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王說:“有。”
宣王說:“我不忍心看著羊被殺死時那副可憐巴巴的樣子。”
孟子這時就說:“由此可見,您是有仁德之心的人。對一隻動物尚能如此富於慈悲,何況於普天下的老百姓呢?那一定是要減斂賦稅休養生息了!這樣的國王,怎能不一統天下呢?再說,也隻有這樣的國王,才能一統天下!”
宣王聽後,沉思不語,深感羞愧。
原來孟子設下了一個大圈套,表麵上看他是同意宣王的觀點,就是要說服國王以仁治國,方可大展宏圖。可以在他先讚揚了宣王之仁德之後,再指出他實際上的不仁德,並說服他要仁德。這樣規勸巧妙而不露痕跡,效果很好。
由此可見,勸說抱有成見的人,需要掌握進退的分寸。當前進可能受阻的時候,就要先暫時退讓一下。退讓之間便顯示了你對他的尊重,從而贏得對方好感,使其在心理上得到滿足,這時再亮出你的觀點來說服他,就容易多了。
我們常見到有些人在說服他人時,一上來就攻勢淩厲、咄咄逼人,拿出一種壓倒一切的氣概。這樣,對方一般不會買帳,即使口頭上說“服”,心裏還是不服氣,所以,你不妨用一下以退為進的辦法。
6、話中套話,識破迷局
有些時候,聽話不能隻聽表麵,還要聽話裏麵所包含的真實意思。有些話是很具有迷惑性的,是對手專門為了迷惑你而有意在話中套話,讓你很容易產生判斷錯誤,從而上了對手的當。這是很常見的一種迷惑方式。如果你不能很好地應對,那麼你就會眼看著是一個陷阱,卻一步步地踏進去。
怎麼才能對付這種人呢?那就要求你必須能聽懂話裏話,要求再高一點,那就是你也要會說話裏話,先設個圈套把對方套進去。
這也是諸葛亮常用的招數之一。
諸葛妙語:
諸葛亮南征,到達益州之後,遭遇上高定與朱褒。當魏延擒下高定部將鄂煥,見諸葛亮時,諸葛亮問:“你是誰的部下?”鄂煥說:“我是高定的部下。”諸葛亮說:“我知道高定是尊崇忠義的人,現在隻不過是被別人迷惑,才會抵抗大軍。我現在放你回去,你回去告訴高太守早點投降,免遭大禍。”鄂煥拜謝而去。
又一日,高定和雍某一起進兵,卻遭遇諸葛亮的埋伏,大敗而回。諸葛亮讓士兵造謠說:“凡是高定的人都可以免死,其他人的部下全部殺掉。”兵敗被俘的士兵都聽到了這個話。然後赦免了高定的部下。諸葛亮又揚言道:“雍某今天派人來投降,要獻上他的主公和朱褒的首級作為他的功勞,我很不忍心這兩個人死去。你們既然是高定的部下,我放你們回去,不要再來作為敵人。如果再次擒住,必然不會輕易饒恕。”
於是眾士兵回去,都訴說諸葛亮的仁義,同時雍某的部下,都有歸順高定的心思。雖然如此,高定仍然有所懷疑,又派一個人到諸葛亮的寨中探聽虛實。被抓住以後,諸葛亮故意把這個人當作雍某的人,問道:“你們元帥既然約定日期獻上高定、朱褒二人的首級,為什麼到時候卻沒有來呢?何況你這樣的部下這麼不細心,怎麼能夠做間諜呢?”又寫下一封書信交給他,讓他帶回去給雍某:“教他早點下手,不要再耽誤大事了。”這個人回去見了高定,把諸葛亮的話原原本本都告訴了高定。並把書信拿給高定看。高定大怒:“我以真心對待他,他反而打算害我,於情於理都難以容他!”於是找鄂煥商議除掉雍某的事。鄂煥說:“諸葛亮是個仁義的人,背叛他不是正確的。我們謀反作亂,全部是因為雍某的緣故。不如殺掉他去投奔諸葛亮。”於是高定與鄂煥商量好了下手的辦法。等到晚上,很順利地殺掉了雍某,接著兩個人便帶領自己的部下去投奔了諸葛亮。
對於叛變的高定與鄂煥,諸葛亮認為他們並沒有作太大的惡,所以不主張斬盡殺絕,而是以勸降為主。於是,諸葛亮僅僅是用嘴(說了一些其實是子虛烏有的話),然而對方便信以為真,內部起了爭端,自相殘殺,“幫助”諸葛亮順利地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這就是口才的威力!
古為今用:
有話不明說,有意掩飾其真實的含義,是阻礙談判雙方相互溝通、理解的一種行為。這在談判中十分常見。高明的談判者會透過字句找出其真實的含義而不是從字句本身找含義,再作出判斷。談判人員必須意識到,許多時候對方反複講某些話,每次都大同小異,通常都是想偽裝同一個想法。
久經考驗的談判人員也許聽過這樣的說法:“我們的立場是堅定的,我們信守自己的目標。”
其實,這句話通常的意思是:無論怎麼讓步,要做起來也不是那麼容易的。這類話通常出現在談判的開始,尤其常見於某一方代表公眾發言時,比如由新聞媒介監控的勞工管理合同的談判就是如此。
“這個問題帶感情色彩,我們希望雙方都能注意其他同樣重要的問題。”這句話可理解為:我們希望你方表現更大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