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商業銀行的策略分析。
首先,高度重視互聯網金融的重要性。互聯網金融早已是一片藍海,但部分商業銀行對其重視不足。商業銀行要高度重視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居安思危,改變目前消極、被動的應對狀況,從戰略高度上推進互聯網金融納入商業銀行的發展規劃,以理性和開放的姿態,在思想上、行動上真正擁抱互聯網變革浪潮。某種程度上而言,互聯網金融正在成為推動商業銀行創新的驅動力,積極推動創新金融發展模式。互聯網驅動的金融創新給金融消費者帶來了全新的體驗;而競爭機製的引入也提升了金融效率,降低了服務成本,能有效提升客戶金融服務滿意度。部分市場敏感的的商業銀行已先行一步,提早布局互聯網金融。招商銀行、平安銀行、廣發銀行、中信銀行等紛紛開通微信、微博公賬戶,即時與客戶進行溝通交流;交通銀行與阿裏金融合作,推出了“交通銀行淘寶旗艦店”;光大銀行通過淘寶售賣期理財產品“定存寶”。建設銀行則推出了“善融商務”這一獨具特色的電商平,同時上線“善融商務個人平台”和“善融商務企業平台”,業務涵蓋托管、擔保、融資及B2C支付結算線上業務;銀行借助於成熟電商平台和網絡支付平台,聚攏資金、數據、平台三要素,應對互聯網金融的衝擊。
處理好與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競爭與合作關係。第三方支付的異軍突起,已然對商業倚重的支付結算業務產生了擠占效應,導致銀行現有客戶和潛在客戶的流失。對此,商業銀行必須有清醒的認識,理性的麵對。在支付結算領域,第三方支付與商業銀行的博弈並非是零和博弈,在相互競爭的同時,還有合作共贏。第三方支付所有的賬戶和清算交易最終還是要通過銀行,其侵蝕的隻是支付清算市場的前端市場。商業銀行隻有走出行業藩籬,積極主動加強與互聯網金融的合作,憑借其豐富的客戶資源和第三方支付的信息技術優勢,深度挖掘大數據,才能穩定老客戶,拓展新客戶,保證業務發展的可持續性。部分商業銀行也開始搭上互聯網的快車,和騰訊、新浪、阿裏等合作,推出一係列的產品。中信銀行、招商銀行、建設銀行等商業銀行相繼開通了網上銀行、手機銀行以及微博、微信客戶端,可在移動終端上進行移動支付、隨時隨地的享受互聯網金融帶來的便利。
加大自身產品創新力度。互聯網金融是一個開放的生態係統,無論是商業銀行還是互聯網金融無法為整個互聯網產業鏈提供全部的金融服務。商業銀行要增強客戶的忠誠度,就要不斷推誠出新,創新業務發展模式。一是構建戰略聯盟,加強與電商平台、擔保公司、保險公司、第三方支付、經銷商、零售商等第三方機構的深度合作,打造集信息服務提供商、支付服務提供商、電子商務企業於一體的一站式金融服務平台,強化利益共享機製,以期產生協同效應和規模效應;二是深度挖掘、拓展網絡融資。以供應鏈融資、貿易融資、消費貸款、循環貸款、質押貸款等適合線上運作的信貸產品為重點,積極推動融資產品創新、流程創效、機製創新,麵向中小企業、小微網商和個人客戶推出在線、自助式的融資服務。三是精耕網絡理財。強化與專業資產管理機構的合作,在電子渠道全麵上線債券、保險、基金、外彙、PE股權投資、貴金屬和私人銀行等產品線,打造線上綜合理財平台,並不斷完善產品信息檢索、理財規劃谘詢、理財方案定製、產品售後轉讓等產品線,做強做精網絡理財。
互聯網金融企業在資本實力、市場地位、交易額方麵的短板,表明其短期內尚不足以對商業銀行造成致命性的衝擊,但其行業模式和盈利模式卻給商業銀行未來的長期發展帶來的“鯰魚效應”,能夠激發商業銀行的戰略轉型和業務轉型,創新活力,借助網絡技術、信息技術完善數據體係,探索適合商業銀行自身的互聯網金融新形態,以便在互聯網金融這片藍海利分享一杯羹。麵對洶湧的互聯網大潮,商業銀行應積極主動的擁抱互聯網,利用互聯網的信息技術和組織模式,創新金融服務並強化風險控製,培育新的產業鏈,打造互聯網時代的金融生態係統,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和服務效率,以便在未來同互聯網金融企業激烈市場競爭中處於更加有利的為位置。
參考文獻:
1. 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金融研究,2012,(12).
2. 謝平,尹龍.網絡經濟下的金融理論與金融治理.經濟研究,2001,(4).
3. 狄衛平,梁洪澤.網絡金融研究.金融研究,2000,(11).
4. 艾瑞谘詢.2012年~2013年中國互聯網支付用戶調研報告.
5. Goldman Sachs. Mobie Monetization:Does The Shift In Traffic Pay?,2012.
6. Petersen,Mitchell A.Information:Hard and Soft,Working paper,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2004.
7. 鍾傑,魏海麗.信托製度、信托金融與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探索.現代經濟探討,2012,(6).
8. 王雷.網絡金融的國際比較與借鑒.東北財經大學學位論文,2003.
9. 王倩.網絡經濟時代的宏觀金融政策分析.吉林大學學位論文,2004.
基金項目: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項目號:11JJD);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項目號:12JJD)。
作者簡介:鄭霄鵬,南開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博士生;劉文棟,南開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