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給他取名曉鴿,隻有一個簡單的期望,希望今後他的人生就像這清晨的陽光一樣絢麗燦爛,希望他像可愛的鴿子一般自由自在、快樂飛翔。

熊曉鴿是個孝子,雖然母親已經離開人世多年,但他覺得母親好像從來沒有離開過自己。每當熊曉鴿到一個新的地方,開始做一件事情時,都能感受到母親在天堂默默注視著自己。

熊曉鴿始終給人以積極、樂觀向上的印象,熊曉鴿說自己近似偏執的樂觀,其實源自母親的信念和堅持。熊曉鴿的母親很早就去世了,年紀不到48歲,當時的熊曉鴿還在長沙上大學。每當想起此事,熊曉鴿總是充滿感傷。

熊曉鴿的母親幼年窮苦,家裏7個兄弟姐妹,母親雖排行老二,卻是家裏最年長的女兒。母親10歲的時候,還曾被送到別人家當童養媳。盡管有著痛苦的經曆,母親卻從來不細說從前的苦處。偶爾有親友提及往事,隻要熊曉鴿在場,她也總是輕描淡寫、三言兩語,盡快轉移話題。

熊曉鴿上小學的時候,經常開憶苦思甜的報告會。熊曉鴿的母親是很受歡迎的主講人,但她從不允許熊曉鴿去聽。因為在她看來,所有的痛苦、辛酸、哀愁、無奈,都不是她的兒子需要知道的事情,她的兒子應該生活在一個充滿陽光的世界裏。

現在的熊曉鴿總是樂嗬嗬的,這都是因為他深受母親的影響。母親讓熊曉鴿心裏沒有陰影和疑雲,永遠從光明的一麵去認知這個複雜的世界。從孩提時代起,熊曉鴿就堅信:太陽會出來,明天會更好!

熊曉鴿的父親是一位戰鬥英雄,在戰場上受過傷,腿腳不是很利索。那時候,有小朋友嘲笑熊曉鴿父親的殘疾,經常會模仿他用假肢走路的姿勢,這讓熊曉鴿很難堪。但是他的母親並不生氣,隻是笑著告訴他:“爸爸的腿是為國家打仗受傷的,他是對國家有貢獻的人,是我們家的光榮!”簡單的一句話,就讓熊曉鴿挺直了腰杆,再也不把別人的羞辱放在心上。

熊曉鴿成年後,也曾遭遇過失敗和挫折,但他總是樂觀麵對。常有人問熊曉鴿:“你為什麼總是那麼樂觀?在人人垂頭喪氣的時候依然信心百倍?”熊曉鴿總是笑一笑,然後告訴他們:“我的樂觀已經是一種本能。”

熊曉鴿小時候,因為父親工作忙,家裏常常隻有他和母親兩個人。十幾歲的熊曉鴿經常像個小大人一樣和母親聊天,母親會對他講些工廠裏的事,還有親戚鄰裏間的家長裏短、人情世故,熊曉鴿則把學校裏的事情事無巨細地告訴母親:老師是否和藹,功課是否繁難,同學是否友善。

母子間的情誼,讓熊曉鴿和母親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熊曉鴿年輕氣盛,而他的母親總是以一種平和溫婉的態度讓他的情緒舒緩下來,使他能夠重新理智地審視、勇敢地探索複雜的世界。

後來,熊曉鴿考上了大學,這讓沒有上過學的母親異常高興。湘潭離長沙並不很遠,母親經常會去湖大看望熊曉鴿。

熊曉鴿後來回憶說:“每次走在湖南大學的校園裏,母親的臉上竟然閃爍著小姑娘一樣天真的興奮和快樂。她感歎著山水的美麗、校園的清幽,還有教室的寬敞和明亮。她滿懷豔羨地說:‘你太幸福了,下輩子我也要來這裏,像你一樣讀書。’”

當時,熊曉鴿沒把母親的這句玩笑話放在心上,但他沒有想到,母親會走得那樣匆忙。

1981年,熊曉鴿馬上就要大學畢業了。有一天,母親像往常一樣又來學校來看他。還是和平常一樣,母親早已燉好了雞湯,看著熊曉鴿喝光。不過,這次有些不一樣,她並沒有提出要在學校裏走一走,她說有點不舒服。熊曉鴿沒有想到,母親在回家的第二天,就腦溢血,一病不起,8個月後就離開了人世。

母親的突然離去,給熊曉鴿帶來了無盡遺憾:“生前,我來不及帶她走出湖南,走出國門,看看外麵精彩紛呈的大千世界;我來不及與她分享創業的興奮、成功的喜悅;我來不及請她坐飛機、住豪宅,遍嚐人間美味;我來不及再問問她小時候吃過的苦……”

雖然有太多的遺憾,不過,熊曉鴿記住了母親最大的心願,那就是“下輩子要好好讀書”。於是,熊曉鴿竭盡所能,幫助那些渴望讀書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他不僅在母校湖南大學設立了獎學金,在波士頓大學也設立了專門資助中國留學生的專項獎學金。十幾年間,接受過熊曉鴿獎學金資助的學生和教師,已超過400人。

生前與母親的一個約定,讓熊曉鴿永遠不能忘懷。這個承諾和約定,熊曉鴿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了他的深情。

第三節 家有智慧燕:如果你不是百萬富翁,就不要嫁給千萬富翁

出現在公眾麵前的熊曉鴿,總是西裝筆挺,精神抖擻。熊曉鴿對著裝的在意,對自我形象的講究,不僅僅出於作為公眾人物的責任和禮貌,還源於太太的熏陶。熊曉鴿的太太名叫羅燕,現任美國銀夢電影公司負責人。

出生於新疆烏魯木齊的羅燕,成長於上海。在剛剛恢複高考的時候,羅燕考入上海戲劇學院表演係。大學畢業後,她被分配到上海人藝當演員。

1984年,羅燕主演了電影《女大學生宿舍》,獲百花獎最佳女主角提名。該片獲當年“政府最佳影片獎”及“捷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1985年,羅燕主演了《紅衣少女》一片,獲百花獎最佳女配角提名。

1986年8月20日,已成為國內一線女影星的羅燕,懷揣著60美元,隻身前往美國追尋電影夢;3天後,當時在新華社工作的熊曉鴿,也帶著38美元踏上了赴美國波士頓大學留學的征程。那時,兩人還互不相識。

巧的是,羅燕拿的是波士頓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獎學金。就讀於同一所大學,讓羅燕和熊曉鴿逐漸熟識。隻是當時兩人都以學業為重,友情更多於愛情。

1989年羅燕讀完波士頓大學研究生課程,在美國洛杉磯戲劇中心製作部實習。自1990年起,羅燕在洛杉磯戲劇中心當製作助理兩年。1992年底,羅燕在房地產保險公司改行學行銷。經過半年的磨煉,羅燕成為一名銷售骨幹。1993年,羅燕創建了自己的公司——蒙斯通國際公司,經營專利產品生產及銷售。這一年,羅燕也收獲了與熊曉鴿的愛情。

1994年,羅燕又在上海創建上海蒙斯通國際文化娛樂有限公司,開始發行電影電視節目。隨後的數年時間裏,羅燕通過自身的努力,逐漸成為第一個在好萊塢八大公司擔任主製片及編劇的華人。

對於電影界的人來說,製片人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更何況是好萊塢的總製片人。在這條道路上,華人走了很長時間,多數人也隻做到了執行製片的位置,而羅燕以主製片的身份,帶著她的洋助手們奔波在好萊塢的片場。

羅燕在不經意間,開創了中國製片人難以超越的運營模式:由中國製片人原創開發、運作,與世界最大的電影公司環球公司簽定合作合同,自己獨立運作完成電影作品。

羅燕有著忘我的工作狀態:她每天帶著200多名演職員一起工作,既要處理財務、人事問題,又要考慮電影的藝術效果;既要省錢,又要拍出精彩的影片……在這種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下,身心都會遭受嚴峻的考驗,而羅燕總能咬牙堅持下去。

同樣的,熊曉鴿忙起來的時候每天隻能睡3個小時的覺。但當別人見到他時,他總是一副精力旺盛、準備放手一搏的樣子。

熊曉鴿和羅燕,兩人的名字剛好符合了兩人各自的性格和工作狀態。熊曉鴿就像一隻永遠充滿活力的鴿子,一旦展開翅膀就會越飛越高;而羅燕則像一隻不懼風雨的燕子,在風雨的磨煉下,為了自己的夢想勇往直前。工作的時候,兩人都是“飛來飛去”。作為IDG的全球副總裁,熊曉鴿需要經常穿梭於北美和亞洲之間,羅燕則會為了和編劇商量劇本,在美國各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