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尋覓中的“麻衣相士”(3 / 3)

勤奮與刻苦,讓熊曉鴿深得麥戈文的信任。麥戈文開始交給熊曉鴿更多的資金,由熊曉鴿決定在亞太地區所有的投資項目,無須向任何經理請示。

麥戈文的信任,讓熊曉鴿備受鼓舞,他說:“當時麥戈文先生比較支持我,但部分給風險基金投資的投資人,他們會有擔心。我沒有多少這方麵的經驗,僅僅是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就拿著幾頁計劃書管理上千萬甚至上億美元的投資基金,有種白日做夢的感覺。”

麥戈文的信任源自他對中國市場的了解,經過1992年底的詳細考察,麥戈文決定開始大規模投資中國市場。

1993年1月,麥戈文出1000萬美元,上海科委出1000萬美元,IDG與上海科委合資成立了上海太平洋技術基金。熊曉鴿任總經理,中方的董事長則是當時的上海市副市長劉振元。

1993年6月,IDG上海基金工商注冊成功,這也是IDG的第一個中國基金。有了第一個合資模式,熊曉鴿又分別和北京科委、廣州科委簽訂協議。這一年,IDG一共成立了3家基金管理公司。

1993年,IDG中國基金正式成立。此時,團隊的建設迫在眉睫。

當時,麥戈文請了一家英國老牌風險投資公司的高級人員來中國考察。從深圳入境,到北京、上海轉了一圈,結論是:找不到管理團隊。這些專家們的選人標準是:必須有10年以上管理基金的經驗,讀過類似於哈佛、斯坦福這樣名校的MBA,年齡在35~45歲之間。

熊曉鴿聽後,想:這在中國哪兒也找不到。於是,他建議專家們先從“低成本、低姿態”做起,但專家們給他的答複是:“對不起,也許10年以後可以,但現在投資人不可能把錢給你們。”

最初,熊曉鴿也幫著麥戈文在美國、中國香港、中國內地到處麵試找人,但一直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懂點風投的不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的基本不懂風投,更別說有“10年投資經驗”的人了。熊曉鴿仍然堅持自己“小成本慢慢玩”的看法,麥戈文幹脆完全放權,讓熊曉鴿自己去“拉隊伍”。

突然從媒體出版到風險投資,熊曉鴿也“感覺這事有點不靠譜”。對於VC這個新角色,熊曉鴿還是有些心虛。畢竟自己一直學的是文科專業,對技術不懂,而風險投資接觸的多是高科技產業。想到高科技產業,熊曉鴿一下子有了主意,他開始找那些有科技背景、在國外接觸過一點風險投資的留學生。

第一個被“盯上”的,是熊曉鴿多年的好友周全。

周全,1981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84年獲中國科學院碩士學位,1989年獲美國Rutgers大學光纖專業博士學位。他曾獲多項NASA獎,並持有美國光纖器件專利。

在美國生活的時候,熊曉鴿在卡納斯做記者,周全就住在卡納斯公司附近。熊曉鴿常常和他講起采訪風險投資的事情,兩個人很談得來,理工科出身的周全可以彌補熊曉鴿的技術缺陷。麵對好友的“連蒙帶騙”,周全同意加入IDG。

在熊曉鴿看來,“我們有很多年的溝通基礎,經曆相似,互相認同。周全沒讀過MBA,沒有管過公司,但是聰明、肯學習,且具有不為常人所知的激情”。熊曉鴿知道,尋找合夥人和尋找投資項目有相通之處,沒有共鳴是無法合作的。

IDG上海基金成立後,熊曉鴿就拉著周全開始在上海找項目。他們聽說萬通集團上海分公司有一個地產項目,盡管兩人對地產項目興趣不大,但熊曉鴿覺得可以去談一談。

負責接待他們的是這個分公司的經理章蘇陽,熊曉鴿和周全一坐定,章蘇陽就開始一個勁地給兩人講自己的地產項目。聽了大半天,熊曉鴿對章蘇陽說:“不好意思,我對你這個項目沒什麼興趣。不過,我們對你個人感興趣。”

章蘇陽一聽,有點懵了。這一回,輪到熊曉鴿給他解釋了。章蘇陽是上海人,理工科出身,原先在上海貝爾和德國都待過,腦瓜子很靈活。在萬通做房地產,他也是一知半解的。

聽完熊曉鴿的IDG計劃,章蘇陽有些心動了。熊曉鴿一看有戲,就對章蘇陽說:“你到我們這邊來吧,還當總經理。”就這樣,章蘇陽也加入了IDG。

在IDG和北京科委談合資建基金的時候,北京科委請了當時國務院研究中心的一個經濟專家做翻譯。這個翻譯叫林棟梁,當時熊曉鴿和周全就坐在他對麵。一來一往的,幾個人就混熟了。到最後,熊曉鴿和周全一合計,就對林棟梁說:“你也別坐那邊了,坐到我們這邊來吧。”林棟梁也覺得IDG這事靠譜,於是,熊曉鴿直接任命林棟梁擔任IDG北京公司的負責人。

後來,IDG又和廣州科委談合資的事。熊曉鴿在這期間,通過朋友介紹,認識了當時廣東證券上市部的主任楊飛。楊飛學經濟出身,有政府工作經驗,熊曉鴿又把他拉進了IDG,楊飛成了IDG廣州公司的負責人。

從周全的加盟,到章蘇陽、林棟梁、楊飛,到後來的王功權、王樹,再到1999年底加入的李建光,以及最後一個加入的過以宏,至此,IDG中國的8人團隊形成了,這也成了IDG中國的一大特色。和其他VC相比,IDG是在中國從事投資的基金中擁有合夥人最多的投資機構。

從一個人也找不到發展到8名合夥人,熊曉鴿知道團隊來之不易。“到現在,最值錢、最難得的是團隊,這絕對是一支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團隊”,談到自己的團隊,熊曉鴿充滿了驕傲。8個合夥人分布在美國和中國的幾個重要城市,對各地市場都很熟悉,大家每周通報,每月見麵,溝通得很好。

周全、章蘇陽、林棟梁、楊飛、王樹、王功權、李建光、過以宏,這些日後閃耀中國VC行業的“大人物”已經出場。他們的出場都充滿了偶然,卻又是必然。

這與風險投資的行業特征有著驚人的相似,“開始於偶然,終結於必然”。每每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總是充滿冒險,卻也蘊涵著機會。他們的每個決定都像是在賭博,但在更多的時候,他們是在做一個高成功率的“零和遊戲”。

第六節 投身於高成功率的“零和博弈”

1993年,熊曉鴿正式步入風投行業。對於中國創業投資的前景,他和周全都十分看好。不過,成長的過程也是痛苦的。

VC是“Venture Capitalist”的縮寫,對於20世紀90年代正經曆經濟迅猛發展的中國人來說,“風險投資”、“創業投資”無疑是陌生的。

最初創建IDG中國基金時,熊曉鴿和周全不像是投資人,更像是傳道者。一有機會,他們就會向人解釋VC的概念。

在當時國內的創業者看來,熊曉鴿和周全口裏所說的VC拿著美元投資中國企業,既不控股,又希望能幫助企業發展壯大。一般情況下,能夠耐心聽完熊曉鴿解釋的人,最後不是把他們當成騙子,就是覺得他們是傻子。

熊曉鴿多年之後回憶起最初的投資經曆時,心生感歎:“在很多人看來,我們好像是說話天花亂墜的騙子。我們願意投入資金,隻做小股東,也不那麼看重贏利,還會適時退出,可他們都不相信——哪有這種天上掉餡餅的好事!”

那時,更多的人把這些最早做風險投資的人當成傻子,都希望能從傻子VC那裏弄點錢來花花。麵對惡劣的市場環境,熊曉鴿不得不處處小心謹慎,在最初的那段日子裏,他的風頭之路走得有些坎坷。

當初,IDG選擇在上海率先建立基金,主要是看中了上海的經濟價值。上海有著便利、發達的交通,是國內外有名的經濟發達城市。而且,當時火暴的上海證券市場更為投資提供了參考,熊曉鴿同樣也對上海寄予了厚望。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盡管有著如此之多的優越條件,在上海也很難找到創業者。當時,更多的人青睞去安穩的政府機構和高收入的外資企業。

麵對中國市場環境的艱澀以及創業人才的匱乏,熊曉鴿開始了痛苦的摸索過程,這也成了中國創業投資的早期情形。在坎坷中前行,總難免摔跤,熊曉鴿早年的投資也曾失手過。

1994年,熊曉鴿曾主持投資了一家專門生產計算機電池的公司。該公司的技術過硬,產品也相當實用,卻沒有電腦公司有購買意向。原來,這類產品在進入市場後,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檢驗才能得到認可。公司在銷售不利的情況下,內部管理又出了問題,這也直接導致熊曉鴿的投資沒有收益。

同一年,IDG花了300萬美元投給一個生產降解塑料餐盒的廠家。此廠商生產的餐盒埋到土裏麵,一年後就會被降解吸收掉,可以有效地減少白色汙染。對於這樣一個不錯的環保概念,熊曉鴿相當看好。

然而,對於市場的不了解,注定了這次投資的失敗。當時降解這樣的環保概念遠沒有現在深入人心,而這種技術又有著很高的價格門檻,生產出來的產品因為價格高,根本賣不出去,廠家麵臨困境。萬般無奈之下,熊曉鴿隻好賠本把持有的股權賣給了別人。

“沒有失敗案例的VC,不是好VC。”在失敗中,熊曉鴿慢慢理出了自己的投資思路。

早期的投資項目,大多屬於模糊投資,沒有人能夠保證百分之百準確,所以早期投資看得更多的不是項目而是行業。熊曉鴿在不斷摸索中,鍛煉出了自己的投資眼光,他將目光鎖定在以互聯網為核心的TMT領域。針對這一個領域,隻要有新興的項目和企業,熊曉鴿幾乎一個都不放過。

從1995年起,熊曉鴿對於中國興起的互聯網企業,做到了“家家投入,戶戶占股”。這些企業包括搜狐、易趣、騰訊、百度、搜房等日後響徹中國大地的名字。

不過在當時,熊曉鴿做得更多的隻是靜靜地等待。

在等待的同時,熊曉鴿對IDG的董事長麥戈文表達了謝意。熊曉鴿坦言,如果沒有麥戈之的信任和耐心,自己很難堅持這麼久:“我們這批最初在中國從事投資的合夥人,很多都是半道出家,經驗不足。麥戈文先生給了我們充分的信任,讓我們‘慢慢玩’,我們也逐漸摸索出門道,逐漸積累經驗,整個團隊精誠合作,並形成一套IDG自有風格的風險評估體係。”

到2000年為止,熊曉鴿早期投資的企業沒有讓他失望,他也沒有辜負麥戈文的信任。隨著搜狐、騰訊、百度等眾多互聯網公司的上市,以及搜房、易趣等進行股權轉讓,IDG獲取了豐厚的回報。

IDG的第一隻基金是從1993年開始,到2003年為止,年均回報率是36%;第二隻基金是從1999年開始,回報率超過40%。而到2006年底,IDG共在中國投資2億多美元,回報已經超過10億美元。

IDG憑借著在中國的驕人成績躋身世界一流VC行列,而最初IDG在美國隻不過是一個二流的“VC小弟”而已。

熊曉鴿在卡納斯3年的記者經曆,讓他接觸到了很多創業家和投資家。從那時起,他已經意識到風投行業會有非常好的發展前景。因為風投不僅可以幫助創業者實現夢想,還可以尋找別人沒有發現的各種各樣的發展機會。更重要的是,熊曉鴿發現做投資跟做記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做記者是去發現一些新的事務和人,然後通過提一些問題,記者對采訪的公司或者老板,甚至對某一行業都會有所了解。在這一點上,記者和投資有著異曲同工之處。熊曉鴿一直覺得做記者的訓練對自己做風險投資有極大的幫助。而且,美國有幾個很不錯的風險投資者也是記者出身。

現在,熊曉鴿以新聞記者的身份投身風投殿堂,創造著一個又一個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