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多麵熊曉鴿

小的時候,熊曉鴿的夢想是當個音樂家,可是家裏太窮,沒錢買樂器,等家裏有錢給他買小提琴的時候,又已經太晚了。熊曉鴿回憶起自己沒有實現的第一個夢想時,還有些遺憾:“別的比我小五六歲的小孩幾天就學會一首曲子,可我拉三個月也拉不順。”

第一節 投資愛好,不忘本行

2006年夏,湖南遭遇了洪災。在湖南省的賑災義演晚會上,熊曉鴿登台演唱,一曲唱畢,舉座皆驚。由於被安排在“超女”之後出場,熊曉鴿便得到了這樣的評語:“你比“超女”唱得好多了。”

愛唱歌的“熊掌櫃”一直將自己定義為男高音,首先他的身材和長相基本上符合男高音的標準。熊曉鴿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世界上絕大部分男高音都是圓臉,比如帕瓦羅蒂。

雖然這也許隻是熊曉鴿的玩笑話,不過他的確和音樂界有著極深的淵源。熊曉鴿年輕的時候,曾得到《瀏陽河》的作者朱裏奇夫婦的賞識;著名音樂人譚盾和熊曉鴿私交甚好;國內老一輩藝術家吳雁澤曾收熊曉鴿為徒。

實際上,熊曉鴿並沒有專門學過唱歌,他基本上是自學成才。

小的時候,他的夢想是當個音樂家,可是家裏太窮,沒錢買樂器,等家裏有錢給他買小提琴的時候,又已經太晚了。熊曉鴿回憶起自己沒有實現的第一個夢想時,還有些遺憾:“別的比我小五六歲的小孩幾天就學會一首曲子,可我拉三個月也拉不順。”

隨著年齡的增長,熊曉鴿又喜歡上了唱歌,雖然先天條件不錯,卻從來沒有機會找人教。

那個時候,收音機就成了熊曉鴿的老師。在他成長的年代,收音機裏還會經常放樣板戲,熊曉鴿就在一旁跟著模仿。他13歲那年,居然成為就讀中學裏唯一考上地區京劇團的學生。

那個時候有句口號是“唱革命戲,做革命人”,對於學校來說,出一個這樣的學生是不小的榮耀。於是,學校還專門派人去熊曉鴿家做工作,希望他能進入京劇團。雖然熊曉鴿的父母並沒有對此表示異議,但熊曉鴿的舅舅強烈反對,熊曉鴿終究還是未能成為“梨園弟子”。

熊曉鴿的父母和音樂毫無關係。不過,父母工廠裏有不少人喜歡唱戲、拉二胡,雖然都是業餘愛好,但也不乏高手。熊曉鴿對音樂的愛好,或多或少也受他們的影響。這其中就有一個很有名的人物,那就是《瀏陽河》的作者——朱裏奇。

朱裏奇曾在湘潭的一個石棉廠當工人,熊曉鴿那時剛15歲,進了工廠的宣傳隊。恰好朱裏奇的兒子和熊曉鴿是特別要好的朋友,一下班熊曉鴿就會跑到朱家去玩。有一次,朱裏奇的兒子伴奏,熊曉鴿唱《紅星照我去戰鬥》。結果,朱裏奇在隔壁屋聽到了,專門跑出來對熊曉鴿說:“你音準特別好,音色也不錯,應該練唱歌。”

這是第一次有人發現熊曉鴿的唱歌天賦,給他增添了很多信心。不過,受時代背景的影響,熊曉鴿最終沒有走上音樂的道路。盡管如此,熊曉鴿卻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音樂愛好。

在湘潭鋼鐵廠當電工的時候,熊曉鴿身上的文藝才能開始得到發揮。那時候的他,沒事就喜歡拉拉二胡和小提琴。到長沙上大學的時候,他還經常參加學校舉辦的歌唱比賽,時不時還能拿個獎。那時的熊曉鴿,既是文藝演出的參與者,又是院係文藝演出的組織者,音樂愛好和組織能力在那時得到了充分鍛煉。

後來到美國,學習和生活上的壓力也沒有讓生性樂觀的熊曉鴿放棄自己的文藝愛好。1987年春節,熊曉鴿還在波士頓大學讀書,一場中國留學生新年晚會在麻省理工學院(MIT)的Kresge禮堂隆重舉行,包括中國駐美大使館的一些官員以及波士頓地區的中國留學生共計數百人參與了聯歡。這也是中國留學生在美國舉辦的最大規模的一次新年晚會,中國駐美大使館和留學生們對這台晚會都給予了很高評價。

這台新年晚會的組織者中就有熊曉鴿。

這場春節晚會後,連續幾年的中秋和春節,熊曉鴿都會滿懷熱情地幫助中國駐美大使館和留學生中心一起準備文藝活動。

1988年,中國大興安嶺發生特大的森林火災。祖國的災情牽動了海外學子的心,熊曉鴿又組織了一場海外留學生“向大興安嶺伸出援助之手”的募捐義演。熊曉鴿將自己的組織能力發揮到極致,將當時在波士頓的明星傅海靜、高曼華、朱明瑛等都請到了現場,引起社會的極大關注。那場演出一共籌集到了兩萬多美元,熊曉鴿將義款全部交給了大使館。

熊曉鴿將對音樂的愛好和社會交往結合在了一起。他在回國投資後不久,便促成IDG集團資助舉辦了IDG世界名人名作音樂會,並從此確定:從1994年起,每年舉辦一次。

1998年,中國留學生舉行了海外最大的一次演出活動——譚盾音樂會,它在世界最大的藝術場所——林肯藝術中心舉行。這場音樂會的主辦人就是熊曉鴿,他也因此和譚盾建立了友誼。譚盾音樂會獲得成功後,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團還專門舉行了慶祝酒會。

音樂對熊曉鴿的影響很大,它讓熊曉鴿能夠擺脫投資人“冷冰冰”的身份。熊曉鴿始終給人以和藹可親的形象,這也讓他更容易拉近與他人的距離。

有一次,熊曉鴿在紐約坐出租車,因為趕時間,他催促司機開快一點,不過司機表現得並不積極。後來,熊曉鴿看到司機的名字,知道司機是個俄羅斯人,熊曉鴿就告訴司機,自己會唱蘇聯歌。

沒想到司機也是個音樂愛好者,於是兩人一個用中文,一個用俄語,唱了一路。司機還非常熱情地幫熊曉鴿抄近路,等到下車時,熊曉鴿要付給司機小費,沒想到,司機給了他一個擁抱,還說:“你已經是我的朋友了!”直到現在,熊曉鴿去紐約還經常打電話找這位俄羅斯司機。

還有一次,熊曉鴿和幾個投資人一起吃飯。吃完飯出來,看到有人正在唱京戲,熊曉鴿便上前與幾位專業人士一起唱起了《沙家浜》。唱完之後,在場的所有投資人都說:“Hugoisa Peking Operasinger(曉鴿是個京劇藝術家)。”

熊曉鴿對音樂的愛好,最早起源於著名藝術家吳雁澤。熊曉鴿依然記得自己當年對吳雁澤出演的《百花爭豔》何等癡迷,劇院演出場場不落。

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熊曉鴿結識了吳雁澤。那時正值中法文化年之際,吳雁澤所在的中國音樂家協會正在籌辦一場在法國的中國古樂器展覽,誰知預算少了30萬,古樂器沒有保險費。發運迫在眉睫,吳雁澤心急如焚。

這個時候熊曉鴿正好聽說了此事,他決定借機“假公濟私”一把。熊曉鴿專門找到吳雁澤,對他說:“吳先生,我願意提供30萬的讚助。但是有個條件,您要教我唱歌。”吳雁澤就讓熊曉鴿先唱一段,聽完之後,吳雁澤認為熊曉鴿是個可造之材,於是欣然應允。

2006年9月,熊曉鴿捐資100萬元,在湖南大學建立“演唱中國歌曲獎學金基金會”。這個基金會的主旨是鼓勵那些有音樂才華的未來歌唱家們多唱中國自己的歌曲,“讓中國歌曲走向世界”。而促成這一基金會成立的正是吳雁澤,在吳雁澤看來,“這是一個值得記住的時刻”。而熊曉鴿說:“這些是花錢的事情,但是我願意做。”熊曉鴿當年在湖大上大學時得過全國大學生歌唱比賽的第一名,成立這樣一個基金會也是為了“圓從小的音樂夢”。

在別人看來不過是成立一個基金會,熊曉鴿卻仍不忘自己的投資本行,“雖然是花錢,但是在這種場合裏我也能發現很多適合我們IDG投資的創業人”。

第二節 助飛更多理想鴿以告慰母愛

熊曉鴿有著一張娃娃臉,小時候的他皮膚白,眉清目秀,這都繼承了母親的優點。熊曉鴿記憶中的母親永遠都是年輕時的樣子,圓臉,明慧秀美的眼睛,說話慢條斯理,做事卻手腳麻利,永遠笑眯眯、樂嗬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