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危機”時代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化發展問題研究(2 / 3)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市場主導的內生路徑、政府作用下的外推路徑、市場選擇與政府扶持共同作用的發展路徑以及內源式發展和外源式發展路徑相結合。

1. 市場自選則下的內生路徑。即,在自然市場的環境下,“戰略性新興產業”依靠其自身力量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求生存的過程中得到市場拉動進而成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新興產業不僅原有優勢會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加強,同時也將具備較強的抗幹擾能力、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新興產業從萌芽到其市場地位的確立要經過比較長的時間,而且也極易受到市場選擇中的盲目性、市場波動性,以及經濟發展不確定性的影響。

2. 政府幹預下的外推路徑。政府培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優勢在於,從其萌芽、發展到市場地位的確立所需要的時間較短,因此發展的速度較快;政府對新興產業的培育往往具備較明確的目的性和較強的前瞻性。另外,由於政府的政策不會輕易波動,因而往往確定性程度比較高,受經濟係統本身不確定性的影響幾率較小。在“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初期,這一路徑對於技術亟待突破、市場競爭力不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十分重要。然而這一路徑也有其不足,例如由於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缺乏自然市場競爭和市場自然選擇的經曆,產業素質相對於市場自發方式可能比較低,其自身優勢的固化和加強程度也可能相對較低,由此其對外界的抗幹擾和應變能力,以及自發展、自創新能力也隨之相對弱化。

3. 市場與政府共同推動的路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生和發展大多發生在市場與政府共築的環境中,因而不同程度地受外部市場環境和政府政策的共同作用和影響。市場自選則路徑下,相關產業往往受價格機製和競爭機製的刺激,促進其要素的充分優化配置以及技術的創新;而政府的適當幹預,對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起著重要的政策性引導和推動作用。然而,就其發展而言,市場作為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處於主導地位,而政府的推動則更多地起著“催化劑”的作用。

4. 內源式和外源式相結合的發展路徑。“內源式”發展路徑是指產業將自身的固有優勢與市場的特殊要求進行有機結合,從而實現技術的突破和發展,如自主創新。外源式發展路徑是指從外部直接引進技術,如技術貿易(通過對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的購買)和外商直接投資等。“內源式”發展路徑使得新興產業可以通過研發和創新獲得自主專利及知識產權,這也使得其承擔的研發成本比較高,同時存在潛在的技術風險。“外源式”發展路徑中,引進技術的所需成本通常隻有自主研發和創新成本的 1/5至 1/3,且引進技術因較為成熟而風險較小,然而由於一些關鍵技術和前沿技術的進口難度比較大而且成本較高,使其無法獲得自主知識產權,也極易產生技術依賴。

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狀的國際對比

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上,上文中戰略性新興產業所界定的七大產業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發展。

目前,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新能源產業,其中又以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和核能的利用較為成熟。新材料在美國、歐洲、日本等工業發達國家受到重視,上述國家在製訂與國家科技與產業發展相關的計劃時,將新材料技術視為關鍵性技術並進行重點發展。美國、歐洲和日本在新醫藥產業和生物育種產業最為發達,而歐洲則在基礎研究方麵則處於領先地位。世界金融危機以來,由於各國將低碳經濟作為本國經濟複蘇的“強心劑”,因此在節能環保領域紛紛出台並實施了多項低碳經濟的發展計劃。此外,近年來美國、德國、法國、日本等國家也相繼出台扶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政策以促進其發展。

近年來,我國良好的資源條件、不斷完善的政策環境和日益擴打的市場需求空也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加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和產業基礎,上述七大產業中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具體地,我國在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領域的技術研究水平與國外比較接近,甚至在一些領域還領先於其他國家。新醫藥產業在我國尚初具規模,缺乏國家性發展戰略和導向。我國電動汽車產業發展仍處於初級的培育階段,但已經呈現出較有發展潛力的特征。

總之,與國外已成規模的戰略新興產業相比,我國的相關產業在其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四、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化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經過近年來的發展取得了較為樂觀的成績,產業基礎得到了加強,科研實力逐步提高,對外貿易在穩定中有所發展,對外資的利用量也取得了快速增長,在我國已一定程度上具備國際化發展的現實基礎,但不能忽視的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中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 產業發展模式簡單粗放,產品缺乏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由於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目前大多采取的是“粗放型”的發展模式,產品重複建設現象嚴重,缺乏強有力的競爭力。新能源產業開發多集中在技術含量較低的供暖和製熱領域,跟國外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新材料產業對資源及能源利用效率低,仍處於資源型、勞動密集型粗放型發展模式,在發展的同時來了嚴重的環境汙染問題,其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的能力與國外相同產業差距較大。

2. 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對外技術依賴嚴重,缺乏完善的技術標準待完善,創新成果轉化率低。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品的生產和開發以獲取收益的為主的市場目的居多,對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的開發能力較弱,企業研發比例遠遠低於國際基本水平,對外技術依賴嚴重。以航空航天產業為例,其核心部件及元器件需完全依賴進口,而且在內裝飾材料、液壓係統的製造和試驗等許多方麵也大多依賴國外技術,因此產品競爭力不強。另外,由於科研成果很難得到有效轉化形成鏈條,導致企業即便參與到國際分工當中也是處於價值鏈的最低端,難以進入門檻的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