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粉絲策略:少量粉絲產生最大價值(3 / 3)

2.不要想當然,不要打擾和強迫用戶,不要為1%的需求騷擾99%的用戶。

3.不要以為給用戶提供越多的東西就越好,相反,重點多了就等於沒有重點,有時候需要做減法。

4.主動嚐試去接觸你的用戶,和他們溝通,了解他們的特征和行為習慣。

企業之所以能夠生存,唯一的原因就是顧客樂意購買你的產品。這正應了那句話:“你讓顧客滿意,顧客才會讓你滿意;你滿足了顧客的需求,顧客自然也就滿足了你的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說,超一流的產品其實就是最能滿足顧客需求,從而把顧客變成粉絲的產品。

5.5 打造社交平台,讓粉絲經濟可持續

5.5.1 社交生活網絡化

隨著移動互聯網向全麵的社區化發展,來自網絡社區用戶之間的信息共享正日益成為網絡世界中一個重要的信息交流紐帶。在一些社交網絡平台上,來自好友之間的“轉帖”“分享”等行為已經成為中國網民最為熱衷的一種信息傳遞和分享方式。這種趨勢漸漸改變著每個人的生活方式。

陳潔大學畢業後,進入一家外企工作。當時,她花在開心網的菜地上的時間,開始明顯多於在人人網上搶車位的時間。而現在,她習慣於把所有遇到的有趣事件都發到微博上,不僅僅在辦公室裏,甚至在上下班路上遇到大堵車的時候,她會拍一張一眼望不到頭的車龍,用iPhone發到微博上:“真慶幸今天我走去搭地鐵了!”休假時,她在豆瓣的“同城活動”裏尋找自己喜歡的各種演出講座,點下“我要參加”。實際到場後,再用街旁網“簽到”……

對移動互聯網的社區化發展趨勢,陳潔表示樂在其中,她說:“我不用再真正見到我的朋友們,或者一遍遍給他們打電話、發短信,我就能知道他們在做什麼,喜歡什麼,要幹什麼。而且我也了解到更多層麵的他們,在這些網站上,他們更放鬆,也更自我。”這些網絡讓她的人際關係“更簡單、隨意,也更直接”。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人們尋求分工和協作的範圍擴展到整個網絡,逐步開始了網絡的社會化,建立網絡上的社會關係,並將這種社會關係演化為現實中的關係,逐漸發展成為社會化網絡平台。移動互聯網時代,社會化網絡平台的發展也日漸傾斜到移動端,各大社交網站都推出了自己的移動客戶端,而移動互聯網營銷革命的重要陣地正在此處。

5.5.2 用社交平台提升粉絲依賴度

以騰訊為例,很多人在研究騰訊的核心競爭力時發現,騰訊真正賴以發展的基礎是通過社會關係網絡扭結在一起的強勢用戶關係。這群用戶相互之間不斷交流,形成一種相互依賴的關係。馬化騰正是因為很多年前就看到了網絡社區這一趨勢,圍繞社區平台做文章,才讓QQ火爆起來。

在馬化騰的腦海裏,未來的騰訊要成為中國人在線生活的一個符號。“隻要一提到QQ,一提到騰訊,就會聯想到在線生活。”他說。正如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水和電的依賴一樣,騰訊要做的正是互聯網上的水和電。受水、電生意商業模式的啟發,馬化騰把傳統生活全部搬上網絡,打造在線生活。騰訊旨在打造中國最大的網絡社區,滿足互聯網用戶的在線溝通、資訊、娛樂和電子商務等需求,這就是騰訊的一站式“在線生活”服務。

馬化騰表示:“可以預見到,互聯網的下一個10年將是網絡生活化的10年。”為此,騰訊在深度整合的基礎上,采取“一橫一豎”的業務模式,原有的即時通訊工具和門戶網站、互動娛樂服務,以及包括多媒體、音樂、電子雜誌等在內的網絡內容服務和電子商務。這樣的布局可以服務更多的用戶數量,搭載更前沿的技術,更為重要的是,在此基礎上,可以擴展更廣泛的網絡增值業務,滿足並實現更多的用戶需求。馬化騰希望通過這個平台,人們可以利用網絡提升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使網絡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國外,社會化網絡這一領域的領軍者無疑是Facebook。它從哈佛大學內部的社交網站擴展至常春藤名校間的聯盟,最終席卷全球。現在,它擁有超過10億的用戶。僅僅是這些用戶每天上傳的照片數量,就已經讓 Facebook成為最大的照片分享站點。就在你看這句話之時,Facebook又產生了超過1000萬次的頁麵訪問量。

5.5.3 粉絲值多少錢?如何兌現

不論是騰訊還是Facebook,其完善的網絡生活平台帶來的是龐大的用戶基數和巨大的流量。而這,正是許多企業在做營銷時夢寐以求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個粉絲究竟值多少錢呢?在網上,花10元可買到1000名微博粉絲,但這並不表示每個粉絲就隻值1分錢。

南京大學生趙成精心打造的微博“糗事大百科”不到一年已擁有60多萬粉絲。他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他每月隻需要在不影響其微博風格和質量的前提下發布幾條軟廣告,就可以輕鬆掙到兩萬多元。

這還隻是利用社交網站粉絲贏利的一個小例子,國外有統計數據顯示,一個社交網絡粉絲的平均價值高達136美元。粉絲之所以這麼有價值,是因為在社交網絡上,他們不僅是受眾還是傳播者。國內利用微博等社交平台提高銷售的企業不在少數,而通過它們打響企業品牌的案例也很多。總之,以網絡生活平台為基礎積累的粉絲,將是一座開發不盡的營銷寶庫。

5.6 責任帶來信任:建立品牌的正麵聯想

5.6.1 公眾輿論決定營銷環境

企業為了達到營銷目的,必須積累大量粉絲。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很多企業將發展、經營粉絲的策略限定在了新聞炒作、宣揚個性等時效較短的方法上。其實,粉絲的身份本質是公眾,雖然他們會因為一些新奇的新聞或者頗有共鳴的宣傳語關注你,但這並不表示他們就會一直做你的粉絲。經營粉絲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把握粉絲作為普通公眾的心理訴求。

科特勒在《市場營銷教程》裏提道:“公司的營銷環境也包括各類公眾。公眾是指對組織實現其目標能力具有實際的或者潛在的利益關係或影響的任何群體。公司可以像為其顧客市場製訂營銷計劃那樣為其主要的公眾製訂計劃。如果公司想要從某一類公眾那裏得到特定的回應,比如商譽、良好的口碑或是人力和資金捐助,它就必須為這些公眾提供一些足夠吸引力的東西,以便實現其目標。”

對企業來說,不僅僅有競爭對手與之爭奪目標市場,而且還存在對其業務活動方式發生興趣的各類公眾,他們對此或者歡迎,或者反對,或者不聞不問。公眾對企業的這些態度,都會對企業的營銷活動產生巨大的影響,它可能有助於增強企業實現自己目標的能力,也有可能妨礙這種能力的壯大。

5.6.2 建立品牌的正麵聯想

有遠見的企業都會去采取具體的措施,努力地去處理好與公眾的關係,去爭取公眾的支持與偏愛,從而為自己營造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當然,對於公眾關係的維護,是一個需要長期重視的“工程”,一旦不慎,則往往會導致“一失足而成千古恨”的後果。

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商場中,公眾就好比流水,企業就好比水上航行的木舟,由流水托起並推動,同時也能被流水所顛覆。若想要順利遠航,那就必須熟悉“水性”,即為公眾帶來福利,才能獲得公眾的支持。總之,若想取得市場營銷的成功,就必須要保持並處理好各方麵關係,並努力保證企業在公眾當中的口碑與形象。

阿裏巴巴公司一直以幫助中小企業發展作為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因此,其微博裏對公益事業頗多關注,久而久之,其企業形象與“責任”和“公益”掛鉤,這吸引了大批粉絲的關注和信任。

為了達到保持口碑與形象的目的,有遠見的企業通常會選擇做一些承擔社會責任的事。所謂企業的社會責任,是指在市場經濟體製下,企業除了為股東追求利潤外,也應該考慮相關利益人,即影響和受影響於企業行為的各方利益。在20世紀20年代,隨著資本的不斷擴張,出現了一係列社會矛盾,諸如貧富分化、社會窮困,特別是勞工待遇和勞資衝突等問題日益被重視,於是“企業的社會責任”被提出。

一、馬雲:不把賺錢放在第一位

很多企業家在剛開始創業的時候,就把為眾人服務作為企業的目標。譬如比爾·蓋茨,他在創業之初就已經把“讓千萬人都用得上電腦軟件”作為目標;譬如山姆·沃爾頓,他發誓要建立一種既便利又廉價的商業形態,沃爾瑪幫他實現了這一理想;再如馬雲,他剛開始創業的使命就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當然,光有使命是不行的,必須產生財富,這樣,自身創造的價值才能得到人們的認可。

馬雲覺得一個偉大的公司當然也需要賺錢,但是光會賺錢的公司不是偉大的企業。阿裏巴巴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就是永遠不把賺錢作為唯一目標。他覺得偉大的公司首先能為社會創造真正的財富和價值,可以持續不斷地改變這個社會。這就是一個企業擁有社會責任感的表現。馬雲的這種創業價值觀為其樹立了有責任感的企業家形象,這讓他受到公眾的尊敬,也為他帶來了眾多粉絲。

馬雲的微博沒有像一般企業家那樣為自己添加很多“董事長”“CEO”之類的頭銜,而是很淳樸地使用“大自然保護協會”這樣一個公益組織成員的身份定位自己,其微博內容也多與勵誌、公益有關,因此在沒有關注一人的情況下,已經擁有1000多萬粉絲。

二、馬化騰: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與馬雲類似的是馬化騰,馬化騰認為,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不但是中國網絡文化企業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也是每一家企業公民應盡的義務,更是整個網絡文化產業和諧、持續發展的保障。

2006年,騰訊出資2000萬元人民幣發起設立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這是馬化騰的第一個大手筆,其目標就是改善更多青少年的生活條件。之後,馬化騰的著力點也一直放在青少年資助與教育之上,騰訊慈善公益基金會先後與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等建立聯係,也正因為此,2007年6月,馬化騰榮獲“中國兒童慈善家”榮譽稱號。

與很多企業家做慈善側重於捐款不同,馬化騰利用騰訊的傳媒平台優勢,立足於培育慈善文化。騰訊不僅自己成立基金會,直接對外捐贈,而且與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中國扶貧基金會、李連傑壹基金等多家專業慈善機構合作,為他們提供資訊傳播、在線捐贈、網絡義賣等公益服務。同時,騰訊還利用QQ巨大的信息群優勢,以騰訊公益網,以誌願者參與平台和公益組織運作平台開展公益項目,通過誌願者服務、資金捐贈、公益活動等方式提供網民全麵參與的平台。通過巨大的平台傳遞愛心,讓全社會都來關心公益、投身公益,共同關注弱勢群體,以及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在成功締造一個互聯網王國之後,馬化騰正著力打造一個慈善的希望工程。

比爾·蓋茨、馬雲、馬化騰等人的選擇並非偶然。當下社會,企業社會責任已成為檢驗企業核心競爭力強弱的標誌,擁有社會責任感是企業生存和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一個優秀的企業公民,或稱企業社會責任的先行者,應該以社會責任(CSR)戰略為自己的社會責任原點。如何製定CSR戰略,才能對企業本身、對社會、對環境都有重要意義,往往是一個企業決策者尤為關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