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中國傳統“關係”文化的源遠流長和轉型經濟下特殊的社會情境,為國內學者提供了豐富的研究素材。李路路發現,“那些擁有更多社會資本的私營企業家,會在經濟發展中處於更有利的地位”(李路路,1997)。石秀印認為,“企業家之所以成為企業家,是因為他們有著良好的先賦性社會關係,或借助有利條件構建了良好的獲致性社會關係,這些特殊的關係接點保證了企業經營的成功”(石秀印,1998)。陳傳明、周小虎指出,“社會資本是企業家人力資本中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企業家工作的本質就是編織、運營和發展企業內部和外部的各種人際關係網絡”,因此企業家社會資本就是“建立在企業群體範式上,由信任、規範引導下的企業家社會關係網絡,是企業家動員外部和內部資源的能力”(周小虎、陳傳明,2001)。楊鵬鵬對企業家社會資本的定義,是“企業家利用社會網絡關係獲取企業所需資源的能力”(楊鵬鵬,2005)。薑衛韜運用結構洞理論,認為“企業家社會資本就是指企業家調動關係網絡中的社會資源,以獲取企業家機會的能力”(薑衛韜,2008)。
總體看來,對企業家社會資本概念的界定,可以歸納為結構主義和功能主義兩大視角。結構主義者認為,企業家社會資本就是其社會關係網絡的結構本身,而與其他如資源、信任等沒有關係;功能主義者則從關係網絡的功效出發,認為由社會網絡帶來的資源、信任和能力等有利於企業經營活動的特質,才是企業家社會資本的本質。我們認為,單純從結構視角出發或片麵強調社會資本的功能,都無法完整描述企業家社會資本的全貌。在對中國企業和企業家社會資本進行探討時,應當將兩種觀點有機結合起來,並綜合考慮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情境因素,才能更加全麵準確地理解其本質和內涵。
三、當前中國企業家社會資本的研究情境
1. 社會形態從傳統向現代轉變,“差序格局”被賦予新的時代特點。費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理論以來,中國逐漸從農耕文明走向工業社會,從閉關鎖國邁向改革開放。然而中國要完成從傳統社會向現代文明的轉變,注定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過程。舊的格局尚未完全打破,新的秩序仍待建立健全,複雜的國際形勢和尖銳的內部矛盾此起彼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張和扭曲。近年來“關係”文化和人情網絡的盛行,充分映證了以自我為中心、以親屬朋友關係為紐帶、親疏有致、遠近有別的人際交往“差序格局”,仍然是中國當代社會的良好寫照。不過,這一格局被賦予了嶄新的時代特征。首先,差序格局的中心發生變化,從以血緣宗親為唯一主線,發展為建立在“家庭”和“單位”雙重中心基礎上的關係網絡(翟學偉,1996)。其次,利益成為影響關係遠近的重要因素,人們在建立關係時開始更多地考慮是否互利互惠,而不僅看是否存在血緣或親情關係。第三,涵蓋的範圍不斷擴大,擬親緣關係越來越重要。大量認幹親、拜把子的現象出現,其本質就是通過擬親緣關係來增加信任的擔保作用(卜長莉,2003)。最後,個人能動性大大增強。原有“差序格局”中的個人即使有欲望和感情,仍然會服從社會結構的規定,而現代公民意識增強,個人不再完全聽命於社會,而是以行動積極地改造社會。
2. 信息時代“弱關係”快速增長,社會信任危機日益嚴重。傳統的麵對麵交流需要雙方在時空上的高度一致,現代化通訊手段打破這一限製,隨時隨地的即時通訊成為可能,人際交往方式和途徑得到拓展。同時,互聯網的虛擬性、開放性也打破了傳統“差序格局”下長幼有序、內外有別和地位高低的思想禁錮,等級意識逐漸淡化,社交範圍不斷擴大。原先處於社會網絡邊緣的“弱關係”得到迅速發展,資源異質性顯著增強,這對創造可能的流動機會、傳播創新知識和增強社會整體凝聚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不過,“弱關係”的快速增長也加劇了信任危機,使中國社會和經濟發展背上沉重的枷鎖。信任問題在傳統社會並不尖銳,因為那時人們的生活空間無法超越傳統大家庭、宗族和鄰裏社會的狹小範圍,血緣地緣關係和因共同生活產生的相互依賴,使信任較容易產生和獲得。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流動,“弱關係”迅速膨脹,由此帶來信息不對稱和行為不可預見性大大增加,言而無信、爾虞我詐的現象越來越多,社會信任危機頻繁爆發。
3. 轉型經濟下的製度缺失,使社會資本等非正式製度資源的效用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計劃經濟體製下的正式約束逐步削弱,但由於政治文化等原因,發展市場經濟所必需的製度約束尚未建立健全。企業經常遇到政府過度幹預、關鍵性資源被少數利益集團控製、缺乏製度性資源支持以及缺少法律保護等窘迫的局麵,而這些問題很難通過正式途徑得到解決(孫俊華,2008;李健,2010)。比如政府對關鍵性資源(如土地、銀行貸款等)的控製、對產業和企業的管製等,因為相關製度缺位和執行監督漏洞,造成事實上的人治大於法治。製度理論認為,在缺乏正式製度約束的情況下,非正式製度將會在規範經濟交換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此時非正式製度資源(意識形態、行為規範、風俗習慣、倫理道德、價值規範等)往往發揮了潛在的基礎資源配置功能,而這些資源總是存在於特定社會結構之中的,必須通過具體的個人和社會關係網絡發揮作用。企業家正是通過社會資本為其提供同外界接觸的途徑以及信任憑證,幫助企業獲得接觸有效信息和捕獲市場機會的特權。孫永風指出:在製度轉型時期,基於社會網絡和關係的戰略是中國企業所能采取的最好的生存和發展戰略(孫永風,2008)。
四、企業家社會資本的定義和內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