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快樂的“好賭東家”(2 / 3)

除身體和家庭幸福之外,熊曉鴿還很看重管理者的大局觀。熊曉鴿曾和一位企業管理者聊起公司的管理問題,這位管理者告訴熊曉鴿:“公司管理絕對沒問題,我老弟管這個,我老婆管那個。”在這樣的管理者管理下的企業,熊曉鴿是不會投的。原因很簡單,他任人唯親,不信任外人,不可能是一個好的領導者。把自己的親戚都弄到公司裏來,那些真正有才幹的人就沒有合適的位置,這樣的管理者的大局觀是值得懷疑的。

與投資企業之初的反複考察相反,一旦決定投資某家企業,熊曉鴿就會給予對方足夠的信任。熊曉鴿對自己有著清楚的定位,“我雖是投資者,卻隻起監督指導作用,絕不會幹涉企業的人事、財務等方麵的事宜,更不會在經營方麵橫加幹涉或者隨意參與。既然要與人合作,就必須相信對方,否則你幹脆放棄他”。

在投資之後,熊曉鴿通常有著足夠的耐心,他充分信任自己選擇的投資對象。既然做出了投資決定,就意味著姑娘找到了“對象”,耐心和信任是幫助“對象”成長的關鍵。同時,熊曉鴿還抱著和“對象”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態度。投資了一個創業團隊,就意味著這個團隊已經成為“自己人”。而且,熊曉鴿始終認為,從創業者身上,投資者也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投資領域中被奉為經典的“投資即為投人”,說明好的創業者要比好的項目更能吸引投資者。而在熊曉鴿的投資理念中,做投資就是在做人。對合作者的負責和信任,也是對自己和社會的負責,熊曉鴿正以一名優秀投資者的身份實現著自己的理想。

第三節 做“紅海”到“藍海”的“黃海”擺渡者

從1999年投資騰訊、搜房、攜程,到2000年互聯網泡沫時投資百度,再到2002年投資如家、2004年投資框架傳媒,熊曉鴿在投資領域的每一次出手,都不為當時的人所看好。不過,在熊曉鴿的眼裏,它們都是極有潛力的績優股。

如果要細數IDG中國曾投資的項目,很多人會覺得不可思議,因為熊曉鴿涉及的企業數量實在太多。再去研究在IDG中國幫助下上市的公司,又讓人感到驚歎不已,因為整個過程跌宕起伏。

從1991年加入IDG以來,熊曉鴿參與過太多IDG項目的完美投資及退出。他也從最初的IDG董事長亞洲業務開發助理,到了今天IDG全球常務副總裁兼亞洲區總裁。熊曉鴿似乎找到了自己的“藍海”。

提到“藍海”,熊曉鴿有本很喜歡的書——《藍海戰略》。“我很喜歡《藍海戰略》這本書,這本書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

熊曉鴿已經率領著IDG在中國先後投資了一百多個項目,總投資額超過2億美元。多年來,他一直在實踐著“藍海”的理論。熊曉鴿犀利的投資眼光、敏銳的思維,讓他成了一位“藍海”專家。他能準確地把握諸多行業的發展前景,發現更多的“藍海”。

從騰訊QQ的IM模式,攜程網的預訂機票、客房,百度的搜索,迅雷的下載……在這些與很多人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背後,都有熊曉鴿的默默支持。而Telstra2.54億美元收購搜房、分眾傳媒以1.83億美元收購框架傳媒,百度、如家的上市……更顯示出熊曉鴿的投資智慧。

盡管取得了如此多的成績,熊曉鴿卻不自大,因為他知道“在從紅海到藍海的過程中,其實還有一個‘黃海’需要跨越”。黃海,在熊曉鴿看來,是到達“藍海”時需要跨越的“沙漠之海”。

為了能夠在到達“藍海”之前,不迷失在“黃海”之中,熊曉鴿認為無論是企業家還是投資者,都要有一個清晰的定位,這樣才不會在奔向藍海的過程中迷失方向。當所有的人都在摸索著前進時,熊曉鴿認為“如何在黃海中不迷航、不沉沒,這才是最難把握的”。對於“黃海”的認識,熊曉鴿有著切身體會。盡管IDG有著許多成功的案例,但風險投資的高風險性以及IDG偏重早期投資的特點,還是讓熊曉鴿有過不少遺憾。

2004年6月,騰訊在香港上市。而在此之前的2003年8月,騰訊創業團隊就將投資者IDG所持的7.2%股權購回。由於對騰訊沒有長期持有的打算,過早兌現,也讓IDG喪失了對即時通訊市場主動權的把握。

不過,作為先行者,熊曉鴿清楚,成長總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而這已經好過“最開始在中國做風險投資的時候,很多人還說我們是傻子”。現在,幫助創業者成功穿越“黃海”,奔向“藍海”,正是“擺渡者”熊曉鴿需要做的。

早年,熊曉鴿投資過的速達軟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創業之初,速達做的是網絡資源下載,熊曉鴿進行投資後,感覺到這一領域沒有太大的前途。於是,幫助速達同美國最好的財務軟件公司IN-TUIT牽線搭橋,並成功地把INTUIT的管理軟件引入速達。2003年,速達軟件在香港創業板上市並成為2004年香港漲幅最大的股票,而IDG持有速達軟件約20%的股份。

2006年,如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作為最早投資如家的風投,IDG取得了數十倍的回報。IDG此次的成功,也激發了風險投資者們瘋狂追捧有“連鎖概念”的企業。

然而,回想當初,投資如家的股東們對如家的連鎖形式並不看好,紛紛提出撤資。當時如家正麵臨擴張的大好時機,急需資金的有力支持。作為如家最大投資者的IDG,熊曉鴿正麵臨著在當時行業走向並不明朗的狀況,且要做出準確判斷。

熊曉鴿首先分析了當時的中國市場環境。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們在有了一定的經濟能力後,消費習慣就會隨之改變,而旅遊熱潮的興起一定會帶動相關產業的快速擴張。熊曉鴿說:“在當時,我們看到了舒適、幹淨的經濟型酒店一定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同時,如家的創業團隊、市場前景及商業模式,也是他看好如家的重要原因。

在綜合一係列因素後,熊曉鴿果斷加大了對如家的投資力度。熊曉鴿的這一舉措,成功穩住了如家股東們的心,如家得以安穩地穿過了“黃海”,這才有了2006年的海外上市。

2007年1月,繼2005年10月第一輪投資後,IDG連同其他風險投資對連鎖餐飲企業“一茶一坐”進行了第二輪投資。熊曉鴿選擇繼續注資“一茶一坐”的原因在於,成功的商業連鎖,並非僅有個性,更多的是共性,隻有這樣才能保證有足夠的消費群體。而致力於推廣茶文化的“一茶一坐”,有著中國人最喜歡的飲食文化共性,這完全符合熊曉鴿的評判標準。

根據“一茶一坐”的規劃,在連鎖店規模達到100家,年營業額達1億美元後,“一茶一坐”會正式啟動納斯達克上市計劃。它也將成為繼攜程、如家之後,中國市場又一家赴美上市的“新興傳統”企業。“一茶一坐”一旦上市,熊曉鴿帶領的IDG將再一次開拓出新的“海域”。

熊曉鴿的“藍海戰略”是沒有定式的,在他看來,無論是投資還是創業,都“不要在條條框框中選擇”。在一般人看來,隻要是一個新的東西那就是“藍海”,熊曉鴿認為,這種看法是片麵的,“許多人在經曆了創業的艱辛,最終獲得了成功,也許他們會覺得成功後的企業就是‘藍海’。”而這其中的艱辛,正是需要創業者跨越的“黃海”。投資者隻有在帶領創業者成功跨越“黃海”後,才能體會到回報的喜悅。

比如,如家的上市,就為IDG帶來了60倍的回報;而IDG在搜房網的部分退出,更是為其帶來了120多倍的回報,這也是IDG進入中國以來,獲得回報最多的項目。熊曉鴿在麵對過往成績時,顯得低調而有自信,“當然,最高倍回報的會是下一個”。

從“紅海”中脫身而出,成功跨越“黃海”的熊曉鴿,不僅為創業者,更為自己找到了一片“藍海”。

第四節 投資與季節無關,重在模式

2008年,隨著美國幾家大金融機構的破產,全球金融危機很快來到。在多數人看來應該是經濟冬天的時候,熊曉鴿的心卻特別熱。因為在他看來,這是投資的大好時機,“冬天是VC播種的季節”。

在熊曉鴿看來,無論是做投資,還是做互聯網,都應盯著股市。關注股市也要分時候,在企業上市的時候需要多關注一下,但在麵臨經濟低穀的時候,企業考慮更多的應該是如何生存下去。

熊曉鴿做投資,和創業企業一樣,最看重的是企業的商業模式。就在大家都認為現在是經濟冬天,各家投資者會緊縮腰包的時候,熊曉鴿卻率領著IDG在諸多領域內頻頻出手,這其中還包括過去所投的很多企業,熊曉鴿都追加了投資。

熊曉鴿選擇在“冬天”播種,是因為認可這些企業商業模式。隻要企業的商業模式足夠好,能夠從企業客戶那裏收到錢,而並非簡單地隻靠投資商埋單的話,這樣的公司越是在金融危機的時候越有利可圖。因為能夠在“冬天”存活下來的企業,一旦“春天”來臨,將會有多大的生機,這一點所有的投資者都能感受到。

在1997年的金融危機到來的時候,熊曉鴿也是把握住機會,沒有減少投資。那個時候,IDG投了百度、新浪、搜狐等,隨後再到2001年互聯網冬天到來的時候,很多投資者紛紛逃離,熊曉鴿在那個時候並沒有放棄,這才有了今天的成績。在上次金融危機浪潮中,熊曉鴿清醒地看到了投資者“播種”的季節。

熊曉鴿將金融危機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金融海嘯期。在這個階段,海嘯一來,沒有人能抵擋得住,這時候最重要的是“活命”。所以,“活命”和“生存”是在金融海嘯中各個國家、各個企業都想要做的本能反應。而第二階段,就是海嘯已經過去的階段。這個時候,很多金融機構已經從海嘯中爬起來了,他們開始積極應對危機,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他們還要尋求進一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