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湖南—北京—上海—波士頓,夢想之路
樂觀源於自信,沒有人天生就是自信的,熊曉鴿的自信來自過去的磨煉。他的太太羅燕曾說:“他是一個刀槍不入的人,失敗打不垮他,因為他經曆的失敗太多了,所以早就有了超強的抵抗力。一般人事業或生活受到挫折肯定會很痛苦,在他身上卻看不到痛苦,他仍跟沒事人一樣。”
第一節 兒時夢想幾多變,“稀裏糊塗”進湖大
熊曉鴿,出生於湖南湘潭。從他的名字,就可以猜測到熊曉鴿的父母對兒子的寄托和希望。
1966年,熊曉鴿剛上小學。他的父親是湘潭鋼鐵廠的一位幹部,因為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加上社會有些動蕩不安,為了免受壞人的傷害,父親不讓熊曉鴿隨便出門。
熊曉鴿就自己在家看書,要不就去工廠的圖書館。好學的熊曉鴿很快和當時的圖書館管理員混熟,管理員經常會借給熊曉鴿一些《青春之歌》之類的流行小說,熊曉鴿對文學的興趣也在這個時候打下了基礎。
到熊曉鴿10歲的時候,他的夢想是到工廠裏去當一名電工。他有了自己的“偶像”——鄰居範叔叔。
那時候中國剛開始流行半導體收音機,這位範叔叔是七級電工,裝收音機的手藝非常好。熊曉鴿經常去範叔叔家玩,整天纏著範叔叔教他裝半導體收音機。慢慢的,他知道了二極管、三極管之類的東西,對電器也產生了興趣。後來,熊曉鴿自己還真的組裝成了一台六晶體管收音機,那一年他11歲。
由於小時候的動手能力強,熊曉鴿在上中學時,學得最好的功課是物理。他的夢想又變成要成為一名物理學家,錢學森、錢偉長、楊振寧等物理學家都成了他的偶像。
可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裏,熊曉鴿進學校之前先進工廠當起了工人。物理學家的夢暫時擱置了,不過卻“陰差陽錯”地實現了他小時候的電工夢。
1973年,從湘潭鋼鐵廠附屬子弟中學高中畢業後,熊曉鴿進湘潭鋼鐵廠當上了一名電工。這一幹就是4年,到1977年,熊曉鴿已經是廠裏的一級鉗工。
1977年,中國恢複了高考製度。當時熊曉鴿仍在湘潭鋼鐵廠工作,他那時的一個夢想就是被工廠推薦去讀工農兵。恢複高考,對於熊曉鴿來說是一件振奮人心的事情。
當時,熊曉鴿根本不敢相信還會有這樣的機會,他和大家一樣,都將信將疑,處在觀望中。直到快要正式開考時,大家才鼓足勇氣一起去報名,而這時,留給熊曉鴿他們的複習時間已經很短了。好在工廠給了熊曉鴿兩個星期的假,讓他專心複習。因為熊曉鴿一直都有一個上學的夢想,所以他沒有完全把書本丟掉。在這有限兩個星期裏,熊曉鴿每天堅持上夜校,學英語。
湖南省的首次高考是在1977年11月份開考的,熊曉鴿的考場在湘潭市三中。三中離熊曉鴿家特別近,每天早晨他都踏踏實實地走著去考試。
3天很快就過去了,熊曉鴿考的是理工科。他在工廠做了4年學徒工,初中和高中物理又都特別好,在工廠也是電鉗工,所以他特別想學理工科,報的是湖南大學的工業自控專業。當時還專門加試了一門外語,熊曉鴿結果還真被湖南大學錄取了,不過專業卻不是工業自控,而是英語。
當時的中國正是百廢俱興之時,急需各方麵的人才。理工科的人才國家還有一定的基礎,最缺的是外語人才。熊曉鴿當時的英語水平還是“啞巴英語”,讀、寫勉強還能應付,卻無法流利地對話,但這在當時已算是佼佼者了,又加上熊曉鴿的中文基礎比較紮實,湖大招生的老師本著“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的原則,就這樣“稀裏糊塗”地把“不情不願”的熊曉鴿招進了湖南大學英語專業。
第二節 隻想當個好記者,未能如願成教師
1977年,進入湖大學習英語的熊曉鴿開始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學習。
說起熊曉鴿的理想,還得提到他的父親。熊曉鴿的父親是一位退伍軍人,曾是解放軍十五軍四十五師的一位戰鬥英雄。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熊曉鴿的父親與黃繼光是一個師的戰友,曾一起參加過上甘嶺戰役。在一次戰役中,熊曉鴿的父親腿上受了傷,這才退伍轉業到湘潭鋼鐵廠工作。
小時候的熊曉鴿沒少聽父親講戰鬥故事,希望成為戰鬥英雄幾乎是那個時代所有男孩子的夢想。隨著年齡的增長,進入大學後,熊曉鴿漸漸認識到現在是和平發展年代,不需要每個人都上戰場。
而當時的中東地區正處於戰火紛爭時期,新華社的幾位駐聯合國的記者,每天都會寫很多精彩的報道回來。這重新燃起了熊曉鴿的英雄夢想,他為自己樹立了新的理想:成為一名戰地記者。正好熊曉鴿所學的專業是英語,這是他的一個優勢。熊曉鴿還具備記者所需要的好文筆,很快,他有了嶄露頭角的機會。
1978年8月,這一年湖南大學來了幾位身份有些特別的英語外教。
那一年中國剛剛改革開放,湖南嶽陽的一個國有企業買了美國的大型設備,美國那邊特別派了專家過來進行安裝調試。因為時間比較長,專家們都帶著家屬,而家屬們又都沒有太多的事可做,於是湖大特別請了這些專家的家屬來學校教英語口語。
就這樣,外語係的熊曉鴿第一次接觸到了地道的“老美”,他的英語口語水平得到了很好的提高。一年的時間很快過去了,美國專家的工作已經結束,他們要回美國了,家屬們在湖大的教師生涯也要宣告結束。
這時,湖南大學外事辦有了一個想法,他們準備請湖南日報的記者來采訪一下,順便寫篇文章表揚一下家屬外教的貢獻。湖南日報的記者采訪完,由於比較匆忙,把采訪稿直接給了學校,然後對湖大外事辦的老師說,就讓你們的學生來寫吧,那樣更有切身感覺。
熊曉鴿的機會來了。熊曉鴿寫文章的愛好由來已久,在上中學的時候,熊曉鴿的語文成績就特別好,作文經常被老師當做範文進行點評,還曾代表學校參加過湘潭市的作文比賽。進了湖大以後,熊曉鴿仍喜歡“舞文弄墨”,在湖大也頗有些名氣。
湖大外事辦的老師們,自然就將寫新聞稿的任務派給了熊曉鴿。接到這個任務後,熊曉鴿花了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就寫好了一篇名為《來自太平洋彼岸的友誼》的文章。熊曉鴿把文章送到湖南日報後,也沒太在意此事。
過了沒幾天,他的這篇文章就在《湖南日報》的頭版登了出來,不僅配了一張照片,還署上“熊曉鴿”三個字。熊曉鴿沒想到自己的文章能上省報的頭版,這事也在湖大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當時,湖南日報還給熊曉鴿發了7元的稿費。對於熊曉鴿來說,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學校那時給他的助學金一個月也才10元。現在他隻不過用了兩小時,就輕輕鬆鬆掙到了7元。
“名利雙收”的熊曉鴿,覺得自己也許有當記者的天分,對記者行業的興趣越發濃厚起來。隨後,熊曉鴿一邊學好自己的英語專業,一邊自學起了新聞理論、新聞史、新聞業務等課。
1981年,熊曉鴿就要本科畢業了。平日裏他有幾個要好的同學是來自北京的,這些同學總是向他描述北京的生活如何好、如何方便。熊曉鴿覺得北京的層次肯定會很高,還能增長見識,於是他決定去北京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