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衝擊及其對策(1 / 3)

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衝擊及其對策

發展戰略

作者:鄭霄鵬 劉文棟

摘要: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對商業銀行造成了嚴峻的挑戰,引發了金融脫媒現象(技術脫媒、信息脫媒、渠道脫媒等),文章從中間業務、信貸業務、理財業務三個方麵分析了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衝擊,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商業銀行;金融創新

一、引言

互聯網融合了虛擬社區和現實世界,借助互聯網這一虛擬平台,現實金融領域的供給和需求直接進行匹配,餘額寶、支付寶、財付通、P2P貸款、比特幣、移動支付、信用支付、網絡理財等多種形式的的金融創新服務應運而生,互聯網金融實現了金融供給需求的無縫鏈接和全時空開放交互的金融服務。互聯網金融的興起打破了傳統金融發展的藩籬,覆了傳統的金融模式,並打造了一條全新的金融產業鏈,引發了金融機構脫媒現象(技術脫媒、渠道脫媒、信息脫媒、客戶關係脫媒等),正逐步邊緣化銀行的中介功能,替代中間業務,分流銀行客戶和業務,改變了傳統傳統上商業銀行的生態環境、競爭模式,對商業銀行承載的難以撼動的中間業務、支付結算、金融理財等金融功能帶來衝擊和挑戰。

二、互聯網金融及其對商業銀行的衝擊

互聯網金融,可以看作是一種全新的商業和盈利模式,因互聯網技術、互聯網精神的影響,從傳統銀行、證券、保險、交易所等金融中介到無中介瓦爾拉斯一般均衡之間的所有金融交易和組織形式(謝平,2012)。互聯網金融的成功運行,支付清算(移動支付、第三方支付)、金融產品與支付自身掛鉤、大數據下的信息處理、風險評估及風險定價、金融市場完全互聯網化以資金供求的期限和數量匹配的無中介化,實體經濟和金融產品結合,拓展交易可能性邊界、產品簡單化等要素是不可或缺的。互聯網金融的興起,打了長期以來融資市場長期壟斷的格局:商業銀行提供的間接融資和債券和股票(資本市場)提供的直接融資。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交易成本巨大,同時也構成了金融機構的主要收入和利潤來源。互聯網金融則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選擇。一批傳統上的互聯網企業、如阿裏巴巴、360、京東、蘇寧、百度、騰訊等互聯網巨頭無不發力互聯網金融,創新商業模式,開發出諸如阿裏小貸、百度小貸等產品,希望在此輪互聯網金融大潮中分得“一杯羹”。

麵對洶湧的互聯網大潮,工行、建行、民生、光大、中信等商業銀行則大踏步進軍互聯網金融。交行董事長牛錫明則提出了商業銀行互聯網金融三部曲:支付中介平台——信用中介平台——信貸中介平台;國泰君安為全麵進軍互聯網金融,設置網絡金融部替代零售客戶部,並進入央行支付係統;政府相關部門也高度重視互聯網的發展:工信部近期成立了中國互聯網金融工作委員會,推進中國金融創新與改革,研究互聯網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央行2013年第二季度貨幣執行報告也高度評價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認為互聯網金融具有透明度高、參與廣泛、中間成本低、支付便捷、信息處理及時高效、信用數據豐富等優勢;地方政府對互聯網金融高度重視,如北京中關村、石景山區、廣州、上海、天津、寧波等相繼出台了支持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人才、服務、政策保障,“互聯網金融中心”、“互聯網金融產業園”、“互聯網金融基地”應運而生,引進以百度小貸、天使彙、阿裏金融等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企業,並培育本土的互聯網金融企業。

三、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衝擊

互聯網金融的興起拉低了金融業人準入門檻,打破了金融業優待大客戶、富裕階層等精英群體,冷漠對待平民百姓階層的傳統;反過來,平民百姓又成為互聯網金融的擁躉,促進了互聯網金融的繁榮,並將引發銀行業服務方式、產品開發、價值鏈條和競爭格局的深刻變革。

互聯網金融憑借其支付便捷、低交易成本、資源配置高效、高透明度等優勢,將對商業銀行產生全麵性、持續性、係統性的衝擊,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衝擊是多方麵的,不僅包括信貸、支付結算等核心業務,而且產品研發、產品定價、風險控製等都將遭受全麵、持續性的衝擊。本文主要從中間業務、信貸業務和金融理財業務三個方麵分析研究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衝擊。

中間業務麵臨著嚴峻的挑戰。中間業務作商業銀行除經營資產業務和負債業務外最重要的利潤和收入來源,尤其是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的推進和互聯網金融的興起,銀行存貸利差收入逐漸收窄,中間業務對商業銀行的生存和發展更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銀行的中間業務主要包括支付支付結算、交易、擔保承諾、谘詢顧問、投行業務、基金托管等,其中,支付結算是其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以支付寶、財付通、快捷支付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通過創新其發展模式,不斷延伸其業務領域,大肆滲透、搶占銀行的支付結算份額,蠶食商業銀行傳統領域的中間業務市場。2013年6月13日,阿裏金融依托支付寶巨大的沉澱資金優勢,推出其餘額增值服務——餘額寶,類似於傳統的貨幣基金,用戶可以通過支付寶門戶網站進入餘額寶,直接購買各類理財產品,獲得遠高於銀行活期存款的收益;餘額寶的據支付寶提供的數據,短短不到6天的時間裏,餘額寶注冊用戶即突破100萬元,與餘額寶蓬勃的發展勢頭相比,國內個人有效基金賬戶發展速度則顯得相形見絀,截至2012年底,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提供數據顯示,國內所有個人有效基金賬戶數僅為7 630.14萬戶。艾瑞谘詢發布的《2012年~2013年中國互聯網支付用戶調研報告》中的調研數據顯示,2012年61.3%的中國網民使用第三方支付完成在線支付,僅次於網銀直接支付;截止2012年底,共有250餘家機構獲得第三方支付許可證,2013年第二季度互聯網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高達1.34萬億元人民幣,依照目前的發展趨勢,到2014年互聯網支付交易將達4.1萬億元。支付寶、財付通、快捷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的服務,跟商業銀行提供的服務並無大的差異,但其憑借便利性、低價格,不斷擠壓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生存空間,以支付寶為例,截止2012年底,支付寶注冊用戶數量達8億戶,日交易最高額超200億元,2013年雙11購物節期間,僅“11·11”一天交易額達創紀錄的350億元,即使以超便利購物的美國“黑色星期五”也未能達到如此的高度。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模式,借助互聯網、電信運營商、廣電網絡等平台,提供信用卡還款、生活繳費、機票訂購、等便民服務,大大便利了民眾,無形中對銀行傳統的中間業務產生了替代效應。借助網絡技術、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的發展,第三方支付平台發展前景將更為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