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快樂的“好賭東家”(3 / 3)

所以,熊曉鴿覺得雖然現在是冬天,但是在這個冬天裏,投資者應該撒下更多希望的“種子”。作為投資人,在冬天做投資是非常好的,外麵雖然很冷,但要保持內心的溫度。這也促使投資者更加冷靜地思考市場、團隊以及未來的發展戰略。

之所以看好“冬天播種”,在於熊曉鴿認識到過去中國經濟的成長,一靠投資,二靠出口。投資方麵資本一直在湧入中國,出口方麵的賺錢機會則越來越少。企業在產品上不可能有大的改變,因此需要尋找新的市場,這對投資者來講是個大好時機。

同時,熊曉鴿看到,在過去的幾年,受飛速增長的經濟影響,風險投資者的錢給得太多太快,有很多根本不考慮回報率。而在目前的經濟情況下,投資者們反而會比較謹慎,會認真考慮商業模式,並花精力研究市場。

熊曉鴿的“冬天播種”並非幸災樂禍,而是一種樂觀。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投資者主要是投資產品和團隊,這更能考察出投資企業的應變能力和執行能力。

對於熊曉鴿來說,金融危機帶來了更多的機會。因為在危機出現的時候,無論創業者還是投資者,心態都會更平和,不再冒進。雙方會將關注點更多地集中在市場上,企業的產品和推出的服務能否得到市場的承認,市場是否願意埋單,則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在市場特別好的時候,創業者會覺得錢來得很容易,一方麵不太會注重企業項目的質量問題,另一方麵也會抬高自已的身價,讓投資者麵對一個虛高的價位。這一點,無論對投資者還是對創業者而言,都是弊大於利的。

當然,“冬天”對熊曉鴿還是有些影響的,這主要體現在IDG中國基金的募集上。因為受經濟環境的影響,原計劃在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上市的部分IDG投資的公司,時間已推遲,所以,熊曉鴿基金資本的回報,也隨之推遲。

不過,這些顯然不會難住熊曉鴿。除了IDG美國本部仍是熊曉鴿的主要投資者外,熊曉鴿還擁有多個高質量的出資人。這些基金的出資人,在看過熊曉鴿近期的一些投資計劃後,都明確表示,“別的地方可能要消減,但中國做得很好,而且你們也有很好的經驗,我們不會減少資金投入的”。

投資方的“種子”問題得到解決後,熊曉鴿就開始“播種”。首先,熊曉鴿關注的是之前已經投資過的公司,比如原來想上市而可能要推遲上市的公司,是否要對他們追加投資,他們是否能夠度過這個冬天,還有一些沒有實現現金流走向贏利的公司是否需要追加投資。

看來,在別人的“冬歇期”,熊曉鴿依然會很忙碌。

第五節 顛覆 “現在的中國是創業者的天堂,投資者的煉獄”

2006~2007年兩年間,熊曉鴿就在很多場合多次提到,“現在的中國是創業者的天堂,投資者的煉獄”。當時中國的經濟正飛速發展,很多人對此表示不理解。不過,隨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出現,很多投資者都開始緊縮錢包,慢慢體會熊曉鴿當年的“告誡”。

但是,這個時候熊曉鴿站了出來,這一次他說:“2009年,中國將成為投資者的天堂。”熊曉鴿在麵臨金融危機衝擊下的經濟市場,有著其他投資者所沒有的從容和信心。

一向沉穩的熊曉鴿之所以說出這樣的話,不僅僅是看好2009年中國的投資環境,還源自IDG自身的底氣。對於熊曉鴿來說,對資金和項目的調度與調整,是他用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法寶。

曆經多年投資市場沉浮,熊曉鴿憑著積累的經驗及對市場的把握,在2006年到2007年中國市場出現過熱情況時,適時放慢IDG的投資步伐。

在2007年的1~8月間,熊曉鴿幾乎沒有出手,他冷靜地看著企業估值一天天降低,看著那些“不良企業”被市場淘汰,看著過熱的市場高溫被金融海嘯逐漸降溫。熊曉鴿把IDG的資金利用得十分有效,他存儲著足夠的“冬糧”。直到2008年,很多投資者麵臨困境的時候,熊曉鴿終於出手了。

2008年上半年,熊曉鴿頻頻飛往大洋彼岸,他要為IDG準備更多的“糧食”。熊曉鴿告訴那些在金融危機中有些茫然的美國大資本家們,中國如今的發展速度與奧運帶來的商業概念是美國所不能比擬的,他們應該將更多的錢投到中國的發展中。

2008年8月8日,那個熱鬧非凡的夜晚。熊曉鴿帶著一批遠道而來的美國資本大鱷們,坐在鳥巢的看台上觀看奧運開幕式。在此之前的幾個小時裏,熊曉鴿已經完成了IDG中國的第三隻基金的募集。而坐在鳥巢看台上看著開幕式的這批美國人,就是這隻基金的“供血”者。

熊曉鴿有著慣有的從容,“我在2008年8月8日向IDG全球出資人發了一封電郵說,當全世界都在歡慶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時,也在慶祝我們新的中國基金的成功設立”。話語顯得很輕鬆,不過熊曉鴿的這筆資金足以令旁人驚訝,IDG中國的第三隻基金數額高達15億美元。

2008年9月,美國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產。熊曉鴿並不緊張,因為IDG已經有足夠的“糧食”。熊曉鴿為自己的率先出手感到欣慰,“在這一點上我們確實很聰明”。

2008年9月美國金融危機全麵爆發,各方麵的經濟指數急速下滑,股市市值開始瘋狂蒸發,投資機構要想再募集資金,難度可想而知。頻繁往來於美國各大基金的熊曉鴿,已經明顯感覺到,投資機構在北京奧運會結束後,尤其是2008年10月以後再進行募資的話,“實在是太難了”。

同時,熊曉鴿也對自己構建的有限合夥人LP(Limited Partners,即出資人)結構非常滿意。通常情況下,投資機構募集資金的主要來源包括LP和校產基金。從2005年起就開始擔任波士頓大學校董的熊曉鴿,發現再想從校產基金中募集到資金已變得非常困難,因為校產基金每年需要拿出大量的錢供學校的正常運營。另外,美國大學的經費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國家對於科研經費的支出,一旦遭遇經濟危機,勢必會受到嚴重影響。

而熊曉鴿在IDG的資金來源上多選擇LP,他最喜歡的有退休基金、慈善基金以及被稱為“基金中的基金”的FOF(專門投資於其他證券投資基金的基金)。

高盛集團、摩根、世界銀行,這些國際知名機構的退休基金無疑成為熊曉鴿的首選。而慈善基金中最著名的洛克菲勒基金會也早已成為IDG的LP,同時,熊曉鴿還與世界五大風險投資公司之一的AccelPartners合作。這一係列動作,也為熊曉鴿部署2009年投資戰略掃清了資金障礙。

2008年,熊曉鴿一邊放緩投資節奏,一邊不斷募集資金,同時,他還忙著調整投資項目組合。

2008年的前8個月中,IDG中國的投資項目僅有7個。直到2008年的第四季度,熊曉鴿在資金到位後,開始全麵開花,熊曉鴿投資的取舍之道彰顯無疑。

2008年11月6日,IDG和穀歌聯手對國內的第三方數據統計公司CNZZ進行投資;2008年11月17日,迪岸傳媒集團宣布完成第四次融資,已經向迪岸傳媒第四次注資的IDG聯合其他機構注資4500萬美元。

2008年11月25日,已經在2003年獲得IDG首筆投資的達內IT培訓集團,再次得到IDG和集富亞洲公司的聯合注資;就在同一天,熊曉鴿再次追加對專業從事網絡遊戲以及網絡娛樂社區服務的IGG的投資;2008年11月26日,北京暴風網際科技有限公司在第三輪融資中也獲得了IDG的跟投;2008年12月9日,熊曉鴿又對機場滾動燈箱媒體新邦傳媒進行注資。

如此高密度的“出手”,真正體現了熊曉鴿的“天堂”一說。熊曉鴿的投資熱情似乎沒有停歇,他對互聯網的情感讓他不會輕易放棄這一領域。搜狐、百度、當當、騰訊等被熊曉鴿稱為第一代互聯網的企業,都是他早年的投資項目。

2009年,熊曉鴿將很大一部分注意力放在了第二代互聯網的投資上。從社交網站facebook上,熊曉鴿看到了更多的希望。這類社交網站在前幾年的發展過程中並不賺錢,甚至在2006年、2007年都是投資商在埋單。而如今投資收緊的情況,也許會迫使這類網站在市場中尋找掙錢的方法。同時,無線互聯網的發展以及中國電信業的重組等變化也給互聯網產業帶來了積極影響。熊曉鴿注意到了這一點,他在2009年IDG的投資項目上,又增加了對無線互聯網門戶網站3G門戶的投資。

熊曉鴿從過去幾年國際原油價格的大起大落中得到啟發,他開始關注起可替代性能源領域。同時,金融危機促使全球金融機構重新“洗牌”,但國內資金依然充足,這也讓熊曉鴿打起了投資金融服務業的主意。

在如此之多的領域進行投資,足以體現熊曉鴿的自信。他用IDG的一係列行動,給自己的“投資者天堂”做了一個現身說法。熊曉鴿有自己的依據和看法:“這是從上一次金融危機中學到的,當股票不好而公司的運營非常好時,說明這家公司不僅有好的成長空間,也有好的創業團隊,那麼投資者在這個時候進入是比較好的機會。”

金融危機其實在為熊曉鴿進行一次“大浪淘沙”,最終剩下的將是他所期待的“真金白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