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熊曉鴿和羅燕兩人不僅在各自的事業上締造了傳奇,還共同營造著溫馨的二人世界。對物質生活不太看重的羅燕,在衣食住行中,比較側重於“住”,因為他是搞創作的,她需要比較安靜的環境。
熊曉鴿尊重妻子的選擇,根據羅燕的建議,熊曉鴿將家安在美國帕薩迪納市郊外一個高爾夫球場上麵的山頂上。這裏到處都是綠草地、大橡樹,空氣清新,環境幽雅。房子的後花園緊連著國家野生公園,常有各種野生動物到熊曉鴿家的花園裏散步。
很多人會羨慕羅燕的生活,因為她不僅事業有成,還有熊曉鴿這樣富有的丈夫。對此,羅燕有這樣一個理論:“如果你不是一個百萬富翁,就不要嫁給一個千萬富翁。”
當熊曉鴿開始追求羅燕的時候,她的蒙斯通國際公司已經開始贏利;當兩人結婚時,羅燕已經進入美國的主流電影渠道,成為好萊塢第一位華人女製片人。
羅燕的幸福是精神上的幸福,絕大部分美滿的婚姻都是要講究門當戶對的,雙方差異太大可能會導致不合。在羅燕眼中,門當戶對是雙方的生活品位、藝術品位的對等,愛情在通常情況下很難改變雙方早已養成的生活習慣,所以平等才是最重要的。
羅燕口中的百萬、千萬富翁隻是個比喻,她強調的是精神上的對等:“假如我對熊曉鴿有什麼不滿意的話,比如,他花太多的時間用來應酬和交際,而某本書或某部電影,我跟他說過的,值得他看、值得他和我討論,他卻忽略了,這個時候,我就會和他說。”
在羅燕眼中,那個讓人羨慕的“千萬富翁”熊曉鴿,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他隻是那個每天回到家裏,隨手把東西一扔,然後在第二天出門的時候,又會因為找不見它們而把自己急得滿頭大汗的“笨小孩”。
第四節 秀出商人的曆史地位
“商人本身其實是最沒有曆史地位的。”這是熊曉鴿經常對朋友講的一句話,也是他一直試圖改變的一種觀念。熊曉鴿對於商人的認識,源自華人中曾經名列美國十大富豪之列的電腦名人王安博士。
1989年,熊曉鴿還在卡納斯公司當記者的時候,曾采訪過王安。王安在回顧自己商業曆程時說,最值得驕傲的一點就是自己是個發明家,而自己作為商人的成功,除了勤奮外,主要靠運氣。
王安的公司在鼎盛時期,年收入達30億美元。在美國《幸福》雜誌所排列的500家大企業中名列146位,在世界各地雇有三萬多名員工。
現在過去了20年,王安公司已不複存在,大學裏學計算機的學生也大都不知道王安這個人。由此,熊曉鴿意識到,商業上再成功、個人的身價再高,也總有被人遺忘的一天。
但王安的發明成果,他捐建的“王安演藝中心”和麻省總醫院耳鼻喉研究中心,卻永遠能夠上演屬於自己的“秀”。從王安身上,熊曉鴿體會到“商人”的真正意義所在:“我希望別人不是記住我做的事,而是感受到我帶來的價值。”
事業上的成功,讓熊曉鴿體會到“商人”的價值,也讓他有能力關心改變自己命運的教育事業。
1996年,熊曉鴿在湖南大學設立了獎學金。獎學金的數額高達100萬元人民幣,這也是迄今為止我國留學生在國內建立的最大一項獎勵基金。熊曉鴿的人生轉變起源於湖南大學,他曾說過:“湖南大學是我心靈中一個美好的角落。”對湖大的感情,讓他很願意幫助湖大的學子們。令他欣慰的是,拿到該項獎學金的100多名學生中,80%都考上了研究生。
1997年,熊曉鴿又慷慨解囊,在波士頓大學傳播學院成立50周年之際,設立“熊曉鴿獎學金基金”,每年資助4名中國留學生。
關注教育的同時,熊曉鴿沒有停下慈善的腳步。
1998年夏,湖南遭遇百年未遇的洪災。在賑災文藝晚會上,剛下飛機的熊曉鴿當場捐贈20萬元,隨後又代表IDG公司向湖南整個救災活動捐款100萬元人民幣。
2008年5月14日,汶川地震發生兩天後,熊曉鴿代表IDG率先捐款100萬元人民幣。同時,他還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向全球華人發出共同為地震災區捐款的倡議書。
出身媒體記者的熊曉鴿沒有忘記自己的老本行,對於新聞事業的關注,也讓熊曉鴿更添文化人的氣息。
2004年,熊曉鴿在波士頓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設立了兩個獎項:熊曉鴿新聞終身成就獎和熊曉鴿亞洲報道年度記者獎。獎金分別是3.5萬美元和1.5萬美元,而新聞界最高的獎是普利策獎,獎金也不過1萬美元。
第一屆“熊曉鴿新聞終身成就獎”的得主是美國廣播公司晚間新聞節目《夜線》的主持人泰德·科貝爾。泰德·科貝爾在美國廣播公司工作了40年,曾經榮獲數次重要電視大獎。當泰德從熊曉鴿手中接過獎杯時,十分激動,他笑稱:“這是一個百萬富翁頒給另一個百萬富翁的獎。”
由於熊曉鴿對波士頓大學的不斷資助,2005年,波士頓大學董事會全票通過,選舉熊曉鴿出任董事。熊曉鴿也因此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內地留學生進入美國主流大學擔任校董的第一人。
除了關注教育、慈善、新聞這些熟識的領域外,熊曉鴿還為中國的醫療事業發展貢獻著力量。
2000年2月,IDG總裁麥戈文向母校麻省理工學院(MIT)捐款3.5億美元,成立了MIT麥戈文人腦研究院。該研究院旨在通過跨學科研究,探索人類進行學習和交流溝通的奧秘。如今,研究院已成為世界著名的人腦研究中心。
在看到MIT麥戈文人腦研究中心的成功後,麥戈文希望在歐洲或亞洲再捐資建立一個類似的中心,中國、日本、新加坡等都是候選地方。
熊曉鴿努力說服麥戈文將研究院設在中國,熊曉鴿有自己理由:“中國有8000多萬腦病患者,將研究院設在中國將對中國的經濟和教育有很好的影響;在我上大學時,我母親患了輕微的腦中風,但因為當時沒有醫療條件,母親在患病8個月後去世了。因此,我希望今天中國的腦病患者能享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無論是“私情”還是“公心”,麥戈文被熊曉鴿打動了。
2008年1月14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MIT)麥戈文人腦研究院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在師生交換、合作科研項目、信息和學術出版交流等方麵進行合作。
熊曉鴿個人捐款80萬美元,用於促進與支持MIT麥戈文人腦研究院在中國的發展。
2008年8月2日,第二屆APEC亞太中小企業峰會在杭州舉行。熊曉鴿在這次會議後,首次提到了自己退休後的打算。熊曉鴿已經給自己選擇好了兩個方向,要麼去大學當教授,要麼去管理慈善基金。
熊曉鴿經常會去哈佛商學院,教一些商業課程。同時,對慈善的興趣,又讓他有了另一種選擇。同樣是因為在投資領域的豐富經驗,熊曉鴿可以讓這些非贏利基金贏利,為慈善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為美國波士頓大學第一位華裔校董,熊曉鴿對於如何發展大學教育有著更直觀的體會,教育自然成為他退休後最關注的事。“我準備利用自己掌握的投資方麵的知識,為教育機構做一些事情,比如告訴他們怎樣才能融到更多的教育資金。”
熊曉鴿用自己一係列的行動,重新定義了新時代商人的地位。他在曆史的舞台上上演著屬於自己,也屬於整個社會的“秀”!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