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尋覓中的“麻衣相士”(2 / 3)

在卡納斯的3年,熊曉鴿學到了卡納斯的“需求式刊物”理念以及創辦行業出版物的經驗。麥戈文雖然與卡納斯是出版業的競爭對手,卻有著相當類似的出版觀。

麥戈文認為,IDG所辦的任何一個刊物都一定要支持一個產業的發展。做行業刊物的核心是做信息服務,這相當於一個行業中的第三產業。行業中的廠商確實需要有一個載體,為他們提供服務,幫助他們把信息傳遞出去,同時他們也從載體中得到需要的信息。而對於購買者來說,除了要考察產品的技術指標以外,廣告也是他們衡量產品的參考,這是行業內的廠商們樂於見到的,廠商們希望讀者可以仔細閱讀雜誌上的每一則廣告,最終促成購買行為。

抱持著相同的出版理念,熊曉鴿與麥戈文一拍即合。

在一番深入交談後,麥戈文直截了當地問熊曉鴿:“非常好,你有什麼要求?想要拿多少工資?”

熊曉鴿沒料到麥戈文會如此直接,麵試頭一次就談待遇的事情,這是很少見的。熊曉鴿覺得機會來了,他回答道:“我還沒有這方麵的心理準備,也不知道要拿多少工資。這樣吧,我現在賺多少您就給我付多少就可以了。”當時的熊曉鴿,年薪4萬多美元。

當然,熊曉鴿還有自己的條件:“您給我半年時間,然後再決定付我多少工資更合理。但有一個條件,我要直接向您彙報工作。”

“為什麼?”麥戈文有些疑惑。熊曉鴿回答:“在中國做這件事情,需要有一個懂得和理解我的人直接溝通。”

“很好,那就這麼定了,我回去和公司人事部門商量一下。你是做編輯的,不知道你對公司管理方麵有著怎樣的能力,正好我這裏有本中國台灣的《微電腦世界》,你拿回去寫一個分析報告,如何能讓這個雜誌辦得更好。”麥戈文臨走時,還不忘考察一下熊曉鴿。

回到家後,熊曉鴿就開始研究如何寫好這份報告。在做了大量分析和調查後,熊曉鴿寫出了一份厚厚的分析報告。當時熊曉鴿的房東是波士頓有名的大律師,熊曉鴿寫完報告後,專門拿去給他看。這位律師認真看過後覺得寫得不錯,不過也給了熊曉鴿一個小建議:麥戈文工作很忙,肯定沒有時間看這麼多的東西,報告最好再簡短點。

於是,報告被熊曉鴿壓縮成了兩頁,寄給了麥戈文。幾天後,熊曉鴿接到麥戈文秘書的電話:“麥先生約見你。”

熊曉鴿應邀與麥戈文共進早餐,彼此聊得很盡興,原定一小時的時間轉眼間過去了3個小時。

麥戈文當時問得最多的是,熊曉鴿準備回中國去做什麼。而熊曉鴿隻和他談到回中國做媒體投資,還沒有涉及後來的全麵風險投資。

熊曉鴿告訴麥戈文:“機會可能還是在雜誌。”熊曉鴿因為在雜誌社做過記者,所以就提出了哪些行業的雜誌發展的機會多一些。比如,電子類、計算機類的等。“那時我就覺得未來的電子產業一定會向中國大陸市場轉移,當時這個行業還都在中國台灣及國外。”

熊曉鴿的觀點得到了麥戈文的支持,他讓熊曉鴿先去香港工作,IDG的合同將在熊曉鴿辭職後寄到。

“何以如此信任對方?”曾有人針對熊曉鴿加入IDG的經過,這樣問過熊曉鴿。在拉斯維加斯1美元賭注都不肯下的熊曉鴿告訴對方:“既然要與人合作,就必須相信對方,否則你幹脆放棄他。”在熊曉鴿看來,“進入IDG就算是一場賭博,我和麥先生也是一場對賭”。

1991年8月,仍在卡納斯公司的熊曉鴿被派到了香港。熊曉鴿決定利用這段過渡時間回一次老家。他先從香港到深圳,這是他去美國5年後第一次回國探親。此時的深圳,似乎遍地是機會,到處都是夢想著創業和賺錢的人。

熊曉鴿回憶起當時的情形,說:“那時正好有很多外地人過去開發深圳,創業者很多。我遇到很多大學同學,坐到一起時,聽到他們每個人都在計劃自己做公司或項目,他們缺少的就是風險投資基金。有夢想,有項目,就是缺錢。”

中國的發展勢頭,讓熊曉鴿想起了他初到美國矽穀時看到的情景。不過,中國的創業者談論的大多是房地產、股票和辦公司,而絕少有人提到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東西,他們獲取的科技信息太少。這些信息更讓熊曉鴿認定,此時回中國做信息類刊物是正確的選擇。

1991年9月,熊曉鴿探親結束後回到了美國。他主動找到老板艾倫,提出了辭職。艾倫非常意外。艾倫深知熊曉鴿的實力,熊曉鴿一走,他負責的那些事沒人能接手。艾倫讓熊曉鴿繼續做一段時間,等找到接替的人之後再交接。

熊曉鴿和麥戈文溝通之後,麥戈文表示理解。不過,因為卡納斯公司和IDG是競爭對手,所以艾倫不得不讓熊曉鴿離開辦公室在家裏辦公。

就這樣,熊曉鴿在家中為卡納斯公司做了兩個月的工作後,於1991年11月加入IDG。

第四節 出手如此之快

1991年11月6日,熊曉鴿正式到IDG工作。麥戈文也沒有想到,熊曉鴿的第一次“出手”會來得如此之快。

1991年8月回湖南老家探親後,熊曉鴿又順便去了趟北京。他見到了當時計算機世界的社長許金壽,閑聊中提到了《國際電子報》。當時美國有家公司準備和《國際電子報》簽訂一份合資協議,政府方麵也已經同意,但是美方因為突然的風險變故而決定中止協議。這讓許金壽很頭疼,他知道熊曉鴿在行業內有些實力,於是想請熊曉鴿幫忙解決。

由於工作交接的問題,熊曉鴿一直沒有時間解決這件事。到IDG上班後,熊曉鴿有了新的想法,他想到了如何解決許金壽的難題。熊曉鴿撥通了許金壽的電話,說:“我現在已經在IDG工作了,要不就讓IDG和國際電子報合資吧!”許金壽一聽,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很爽快地答應了。

1991年12月,在加入IDG的第二個月,熊曉鴿以IDG董事長業務開發助理的身份,再一次來到北京。這次他是專門來談IDG和國際電子報的合資事宜的。當時他的想法是將《國際電子報》並入IDG的《計算機世界》。

熊曉鴿和中方的代表都是老熟人,雙方見麵後,隻談了半小時,就簽下了合同,這個速度也讓麥戈文見識到了熊曉鴿的人脈關係。之後,《國際電子報》正式並入《計算機世界》,並在後來改刊為《網絡世界》,成了業內的一本領先雜誌。

熊曉鴿小試牛刀後,麥戈文又交給他一個任務。這一次,熊曉鴿讓麥戈文看到自己在投資領域的潛質,同時這也成為他真正進入風投行業的轉折點。

早在1989年底,麥戈文就在中國投資了一個叫“太平洋比特”的公司。“太平洋”,源自麥戈文和他太太成立的一家私人投資公司——太平洋技術創業公司;“比特”,來自北京理工學院(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英文縮寫。

1989年10月,麥戈文用太平洋公司的基金投資了北京理工大學的一個校辦工廠,主營業務是大型的台式健身器材生產。麥戈文的投資理由很簡單:“這所大學既然連坦克都能設計出來,那麼做的健身器材質量一定非常好。”於是,他投資了50萬美元,成立了“太平洋比特(Pacific-BIT)”。

然而,麥戈文的這個投資項目並沒有得到預期的回報。於是,1991年12月,麥戈文讓熊曉鴿去北京時,順便也看一看這家公司。

“因為有在矽穀采訪的經曆,我當時還是比較了解VC的,但老麥並不知道這點。”熊曉鴿提及這次“陰差陽錯”的任務,仍覺得有太多巧合,“不過那時,我也以為老麥就是做出版業的而已。”然而,不管怎樣,這次的“臨時任務”讓兩人從太平洋比特開始真正認識到對方的實力所在。

在北京友誼賓館附近,熊曉鴿找到了這家掛著“Pacific-BIT”的公司。隨後,熊曉鴿認真考察了太平洋比特的生產和銷售等情況,他發現公司項目在技術方麵沒問題,隻是因為市場銷售不對路,所以產品才賣不掉。熊曉鴿認為隻有在國外找買主,才能真正打開太平洋比特的市場,從而獲得收益。

不久後,在美國舉辦的一場體育器材展銷會上,熊曉鴿選了一家叫“太平洋健身”的公司。熊曉鴿提出了由太平洋健身出設計,太平洋比特生產並出口產品給太平洋健身的合作方案。於是,太平洋比特首次獲得了美國公司的訂單。這一年,該公司就訂了600套產品,這使太平洋比特扭虧為盈,賺了近200萬元人民幣。

熊曉鴿輕而易舉就做成功了兩個項目,這讓麥戈文大喜過望,他第一次看到了熊曉鴿在投資方麵的潛能。麥戈文也因此判斷出除了出版以外,在中國也可以做風險投資。

而熊曉鴿最初加入IDG,隻是因為看到IDG龐大的媒體出版資源以及麥戈文的中國市場情結,他沒有想到自己最終的主要工作會和創業投資扯上關係。而將熊曉鴿帶入創業投資領域的麥戈文,也不曾料到自己一次“無意識”的任務安排會讓IDG在中國大放光彩。

1991年,熊曉鴿以IDG董事長亞洲業務開發助理的身份回到中國。當時與他一同來中國考察的,還有一些大牌的國外VC。不過,當時的中國市場讓這幫大牌們很失望,因為那時的中國根本沒有VC,甚至在管理基金裏連個像樣學曆背景的MBA都找不著。

硬件的不足,使得許多國際大牌VC冷落了當時的中國市場。另一方麵,在美國、歐洲的投資回報比中國高,環境也好,這也是他們當時不願意登陸中國的原因。

不過,麥戈文這邊有熊曉鴿。在大家一致認為中國做VC時機過早的時候,熊曉鴿覺得現在就可以做,可以先小規模地做,中國的市場一定會慢慢擴大,“賭明天”總好過在一旁觀望。

於是,熊曉鴿開始不斷提醒麥戈文:“應該去中國投資,而不是在美國繼續投資。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都有機會,他們的市場還太小,未來的重心一定會轉移到中國內地。”

熊曉鴿給麥戈文的建議是:要馬上做,以“低成本、低姿態”進入中國風險投資市場。麥戈文“投”了熊曉鴿一票,這一票也為IDG贏得了10年的先機。IDG進入中國後,取得了讓國際同行羨慕的成績,也因此遠遠超前於其他風險投資公司。

第五節 IDG中國團隊宣告成立

自從成功將國際電子報合並之後,熊曉鴿開始了代表IDG在亞洲,尤其是在中國進行投資,以及與國人合作經營行業刊物的曆程。

從負責主管亞太地區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內地、中國香港等出版物開發事務的董事長業務開發助理做起,到1992年9月,熊曉鴿用自己的成績說明了自己的實力——連續賠了7年的新加坡市場開始贏利,連續賠了2年的馬來西亞市場開始贏利,連續賠了8年左右的中國港台市場開始贏利。到1993年,熊曉鴿無可爭議地成為IDG的亞太區總裁。

在這中間還有個小插曲,隨著IDG越來越注重開發中國市場,麥戈文決定為中國乃至整個亞洲的事務進行一次總體研究。

當時IDG負責亞洲事務的還有兩個人,一個是駐中國香港的總經理,主要負責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還有一個是美國人,住在中國台灣,是亞洲地區的總負責人。麥戈文在考察完後,讓熊曉鴿和這兩個負責人各寫一個方案交給他。

1992年12月中旬,沒幾天就要過聖誕節了。熊曉鴿又一次咬緊牙關,開始努力。他準備了很多材料,也為此放棄了聖誕休息和新年休假。熊曉鴿一直記得1993年的元旦,他是在自己的辦公室裏度過的。那天他在辦公室裏寫著報告,而樓下是歡度新年的熱鬧人群。熊曉鴿在心裏對自己說:“我這麼努力,一定能夠寫好!”

1993年1月3日,熊曉鴿將一份新穎獨特的企劃案放到了麥戈文的辦公桌上。隨後,他跑去紐約好好地放鬆了一下。到1月6日,熊曉鴿再次見到麥戈文時,後者告訴他:“你的方案很好,我們就照你的辦。”熊曉鴿很高興,不過他還想看看另外兩個負責人的方案,好學習一下。結果,麥戈文哈哈大笑,他告訴熊曉鴿,那兩個人正忙著度假,企劃案都還沒交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