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初中生作文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1 / 2)

對初中生作文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作文教學與研究

作者:陳亞

調查研究顯示,72.3%的學生對作文學習存在畏難心理,認為自己的作文能力沒有達到預期的要求。某些教師在教學中深有感觸,初中生作文能力低下已經成了語文教學成效提高的重要障礙,筆者在教學中針對這方麵的現狀進行了認真的分析,下麵結合自身的教學體會進行初步分析。

一、初中生作文寫作現狀分析

初中生在作文寫作過程中,水平提高不快,能力發展滯後,高質量的文章少之又少,更多時候表現出以下三個方麵的特征。

1.作文之中遣詞造句生硬乏力。打開學生的作文,描寫肖像的經常出現“烏黑的頭發、濃眉大眼”等,描寫心情的經常出現“我心一熱,眼淚止不住留下來”等,這些已經成為許多作文的標誌性字眼,遣詞造句生硬乏力,缺乏可讀感。

2.文章敘述事例缺乏真實情感。許多初中生的作文所選取的事例帶有明顯的捏造痕跡,或是在別的作文中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樣的文章實際上並沒有選自學生的真實感受和生活感知,缺乏真情實感,在提高文章寫作質量的過程中無法提供有效的支撐,缺乏真實情感的文章顯然不是優秀的習作。

3.選題立意構思深刻程度不足。初中生作文寫作中,普遍存在新穎性、深刻性不足的狀況,在選題立意上不能獨樹一幟,不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在文章的構思中不能發掘深刻的主題,構思平庸,很難體現亮點與特色,這就導致學生的作文質量無法提高。

二、對當前初中生作文能力低下原因的分析

造成當前初中生作文能力低下的原因,不外乎學生、教師和教學資源三個方麵。

1.由於學生缺乏生活感知,寫作素材不夠豐富。初中生對生活的感知普遍匱乏,他們生活在較封閉的環境中,加上沒有養成細心觀察的良好習慣,導致生活中的真實積累匱乏,無法對作文寫作提供有效支撐。

2.由於教師教學指導不力,學生掌握效果不佳。最明顯的是教師形象指導程度不足,不能讓學生在作前指導環節形象掌握技巧方法,完全依靠自己的探索,缺乏教師的畫龍點睛式點撥,對作文能力的提高非常不利。

3.由於教學資源整合欠缺,影響學生投入程度。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各種有利於作文教學開展的資源沒有被有效整合起來,是導致許多初中生作文能力低下的重要方麵。一些教師不能以創新的理念和拓展的思路組織開展作文教學,是影響教學成效提高的重要方麵。

三、有效突破作文教學困境,全麵提高初中生作文能力的建議

針對初中生作文能力低下的現狀,廣大教師應當深刻分析,尋找問題存在的根源,筆者在教學中主要從三個方麵著手,對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有重要作用。

1.以敏銳的雙眼細致觀察生活、感知生活。要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必須給予他們豐富的寫作素材,否則整個作文教學如同沒有根基的大廈。為了幫助學生豐富素材積累,筆者要求學生在廣泛閱讀報刊書籍及從各種信息媒體中獲取生活感知的基礎上,細心觀察生活、感知生活。首先觀察生活中發生的變化,如衛生狀況的改變、環境汙染的治理、交通工具與通訊工具的變化等,從這些改變之中尋找有價值的信息。其次,筆者指導學生觀察典型的人物,可以是偉大的人物,更多的是平凡的人物,與學生生活最接近的是一些平凡中透露出不平凡的小人物,如懷著一顆奉獻精神的清潔工,為了醫治病人放棄休息時間的好醫生,居委會樂心助人的阿姨等,從這些小人物的不平凡之處中搜集有價值的素材。另外,筆者還指導學生根據社會熱點觀察分析,提高分析研究能力,積累生動的素材,重點結合社會廣泛關注的一些話題,如黑車現象、青少年被拐賣傷害案件等,從這些方麵提高素材積累的豐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