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湖南—北京—上海—波士頓,夢想之路(2 / 3)

大學畢業後的熊曉鴿,信心百倍地報考了中國社科院的英語采編專業,這個專業是專門培養駐外記者的。當時的研究生考試也是考六門,有專業課,例如,新聞理論、新聞史、綜合知識等。熊曉鴿學得很刻苦,專業科都考了80分以上。這完全是憑著自己的興趣,看書、找筆記,有這樣的成績,熊曉鴿很滿意。可惜的是,他卻栽在了政治一科上,最終差了4分,熊曉鴿的第一次考研宣告失敗。

當時的湖大正缺少人才,學校希望熊曉鴿能留校任教。考研失敗的熊曉鴿有些懊喪,他還是想去北京。當時他的母親又去世了,熊曉鴿就決心離開湖南一陣子,這樣自己的心情也許會好一點。老師們在得知了他的情況後,既支持又同情,於是,在分配工作的時候,特意給熊曉鴿安排到了北京。

1981年,熊曉鴿被分配到了機械工業部下屬研究部及幹部管理學院做英語教師,又兼部裏的翻譯。熊曉鴿開始了在北京又當翻譯又教英文的新生活。

第三節 入學考試還沒考,留學通知書先到達

從湖大畢業之後,盡管考研失利,熊曉鴿仍如願以償地來到了北京。北京的工作和生活極大地開闊了熊曉鴿的眼界。當然,熊曉鴿沒有放棄自己的記者夢。

1982~1984年的寒暑假,熊曉鴿都沒有回老家,他利用一切業餘時間為再次考研做著準備。為了不讓政治科目拖自己的後腿,熊曉鴿還專門跑到北京師範大學報了個考研政治補習班。

功夫不負有心人。1984年,熊曉鴿以全國統考總分第三名的成績,順利考取了中國社科院研究院新聞係英語采編專業。這個專業當時是由新華社和中國日報社出錢辦的,基本屬於對口培養。

成功考上研究生的熊曉鴿非常開心,連續幾年的節假日都用在了學習上,這一回,他需要好好放鬆一下。熊曉鴿決定出去旅遊散心,他選擇了大連,他的一個湖大同學正好在中科院大連物理化學研究所讀書。

在同學的宿舍裏,熊曉鴿認識了同學的舍友周全。1981年從中國科技大學考入研究所的周全,很快和熊曉鴿混熟。熊曉鴿在大連玩了十幾天,不僅心情得到了放鬆,更重要的是與周全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當時沒有人會想到,多年後,這兩人會聯手給中國經濟帶來怎樣的改變。

從大連回到北京之後,熊曉鴿開始了在中科院的研究生生活。熊曉鴿一如既往地刻苦學習,他比以往更勤奮地寫作,多次在《中國日報》上發表英文文章。

很快,熊曉鴿的付出有了回報。

中科院有很多來自美國的老師,加上熊曉鴿經常給部裏做翻譯,也結識了不少美國朋友。熊曉鴿與他們的關係處得很好,他們在看到熊曉鴿的成績後,覺得這個小夥子很有潛力,都表示願意讚助熊曉鴿去美國留學。但當時的熊曉鴿一心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戰地記者,剛考上研究生,眼看夢想就快實現了,熊曉鴿拒絕了美國朋友們的好意。

不過,事情總會有轉變。當時,熊曉鴿讀研究生的地方是在人民日報社的院裏,而那時候中國日報剛剛成立不久,也在人民日報社的院裏。吃飯的時候,熊曉鴿經常會碰到中國日報的記者們。那時候,熊曉鴿已經和他們很熟了,經常會給他們寫寫文章。熊曉鴿又喜歡音樂和表演,經常是周末有一個演出,他去幫他們看,看完了以後就寫篇評論,也能掙些稿費,那時候中國日報的稿費是最高的,差不多一千字20元。

一位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的外教,就經常看《中國日報》,他開始慢慢關注起那個時常見報的“熊曉鴿”。這位外教很早就建議熊曉鴿去美國留學,但熊曉鴿並沒有放在心上。熊曉鴿讀研究生的第二年,被安排到新華社國際部中東非洲組學習,這離熊曉鴿的戰地記者夢越來越近,他更不想輕易放棄。

這位外教在多次看過熊曉鴿的文章後,仍強烈建議熊曉鴿去美國。外教的多番好意,讓熊曉鴿有些納悶,他主動找外教詢問。外教告訴熊曉鴿,你寫得“太好了”,說明你對外麵的東西知道得太少,你看到的就以為是最好的。

外教說的“太好”的意思是,熊曉鴿對相關的事情知道得太少,眼界不夠寬,應該多出去看看,開拓視野。外教當時很嚴肅地告訴熊曉鴿,如果不到國外讀讀書,或是學習一下,永遠做不了“最好”的記者。外教的解釋是,不是你不夠聰明,要做一個好的記者,不僅是能夠告訴人家發生了什麼,而要告訴人家在背後有什麼樣的東西,一種解釋性的報道才是最重要。

外教的這一番話,讓熊曉鴿的思想發生了極大的轉變。他開始慢慢認識到,自己是應該到國外去學習一下。

20世紀80年代,正值中國第一波出國潮興起。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更是站在了時代的最前沿。

這個時候,熊曉鴿又收到了一封來自美國新澤西的信,寫信人正是他在大連結識的周全。周全1985年3月考入美國Rutgers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他去美國讀書的申請信還是熊曉鴿給他修改的。這一回,周全的來信很簡單:“曉鴿,你快點來美國吧,不然你會後悔的。”

熊曉鴿心動了,他不想讓自己後悔。就像當年要來北京一樣,熊曉鴿決心去美國留學,增長見識。

正巧,那位外教在美國有著很高的知名度,他幫熊曉鴿寫了一篇很不錯的推薦信,再加上熊曉鴿在《中國日報》上發表的一些英文文章,一起寄到了美國。很快,美國波士頓大學給熊曉鴿發來了邀請函。出國需要考托福,而熊曉鴿這時還沒有參加過托福考試。

好在波士頓大學覺得熊曉鴿的文章寫得不錯,招生的老師還和熊曉鴿通過電話,覺得他的英文也沒問題。於是,波士頓大學決定先給熊曉鴿發錄取通知書,然後熊曉鴿再去補考托福。熊曉鴿在無意間創造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奇跡:美國大學先錄取,發獎學金,然後被錄取者再考托福。

第四節 揮淚告別父親,東方鴿迅速適應異國求學生活

1986年,熊曉鴿成功申請到了美國波士頓大學的獎學金,學習的專業是大眾傳播學。

這一年的8月,熊曉鴿隻身飛往美國。當時,熊曉鴿買了一張機票和一些衣服後,兜裏隻剩下38美元。

上飛機的那天,熊曉鴿的父親來送他。在登機口,與父親握別後,熊曉鴿“瀟灑”地轉身離去,因為他怕父親看到自己奔湧而出的眼淚。後來,熊曉鴿回憶自己成年後屈指可數的幾次流淚,這是最難忘的一次。

熊曉鴿在飛離中國的時候並沒有太多的激動,更多的是恐慌。因為他覺得自己的過去始終是為了一個夢想,一件很具體的事情,然後通過努力一步步去實現。現在,他卻發現自己對未來是如此的毫無把握。在拿到簽證後,走出簽證處的門,熊曉鴿甚至迷惑了:我到底要去美國做什麼?

登上飛機時,熊曉鴿內心的惶恐越發明顯。飛機在往上飛,熊曉鴿的心卻在往下沉,他不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麼,也不知道未來是否能有著落。

熊曉鴿內心的恐慌,直到在上海轉機的時候,才得到了消除。

由於心裏的恐慌,熊曉鴿就在飛機上不停地寫信,寫明信片,一路寫到了上海。要辦出境手續了,明信片需要在上海寄掉。這時,熊曉鴿突然想到,在英文裏麵,“上海”可以做動詞來用。舊社會的時候抓勞工去國外,人被打暈後,用麻袋一套,直接弄到船上,等人醒來以後,問自己身在何處,人販子的回答是:“你上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