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APP營銷:一個入口解決一切(2 / 3)

這個案例中,企業為消費者提供了檢測空氣質量的貼心服務,其實也在無形中刺激了消費者的購買需求。這是將提供內容當作營銷的先手。

三、聯合各渠道,結合新技術

APP營銷愈發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因此,整合其他營銷手段和技術支持,給消費者帶來突破性的用戶體驗,才能夠徹底挖掘APP營銷的價值。企業的APP營銷可以選擇和傳統廣告、視頻營銷、店麵促銷或者事件營銷等營銷方式結合,形成協同效應,將營銷效果最大化。同時,APP營銷還要結合各種新技術:定位服務(LBS)、手機身份識別、增強現實(AR)、重力感應等新技術的不斷湧現給了APP營銷以更多的開發空間。

Ibutterfly APP將各色優惠券變成一隻隻飛舞在城市各個角落的蝴蝶,用戶利用手機攝像頭進行捕捉。它根據各個地區的特點,會呈現出不同種類的蝴蝶。這款有創意的APP能夠幫助服務丶餐飲行業進行有效的宣傳。而這款APP正是將APP、AR、LBS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使客戶既得到實用信息,又得到不錯的遊戲體驗。

6.3 Early Bird:早起的鳥兒有咖啡

6.3.1 先體驗功能,後產生動機

如今是一個體驗為王的時代,能夠給用戶帶來最優質的服務體驗,才能從眾多品牌中脫穎而出。這要求企業關注服務細節,了解用戶習慣,與產品相結合,不斷為用戶營造最舒適愜意的服務體驗。而當用戶體驗與APP營銷相結合,究竟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呢?

世界知名的咖啡連鎖企業星巴克就是體驗式營銷的代表者。星巴克以其獨特的體驗式營銷手段在美國開拓了一個原本沒有的市場,因此,其市場潛力可以說是無限的。在美國,咖啡原來隻是一種普普通通的飲料,一種幫助人們在吃早餐或者漢堡包時更好地把食物咽下去的東西,一般價格非常便宜,幾毛錢就能買一杯。但是,星巴克的出現改變了日常生活中人們對咖啡的印象,星巴克將美式咖啡消費習慣時尚化、精品化,創造出都市男女人手一杯的全新形象。現在,在美國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星巴克的招牌,每天有幾百萬美國人排著隊購買4美元一杯的星巴克咖啡,星巴克文化已經深深植入美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在風靡全美的奧普拉脫口秀節目中,在創美國收視率新高的《辛普森一家》裏,在深受大眾喜歡的益智遊戲節目《冒險》裏……你都能看到星巴克的影子。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星巴克也將自己的體驗式營銷從線下帶到了線上。除了在微博、微信上布局,星巴克還開發了專屬的APP:Early Bird(晨鳥鬧鍾)。這是一款頗有新意,同時又處處體現誠意的鬧鍾APP。隻要在鬧鍾規定的時間起床,並點擊起床按鈕,然後在一小時內到附近任意一家星巴克咖啡店購買咖啡,就能享受五折優惠。

Early Bird成功地將星巴克咖啡和用戶的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巧妙地將產品嵌入到用戶的某個生活習慣當中,讓用戶在購買星巴克咖啡時不是感到自己花了錢,而是做成了一件事,實現了一個對自己的承諾。這種營銷顯然比一般的廣告植入高明許多。

我們知道,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是不確定的,會受其動機、感覺、經營和態度等方麵的心理因素支配,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心理因素對購買行為的作用會越來越大。人通過感覺器官獲得信息,然後通過大腦對其進行識別、分析和選擇,這樣一個複雜的過程就是感覺。而激勵一個人朝一定目標邁進的一種內部動力則是動機。在消費市場上,任何時候購買者都會受到多種動機的影響。星巴克的Early Bird就是在為用戶提供一個強烈的購買動機。消費者沒有把購買星巴克產品當成是一種消費,而是把它當成了對自己按時起床的獎勵。換句話說,相比以往企業想方設法地向消費者推薦自己的促銷計劃,星巴克反其道而行之,讓消費者主動到店裏爭取折扣,這對消費者來說是一個很特殊也值得記憶的消費體驗。

6.3.2 拓展體驗式服務的開發空間

其實,正是因為常年專注於讓消費者感受到最愜意、最別致的消費體驗,星巴克才能想到這麼經典的點子。其實,早在移動互聯網興起以前,星巴克就已經懂得通過改善用戶的消費體驗來鞏固市場、穩固品牌了。

2002年,星巴克咖啡對市場進行新的調研,以期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品牌影響力。經過長期的市場調研,星巴克發現,來星巴克喝咖啡的核心客戶群主要是25~40歲的年輕人。這個核心顧客群每個月平均來星巴克喝18次咖啡。針對這種情況,他們製定了相應的策略目標:一方麵是提高客戶的上門次數,另一方麵是想辦法讓顧客每次停留更久,以吸引他們喝更多的咖啡,提高業績。

考慮到越來越多的年輕顧客會帶筆記本電腦來喝咖啡,2002年8月,星巴克推出服務策略,在1000家門市提供快速無線上網。顧客使用筆記本電腦或PDA,即數碼記事本,都可以無線上網、收信發信,等等。這一服務很快收到顧客的良好響應,光臨星巴克的人比之前明顯增長了不少。

現在看來稀鬆平常的免費上網服務,對於2002年的星巴克來說,卻是體驗服務的開風氣之先。不少企業在營銷中證明,當市場占有率達到一定程度時,優秀的服務就勝過營銷的運作了。服務是產品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消費者買的不僅僅是產品實體部分。就像人們到星巴克,已經不僅僅是為了喝一杯咖啡,而可能是為了享受在星巴克咖啡廳辦公、上網的體驗。星巴克始終將為顧客提供更好的體驗服務作為自己長盛不衰的秘訣。2004年以來,星巴克的年財政收入持續增長保持在20%左右。2004年時星巴克股票就比2003年上升了56%,與1992年星巴克首次發股上市的市值相比,增長了30.28%,達到曆史新高。

星巴克的係列案例讓我們深刻體會到體驗式服務的開發空間有多大,企業可以著手於解決用戶的潛在需求,也可以幫助用戶改善其生活習慣,總之,隻有對客戶百分百用心的企業,才能換來客戶的百分百忠誠。

6.4 宜家:目錄營銷與APP的完美結合

6.4.1 目錄營銷是家居業製勝法寶

傳統營銷中有一種營銷方式叫目錄營銷,就是通過給精心挑選的消費者郵寄目錄或給商場配備目錄來進行銷售。消費者在收到目錄後,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選擇,通過書麵訂貨單、電話或電腦等形式提出訂貨要求,比如商品編號、規格、尺寸、顏色等,並提供自己的姓名、通訊地址、郵編等情況,以方便接收所選購的商品。

家居巨頭宜家深諳目錄營銷之道,對宜家而言,向鎖定的消費群散發目錄手冊,遠比鋪天蓋地的廣告廉價和有效得多。宜家的目錄手冊製作精美,融家居時尚、家居藝術為一體,可以說是宜家自我包裝的巔峰之作;其對於無暇上街購物的忙碌人群來說也十分適合,借助於目錄手冊,他們不用去擠商店,就能以最低的價格購物,受到很多新中產階層的喜愛。

宜家目錄永不衰竭的營銷法寶,也就是對新中產階層生活方式的有益引導、不斷掀起降價風潮以促進銷售。每年9月,宜家都會推出一本新品目錄冊,幾乎有電話黃頁那麼厚。宜家不僅通過目錄營銷促進銷售,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精美的目錄冊進一步鞏固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美譽度和顧客忠誠度。

宜家的商品目錄手冊,已成為其品牌的一大特點,不但外觀精美,更重要的是為顧客提供了許多實用的產品信息,方便了顧客的選擇購買。一個成功的商品目錄,不但含有大量的信息,眾多的產品與服務種類,而且分列布置清晰,從而利於顧客比較挑選;紙質目錄一般印刷精美,電子目錄一般也製作絢麗,令顧客賞心悅目,這些有利於促使顧客產生感情訴求,使其做出購買決定,而且顧客可能會出於喜愛和以備將來之用而將目錄保存下來,從而使得目錄的促銷效果增強。

6.4.2 手機APP激活目錄營銷2.0

在通過目錄營銷獲得了不俗的銷售成績後,宜家並沒有止步於此。當移動互聯網迅速崛起,手機APP成為新的營銷陣地後,宜家立即跟進,開發了自己的“IKEA APP”,這款APP讓消費者足不出戶,僅僅通過手機就可以打造自己中意的家居風格。這是一款致力於改善售前體驗,並刺激購買欲望的APP,同時,它也是宜家目錄營銷的數字升級版。

IKEA APP與現實中宜家的體驗式營銷風格一致,但由於數字化的優勢,用戶可以享受比線下實體店更加順暢的挑選、購物體驗。

首先,IKEA APP是一本不斷更新的宜家目錄,用戶可以通過它獲取關於宜家產品、配送服務、優惠活動的所有信息。該APP還充分利用手機地圖功能,將附近宜家位置和前往宜家的路線都提供給你。更貼心的是,在去實體店之前,你還能通過這款APP查詢到實體店的區域分布狀況以及營業時間、促銷活動等信息。當然,你也可以在APP上直接挑選自己中意的產品,放入購物清單中,查看該產品的庫存、自助提貨點,等等。

其次,該APP還是一個DIY設計工具。很多顧客在實體店購買宜家產品時都會有個疑問,就是這款家具買回家之後會不會出現尺寸不合適,或者不符合家裏裝修風格的情況。據宜家調查顯示:14%的顧客曾買錯過家具尺寸,70%的顧客則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的家具究竟是什麼尺寸的。該APP就充分利用增強現實技術,根據產品目錄裏的標準尺寸來推測家具的實際大小,然後將家具與家中的實景進行匹配,這樣,你就可以在手機屏幕上清晰地看到這款家具若是擺在家裏會是怎樣的了。通過這款APP,用戶就能足不出戶地“設計”自己的家居了。

舉個例子,如果你想購買一張桌子,但是不知道它擺在客廳裏的效果是怎樣的,那在下載該APP並掃描宜家商品目錄上的該產品後,將宜家目錄放在你想要擺放該桌子的位置,然後用手機對著該目錄拍一張照,該目錄在照片裏就會變成一個真實尺寸的三維桌子,這樣你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張桌子擺在你客廳裏是什麼樣子的了。

通過這款應用,用戶可以在購買家具之前先體驗一下家裝設計師的感覺。如果對自己的設計很滿意,並真的希望購買相應的產品,就可以直接在手機上下單購買。

宜家的這款APP覆蓋了產品展示、參數提供、家裝模擬和在線支付每個環節,真正做到了讓用戶足不出戶就能流暢地完成家具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