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良說:“不能不給。大王金口玉言,答應的又是強大的齊國,要是不給,別人會說大王不守信用,以後大王就在諸侯中不好說話。不如先給他們,之後再奪回來。給他們是守信用,奪回來可顯示我們的武力,所以我主張給。”

昭常說:“不能給。君主不能嫌土地廣大,而且五百裏實占去楚國一半。這樣,君主雖名為大王,若失去了五百裏國土,實際上成了小地方官了,堅決不能給,昭常願帶兵去東地堅守!”

大臣景鯉則說:“不能給呀!雖然是不能給,但僅靠我們楚國的力量又不能守住。大王既然答應了又不兌現,必然背上不義的名聲。我們既輸了理,又不能獨自守住,所以我建議向秦國求救。”

三個人說得都有道理,襄王不知怎麼辦,就問慎子:“您說我該采用誰的計策呢?”慎子想了想說:“全部采用。”襄王不解,慎子說:“按照他們的主意做,大王就可以收到像他們預見的效果。大王可派子良率車50乘,向齊國履行獻地手續。第二天您可派昭常大司馬,帶兵前往東地駐守。再過兩天,您再派景鯉求救於秦。”襄王聽了茅塞頓開,一切就按慎子所說的去做。

子良到齊國交付手續,齊國人就同子良一同到楚國東地接收,昭常立即帶兵抵抗,並說:“我租用主上土地,將生死與共!”齊國人就問子良是怎麼回事,子良回答說:“我是受楚王命令這樣做,而昭常不把楚王與齊王放在眼裏,你們發兵進攻吧!”

齊王大怒,立即組織軍隊,大舉討伐昭常。齊王的軍隊還沒有開出國境,秦國50萬大軍已逼近齊國邊境,秦國指責齊王說:“你們扣押楚太子不讓他回國繼位,這是不仁;接著又要奪人五百裏國土,這是不義。如果你們把刀兵收起來那就沒事了,如果你們動手,那我們也等著了。”齊王害怕了,就請子良回國,又派人去秦國談和。這樣,楚國不動刀槍,就使得東地五百裏得以保全。

楚襄王聽取了三個人的意見,之後又經過慎子的整合,使得楚國在此事的處理上收到了最好的效果。在這個過程中,子良、昭常和景鯉的意見缺一不可,慎子的獨到眼光也極為重要,試想如果楚襄王忽略了其中任何一個人的意見,楚國的五百裏地就可能無法保全了。

管理者應該明白:一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一個人對某一事物的了解也不可能是全麵的,雖然不至於像盲人摸象一般,但也隻不過是看到了事物的皮毛而已。因而,管理者需要聽取盡可能多的意見,不能隻是選擇自己願意聽的,或者是自己想聽的,而無視那些與自己內心旋律不同的聲音。拿掉擋在耳朵上的擋板,聽取眾人的意見,才能看到一個更加真實的世界。

善於聽取下屬的意見還能滿足下屬渴望受到領導關注的心理。下屬不僅僅希望得到管理者的關心,更希望能得到管理者的尊重,能傾聽和接納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如果管理者能善於聽取下屬各方麵的意見和建議,下屬就認為自己的領導是一個虛心納諫、平易近人的好領導,這樣管理者在下屬心目中的形象就隨之上升了;反之,如果不給下屬發表意見的機會,他們就會覺得自己不被重視,久而久之,一方麵,下屬的工作常帶有依賴性,缺乏創造性,對事業的發展不利;另一方麵,一旦產生矛盾,就會趨於集中,使管理者的形象在下屬的心目中受損,損害團隊的和諧。

賞與罰的藝術

軍旅之任,在號令嚴一,賞罰信果而已。

在王陽明看來,要培養一支戰鬥力強的隊伍,不僅要製定嚴厲的紀律,還要做到賞罰分明,真正使眾人信服。這其實就是在講管理中的賞與罰的藝術。

戰國時期的哲學家韓非子也說:“刑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意思是說,管理者要對手下人全部一視同仁,有功必賞,有過必罰,維護製度的嚴肅性,從而使自己的組織走上健康有序、有章可循的正確軌道。管理者隻用慈愛和仁義是換不來下屬忠心的,隻有賞罰分明才會讓下屬積極認真地工作,因為人都有趨利避害的特性。那些賞罰分明的管理者,能夠樹立起自己的威信,讓組織健康發展和不斷進步。

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管理者要做到賞罰及時,作出的承諾一定要兌現,這樣才能激勵員工的士氣,提高執行力。否則,無論該賞還是該罰都猶猶豫豫,賞舍不得罰又下不了手,最後的結果就是企業變成一盤散沙,失去戰鬥力。

羅馬著名的軍事家斯奇比奧是一個非常仁慈的君主,他的名聲很好,其人格和行為皆被人推崇,但是斯奇比奧太沒有原則了。一次,在洛克倫斯居住的子民遭受了斯奇比奧一名使者的摧殘,可是斯奇比奧既沒有替受欺侮的臣民報仇雪恥,對於使者的橫行霸道也沒有加以懲罰。所有的人都覺得斯奇比奧是個沒原則的人,他的部下也漸漸對他失去了尊敬;在元老院裏,他受到元老法比奧·馬西莫的彈劾,後者說他是羅馬軍隊的敗壞者。結果,斯奇比奧的軍隊在西班牙背叛了他。

不忍對他人有半點苛責,就顯得一個人沒有原則,任人欺侮。特別是作為管理者,如果對該獎勵的人沒有足夠的獎勵,對該懲罰的人不能懲罰,那麼他就變成了一個偏頗者。盡管斯奇比奧富有仁慈的德行,但他沒能做到賞罰分明,不去懲罰犯錯的屬下,因而最終失去了民心。

要真正做到賞罰分明,管理者在下結論前應多觀察分析,了解實際情況,力爭做到獎懲客觀、公正、公平,千萬不要偏聽偏信,武斷下結論。否則,管理者的威信就會受到影響,不但受罰的人滿腹委屈,心中不服,其他知道真相的人也會替他鳴不平,最後隻能導致下屬與管理者及團隊離心離德,做起事來得過且過,能糊弄就糊弄,出工不出力。總之,賞罰分明,是管理者平衡員工關係、維護團隊和諧的關鍵。

索斯克是美國一家投資公司的員工。一次,他接到了一筆大單,他將操控1500萬美元,為客戶賺錢。任何人都知道,理財投資有風險性和較長周期,所以索克斯非常謹慎地做起了自己的投資計劃。

經過兩年的時間,索克斯為客戶賺取了660萬。公司對他感到非常滿意,並擢升他為投資部門經理。但是,在表彰大會上索克斯卻遭到了嚴肅的批評,並且被罰了5萬美元(本來這是公司準備獎賞給他的),原因在於,索克斯在為客戶服務期間,曾一度因為脾氣不好而與客戶發生激烈的爭論,幾次令客戶險些撤資。一旦對方撤資,將使公司遭受數十萬的損失,而這並不是索克斯所能承擔的。

有些時候,對有功勞的人不吝惜賞賜,是管理者大度的表現;而對於犯了原則性錯誤的人,饒恕就等於縱容,會破壞一個團隊或生活圈子的規矩,以至於人人都變得隨便,不服從命令。如果一個國家變得如此隨便,必將是行善者減少,為惡者眾多,因為後者知道自己將免於懲罰;如果一個團隊不能賞罰分明,人人將不忠於自己的勞動,對自己的所得也會有諸多抱怨,這個團隊無疑是不團結、不和諧的。

隻有論功行賞、論罪處罰,才是管理者留下人才和鏟除蠹蟲的不二法寶。這其中最重要的學問就在於公正、講情義、講道理。對於人才的任用,不論遠近親疏,隻論功過是非,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對了要獎勵,有錯就必須罰,兩者清晰明確,如此方可減免團隊內人與人之間的意見爭執,增加整體隊伍的凝聚力,有效降低因不合而造成的損失,提高做事效率。這也是王陽明所推崇的賞與罰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