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時間用足用好
大凡名人或成功人士都能控製好自己的時間,成為時間的主人。究其原因,就在於他們有超凡的毅力,能夠控製好自己,按照自己的預定的計劃去行動。
有些人會認為計劃總給人一種死板的感覺,而且有了計劃就覺行動很不自由,但如果想真正進入一種純自由狀態,就得先苦苦地束縛一下自己。我們很多人都有過訂計劃的經曆,特別是學生,一旦某次考試考砸了,在老師、家長當然還有自己的壓力下,毅然訂下計劃。但沒過幾天就把計劃拋至腦後,一切照舊。所以他們往往認為計劃隻是一種美好的幻想,生活中不大實用。其實隻要你永遠保持訂計劃之時的那種興奮並切實按計劃行事,你會發現,成功其實並不遙遠。
計劃能否真正實行,與計劃本身是否切實可行密切相關。如果我們要訂一個一天計劃,我們不妨先把一天要做的事列出來,再分清主次、輕重。然後安排時間對號入座。此時,要像吝嗇鬼一樣對待每一分鍾。當然,如何安排也很有講究。比如一個人要應考,但早上起來總是昏昏沉沉的,那就適合複習或回憶前一天學習的內容而不適合背一些新的內容。訂計劃也要根據自己的自控能力而因人製宜,如果自控能力強,那麼可以安排得緊湊一些,如果對自己沒有多大信心,那麼就應留有餘地。
所以我們要讓計劃可行,可以成功,但又不能沒有難度,經過努力最終能實現是最佳。如果三天以內,自己能有條不紊地按照計劃完成,那麼這三天會非常充實,這種滿足感會讓你有更加充足的信心去麵對第四天、第五天。當我們感覺有幾天不能很好地完成計劃,那就不妨靜下心來總結一下,分析清楚是計劃不合理還是自己不努力,如果是計劃不合理,那就毫不遲疑地撕掉計劃,更加認真地重訂一份。如果是不努力,那就應該給自己施加壓力。當然如果能有辦法使自己一直興奮地對待計劃,隻要我們能一看到計劃就能有種衝動,那麼我們就離成功不遠了。
1.決不拖延
很多人都可能會有這樣一種經曆:清晨,鬧鍾把你從睡夢中驚醒,想著自己所訂的計劃,同時卻感受著被窩裏的溫馨,一邊不斷地對自己說“該起來了”,一邊又不斷地給自己放寬政策——再睡五分鍾吧。於是就可能忐忑不安地拖了好幾個五分鍾。拖延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如果哪天你把一天的時間記錄一下,會驚訝地發現,“拖延”耗掉我們很多時間。
很多情況下,拖延是因為人的惰性在作怪,每當自己要付出勞動時,或要作出抉擇時,我們總會為自己找出一些借口、安慰,總想讓自己輕鬆些、舒服些。有的人能在瞬間果斷地戰勝惰性,積極主動地麵對挑戰。而有的人卻深陷於“激戰”的泥潭,自己被主動性和惰性拉來拉去,不知所措,無法定奪……時間就這樣被一分一秒地浪費。
其實拖延就是縱容惰性,也就是給了惰性機會,如果形成習慣,它會很容易消磨人的意誌,使你對自己越來越失去信心,懷疑自己的毅力,懷疑自己的目標,甚至會使自己的性格變得猶豫不決,養成一種辦事拖拉的工作作風。
當然,有時拖延是因為考慮過多、猶豫不決造成的。比如,有一方案即使在會議上已經通過,經理還在考慮萬一職工有意見怎麼辦,萬一上級領導有看法怎麼辦,非要再拖它一時半天才去實施,等等。
適當的謹慎是必要的,但謹慎過頭就是優柔寡斷,更何況很多像早上起床這樣的事是沒必要作任何考慮的,所以,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不去拖延。最好的辦法是逼迫法,也就是在知道自己要做一件事的同時,立即希望自己動手,絕不給自己留一秒鍾的思考餘地,千萬不能讓自己拉開和惰性開仗的架式,對付惰性最好的辦法就是根本不讓惰性出現。在事情的開始,總是積極的想法先有,然後當頭腦中一出現“我是不是可以……”這樣的問題,惰性就出現了,“戰爭”也就開始了。一旦開仗,結果就難說了。所以要能在積極的想法一出現,就馬上行動,那麼惰性就沒有空子鑽了。難怪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郝壽臣在床頭貼上“睜眼即起”的紙條,在洗臉處貼上“趕快遛彎”的紙條……這很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至少心裏麵要把弦繃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