些小事(編草鞋)嗎?”劉備把帽子扔在地下,感謝諸葛亮提醒了自己,說道:“我隻是用編織帽子這種方法來忘掉煩惱罷了。”諸葛亮說“明公自己想想你和曹操相比如何?”劉備說:“遠不如他。”諸葛亮說:“你所帶領的兵馬,隻不過數千人而已,萬一曹兵到了,你拿什麼來迎敵呢?” 劉備說:“我正在憂慮這件事情,隻是還沒有想到好的辦法。”諸葛亮說道:“趕快去招募民兵,我自會教導他們,日後可以用他們來抵擋敵軍。”劉備就招募了新野的百姓作為民兵,一下子就招募了三千人。

麵對自己的頂頭上司劉備,諸葛亮當然不能夠言辭激烈地批評,即使要批評,也要講究方式。當諸葛亮看到劉備沉迷於瑣事、不事政務的表現,覺得十分痛心,於是就批評了他,但這種批評不是直接的,而是很委婉地暗示劉備:你的表現使我們這些下屬看著寒心啊!而劉備也很快地改正了錯誤,接受了諸葛亮的意見,招募民兵,為長遠打算。

古為今用:

先看一個典型的例子。

春秋時期,秦國準備襲擊鄭國,軍隊走到魏國時,這個消息卻被鄭國的商人弦高知道了。弦高原打算到周圍國家去做生意,然而他不忍自己的國家蒙受損失,出於一腔愛國熱忱,便打算憑一己之力冒著莫大風險去勸說秦國主將改變主意。

弦高明白,如果以硬對硬,肯定會適得其反。正好他帶了數千張熟牛皮,趕了數百頭牛,於是他便臨時改變了主意,決定將自己的貨物作為禮物犒賞秦軍。以求減緩秦軍向鄭國前進的速度,同時他還派自己的心腹快馬加鞭回國送信。見到秦國主帥的時候,他故作恭敬地說:“我國國君已經聽說您將行軍經過敝國,所以,已準備好糧草招待。還特地派我來犒勞您的隨從。”

秦國主帥一聽這話便以為鄭國已對他們有所防備,認為鄭國不易攻擊,便打消了攻擊鄭國的念頭。

弦高對秦國的“犒勞”收到了最佳效果,既未動一兵一卒,又保全了自己的國家。“綿裏藏針”式的批評在這裏發揮了極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