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缺乏健全的投資體製和多樣化的融資渠道,研發資金投入不足。戰略性新興產業盡管獲得政策傾向性強,具備較好的發展前景,但也由於其“成本高、風險大、回收期長”的特點,較難獲得銀行貸款以及民間資本的支持。而健全的投資體製的缺乏的融資渠道的單調,使其難以獲得新產品開發所需的資金從而無法及時擴張生產規模,錯失市場良機。
4. 產業發展所需的製度環境和創新機製尚不健全,政策體係和投資環境不完善。國家對涉及高技術含量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品進行嚴格的出口管製,市場開放程度不高,導致我國已掌握的一些有著世界領先技術和完全技術控製能力的產品出口麵臨極大困難。此外,國家對新興產業的財政和金融方麵的支持尚微,使得許多企業寧願維持現狀而不願承受開發新技術而帶來的巨大潛在風險。
五、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國際化發展的對策
1. 對新興產業進行準確定位,明確適合其特點的發展方向。首先,要從研發、製造、營銷等產業鏈的各環節提升其競爭力;其次,提高市場主體(如人才、企業、產業聯盟、創新基地等)的競爭力以適應國際化的發展;第三,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撐保障體係,營造有利於其國際化的良好環境;第四,處理好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的相互關係,在實現國際化發展的過程中夯實國內市場基礎。
2. 充分有效地整合並利用全球創新資源,提升新興產業的整體創新能力。首先,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對先進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的引進以及與境外企業對共性關鍵技術進行合作研發和在此基礎上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其次,積極參與製定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國際標準,支持相關企業采用國際標準,積極探索基礎較好、產業和技術優勢較為明顯領域使用中國標準的新途徑。第三,培養和引進高端人才並進,營造有利於相關產業高端人才國際流動的良好環境。
3. 積極開拓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國際化發展空間。根據產業發展水平和市場需求,對重點市場進行分類指導,有針對性地開展貿易和投資活動;加大政府間對高技術領域的磋商力度,利用雙、多邊機製及其框架,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擴大高技術產品的貿易範圍;加大對重點領域產品對外貿易的支持力度,鼓勵其在高附加值環節實現國際合作,從而提升其參與國際分工的能力和水平;發揮相關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作用,建設並完善出口促進體係,從而為相關企業提供有價值的國際市場信息。
4. 不斷創新利用外資方式,積極發展對外投資。首先,積極引導和鼓勵外商投資的同時,為企業開展對外跨國投資提供指導;其次,創新外資利用方式,拓寬外資利用渠道,鼓勵外商投資設立創投企業,支持中外企業聯合研發;第三,加大對企業跨境投資的外彙支持,營造有利環境,賦予企業境外投資更大的自主權,鼓勵企業建立海外生產和營銷體係,並通過多種方式(如並購、合資、合作、參股等)設立海外研發中心。
5. 加大政府對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在製度、環境和機製等方麵全方位的大力支持,使各項政策相互協同配合從而對產業發展形成強有力的支撐。利用既有的財政和金融政策,積極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的重點產品、技術和服務在國際市場的開發;完善產業預警體係,對外資進入速度加快規模加大的產業,加強國內外產業發展的動態監測與研究;引導相關企業增強對國際貿易和投資活動中各類風險的意識和防範,並對相關產業的海外市場拓展以及對外投資等提供較為全麵的風險保障以及風險信息管理的谘詢服務。
6. 積極培育國內需求,夯實國內市場基礎,營造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在引進並借鑒國際先進商業模式的基礎上,促進自身商業模式的創新;同時,建立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市場準入製度和價格形成機製;此外,要不斷加強質量和誠信體係的建設,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品質量和國際信譽。
參考文獻:
1. 溫家寶主持召開三次新興戰略性產業發展座談會.
2. 柳卸林,程鵬.中國科技發展研究報告2011:全球視野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116-140.
3. 李金華.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若幹思辨.財經問題研究,2011,(5):3-9.
4. 王明旭,劉俊,毛楠.東方證券——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題係列投資策略報告之一: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下一個支柱產業.上海:東方證券,2010:24-25.
5. 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中國科技發展研究報告2010——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11-25.
6. 科學技術部辦公廳,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世界前沿技術發展報告(2011).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112-150.
7. 於新東,牛少鳳.全球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主要異同點與未來趨勢.國際經貿探索,2011,(10):4-11.
作者簡介:陳偉,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博士後。
收稿日期:201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