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企業家社會資本的概念與內涵辨析(3 / 3)

社會資本的本質可以簡要歸納為人們之間的各種關係。據此,我們將企業家社會資本定義為“鑲嵌在企業家社會關係網絡中的,一切可以被調動或利用的社會關係之總和,通過這些關係可以獲得有利於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各種資源”。這一定義包含了以下幾層含義:

1. 企業家社會關係網絡中可以被調動的、有利於企業生存發展的關係才能稱為社會資本。從廣義上來講,關係網絡中所有關係都可能在特定時刻發揮特殊作用,但這對於具體的管理研究而言顯得過於寬泛。正如投入到財富創造中的資金才稱為金融資本一樣,隻有那些已經或可以被調動的關係才能稱為社會資本。在企業家社會資本研究中,我們關注的是那些鑲嵌在企業家社會關係網絡中,可以被利用或調動的、有利於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關係,而非企業家社會網絡中的所有關係。

2. 企業家社會資本主要研究企業家與網絡成員的非正式關係。正式關係是個體在組織內或組織間的工作往來,是由雙方職位決定的固定關係,是機械而冰冷的;非正式關係是在真實交往中建立起來的聯係,是具體而生動的。任何工作關係都必須落實到具體的人際交往中才能實現,如果將正式的工作關係比喻成骨骼,那麼非正式關係就是血和肉,骨肉總是緊密相連互為支撐的,生硬地將兩者分離沒有太大意義。因此我們沿襲已有的研究習慣,認為企業家社會資本是指企業家與其社會網絡成員之間的非正式關係。

3. 企業家社會資本是一係列關係的總和。這說明它既包含具體的人際關係,又涉及由這些關係組成的結構性網絡,我們應當從關係質量和網絡結構兩個方麵對其進行綜合考察。一方麵,關係的對偶特征使得它不附屬於任何行動主體,單方麵支配不能發揮其作用。事實上,關係價值的高低取決於雙方互動的結果,即使兩位企業家與某一關係對象同樣存在聯係,也會因關係質量差異產生不同的後果,創造出不同的社會經濟價值。因此,關係質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映著企業家社會資本的高低。當雙方聯係更頻繁、關係更緊密、相互之間更加信任時,企業家通過這一關係所能獲取的資源就越多、得到的支持也越大。另一方麵,網絡結構描述的是這些社會關係構成網絡的整體特征,比如關係網規模、關係密度、網絡成員的異質性等,它們間接反映了企業家社會資本的多寡。網絡規模越大,企業家接觸的人群越廣泛,可以調動和利用的關係資源就越多;網絡成員異質性越高,越有利於企業家社會資本的增加;另外,“強關係”和“弱關係”各有優勢,“強關係”有利於信任的產生和情感的維護,“弱關係”更有助於信息的傳播和知識的創新。

由此可知,企業家社會資本的本質就是社會關係和這些關係的結構。有觀點認為,企業家對社會關係的調動有助於企業獲取發展所需的稀缺資源,這些資源構成了企業家社會資本的內涵。我們認為,獲取資源的確是社會資本的主要功能,也是企業家編織關係網絡的重要目的,但這些資源隻能說是社會資本投入之後的產出,而決非其本質與內涵。企業家社會資本的本質,說到底就是企業家與其社會網絡成員之間的互動關係。雖然通過這些關係可以到達其他形式的資本,甚至可以用其他資本來間接衡量這些關係的價值,但企業家社會資本本身是迥異於其他形式資本的,它是一種無形的、結構性的資源。因此,企業家社會資本的內涵可以概括為:蘊含在企業家社會網絡中,可以被調動的有利於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關係以及這些關係的結構。

五、結語

隨著全球競爭的加劇,企業之間的競爭從靜態資源的爭奪控製,逐步轉向知識、能力等動態資源的開發利用,企業與利益相關者之間不再是分切蛋糕的關係,而是從零和博弈轉向合作共生。社會中的個人和組織被編織成一張緊密的大網,企業和企業家的網絡資源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企業家是社會財富創造的領跑者,社會資本是企業家投入價值創造的特殊資源,因此企業家社會資本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我們應當更好地結合中國社會經濟情境分析,輔之以科學有效的實證數據,對企業家社會資本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係展開深入的理論探討和實證研究,為企業家構建並利用社會網絡資源提供合理的建議。

參考文獻:

1. 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2. 邊燕傑,丘海雄.企業的社會資本及其功效.中國社會科學,2000,(2):87-99.

3. 陳傳明,周小虎.關於企業家社會資本的若幹思考.南京社會科學,2001,(1):1-6.

4. 費孝通.鄉土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 薑衛韜.基於結構洞理論的企業家社會資本影響機製研究.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8,8(2):21-28.

6. 李路路.私營企業主的個人背景與企業“成功”.中國社會科學,1997,(2):134-146.

7. 卜長莉.差序格局的理論詮釋及現代內涵.社會學研究,2003,(1):21-29.

8. 石秀印.中國企業家成功的社會網絡基礎.管理世界,1998,(6):187-208.

9. 孫永風,李垣,廖貅武.基於不同戰略導向的創新選擇與控製方式研究.管理工程學報,2007,(4):24-30.

10. 楊雪冬.社會資本—對一種新解釋範式的探索.馬克思主義與現實,1999,(3):52-60.

作者簡介:陳傳明,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魏虹,南京大學商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