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避免人際矛盾(5)(1 / 2)

我們很多人雖然也知道這個道理,但就是缺乏這種勇氣,而且也怕事情鬧大,得罪小人之後,遭他們報複。其實讓他們不報複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怕報複。而且我們要知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開事實真相後,我們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而小人自己也清楚:事情鬧得越大對自己越不利。因為心虛經常會讓他們失去“爭鬥”的信心。所以我們要有“不要臉”的心理準備,能豁出去和小人鬥。

8.酒肉不是朋友

和某位見多識廣的人談起某個頭麵人物,他總會自豪地甩出一句:“他和我一起喝過酒的!”似乎一起喝過酒的就是摯友。很多人也都認為,要結交哪個人,就非得請他吃一頓,酒足飯飽之後,似乎就能友誼長存。

其實,“酒肉朋友”一詞早就有了,古人最不屑這種建立在吃喝之上的朋友關係,而許多現代人卻恰恰以此為榮。其實不管是什麼性質的交際,都是一個個各具特色的個體展現自我的過程。在展現的過程中,自己的人格力量被別人欣賞,當兩個人互相欣賞時,友誼就產生了。當然公務交際更多一些公務的考慮,因為你是代表一個集體,但如果能在公務活動中展現你超凡的人格魅力,那就為你的公務交際增添了許多有利的情感因素。在香港回歸的中英談判過程中,鄧小平同誌超凡的魄力讓英國人大加讚歎,撒切爾夫人就對鄧小平讚賞有加,這種情感因素對談判成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朱鎔基總理出訪英國,布萊爾坦言有種相見如故的感覺,這種私人情誼對公務交往都有很好的幫助。柬埔寨之所以和我國有如此特殊的關係,就是因為西哈努克和周恩來、毛澤東等領導人有著深厚的友誼。他們的友誼絕不是幾頓國宴吃出來的。

酒宴隻是交友的一種途徑,交友的途徑是很多的,街中偶遇可以結識一個摯友,鄰座而識也能成就友誼,甚至仇人相鬥也能不打不相識而打出友誼。舉酒相祝隻是中國人最傳統的一種交友方式,關鍵還是在吃喝的過程中相互了解,隻有在此過程中,充分地展現自我,坦誠地相待,給人一個較為真實、誠懇、有才華的形象,才能三杯兩盞淡酒後聊出情義。如果隻是一味以酒相邀,以為讓對方吃飽喝足方顯我誠心誠意,或者喝得我倒在你麵前才表我心誠意切,那麼沒有多少人會真正以你為友,最多隻會在三日不見肉味時才會想起你。

而且也不要指望酒席上能有什麼承諾,即使有,過後也要證實才能算數。所以即使你非得要以酒相邀,也得清楚隻能以酒為媒,在輕鬆吃喝的過程中盡量以誠相待,展示你真實的自我。商場上是需要一些應酬、偽裝,但完全把自己偽裝起來,那絕不是本事,官場上也如此。真正的商務活動家和政治家,他們就敢於坦誠相見,我們的幾代國家領導人就是典型代表。

酒肉可以幫助我們結識朋友,但僅靠酒肉維係的肯定不是真朋友。

9.莫憑義氣行事

江湖義氣是古代法製混亂的產物,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行事原則都要以法則為準,如果還抱著江湖義氣不放,就隻能回到幾百年以前去了。

其實我們為人處世有兩條原則,一是以做好事為標準,二是以處好人為標準。有人把前者作為最終目標,而有人卻以後者為目標。如果以後者為目標,那麼他的一切將以討好別人為出發點,以情麵為準則,這種人是肯定做不好事的。光憑義氣行事的人就是以處好人作為他畢生的目標,似乎一輩子有許多哥們朋友誇他夠義氣,他也就心滿意足了。這是很不足取的。

在一般情況下,朋友間互相幫助並沒什麼不可以,但如果其中摻入“義氣”兩字,就會生發危險。有的人能清醒、理智地對待問題,那麼當互幫互助和原則問題發生衝突時,就能以遵守法則為重;而如果一味以義氣為重,那就可能冒犯法則而尊重義氣,到頭來是害了自己。這樣的例子是舉不勝舉。

要把義氣之害減到最低程度,首要的任務是學法,把法律牢牢地記在心頭,當你衝動的時候,它會及時澆水滅火,讓你害怕,讓你清醒。

其次,要養成不輕易承諾的習慣。有些人是因為要麵子而隨口承諾別人,然後為保麵子而鋌而走險,結果是丟大麵子。所以要保麵子就要舍得丟小麵子,在開始的時候要考慮清楚,有時,猶豫一下是好事。最後,要勇於拒絕別人。如果明擺著此事要冒險,那就該想想:對方不顧我的安危讓我去犯法,這是不夠朋友的,我也沒必要太夠朋友。朋友首先應為對方考慮,如果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讓朋友去冒險,那是卑鄙的,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地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