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子路》中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意思是說,當管理者自身端正,做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會跟著行動起來;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麼,縱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會服從。
上梁正,下梁則不歪。管理者是下屬效仿的對象,隻有自己以身作則才能更好地約束下屬。美國前副總統林伯特·漢弗萊說:“我們不應該一個人前進,而要吸引別人跟我們一起前進,這個試驗人人都必須做。”就是說,一個優秀的管理者應當以身作則,用自己的修養和思想影響身邊的人,凡事起好的帶頭作用,這樣才能具有凝聚力,使下屬自覺團結在自己周圍,這才是真正的“致良知”之道。
任賢使能,用人唯長
(薦賢)乃天下治亂盛衰所係,君子小人進退存亡之機,不可以不慎也。
在王陽明看來,任賢使能是維持和平穩定的事業環境的關鍵,是親君子、遠小人的重要條件,實在是不能不慎重考慮啊。
任賢使能是儒家的傳統政治思想。孔子說:“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意思是說,把正直的人推舉出來,邪惡小人也會變得正直。孟子說:“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意思是說,統治者尊賢使能,則天下賢士都願意到他的朝廷服務。在孔孟兩位聖人的引導下,後世的儒家,大都主張任賢使能。
要做到任賢使能,不僅要求管理者能夠識別人才的優劣,更要求管理者能夠用人唯長,讓每個人才都發揮其應有的價值。隻因人無完人,人人皆有所長,亦有所短。因此管理者要盡量看到人才的長處,加以善用。正如國學大師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所說:“中人以上的資質,可以告訴他高深的理論;至於中人以下的資質,在教育方麵,教導方麵,對他們就不要做過高的要求,不妨做低一點的要求。”
孔子說:“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意思是說,孟公綽這個人,要他做晉國趙氏、魏氏的家臣,是十分合適的人選,其才能、學問、道德,都適合擔任此職。但是如果滕、薛兩個小國家請他做大夫,要他從政,則十分不當。這是孔子在用人之道上的一些體會與建議。
對用人唯長,王陽明深有體會。他曾舉了幾個例子:
春秋時著名的政治家管仲在輔佐公子糾時不僅沒有幫助公子糾登上王位,在公子糾死後也沒有為其死節盡忠,反而投奔了公子糾的仇人齊桓公,是一個不忠誠的人,但他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自己也被譽為“春秋第一相”。
戰國著名的軍事家吳起在魯國娶了一位齊國宗室女子為妻,魯國人對即將擔任統帥的吳起表示懷疑,吳起為博得魯國信任,竟不惜殺死自己的妻子來保住將位,實在是一個殘忍的人;但我們不能否定他超強的軍事才幹,因此他被後人視為“名將”。
西漢的開國功臣陳平輔佐漢王劉邦時接受將領們的金子,送金多的得好去處,送金少的得壞去處,是一個貪婪的人,但他因為富有傑出的政治才能,六出奇計幫助劉邦脫離險境,因而得到劉邦的重用。
由此王陽明得出結論:人各有短長,問題在如何使用。而王陽明的建議是用人唯長,即“用人之仁去其貪,用人之智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意思是說,任用人才良善的一麵而拋棄其貪婪的一麵,任用人才智慧的一麵而拋棄其詭詐的一麵,任用人才勇敢的一麵而拋棄其衝動的一麵。舍短用長,因材器使,不強人之所不能,方能上無廢令,下無棄才。
孟嚐君去秦國,被秦昭襄王軟禁起來。
孟嚐君打聽到秦王身邊有個寵愛的妃子,就托人向她求救。那個妃子叫人傳話說:“叫我跟大王說句話並不難,我隻要你那件舉世無雙的銀狐皮袍。”很不巧,孟嚐君那件皮袍在剛來秦國時就獻給了秦王,現在在秦王的內庫裏。孟嚐君手下有個門客,擅長偷盜,當天夜裏,這個門客就摸黑進王宮,找到了內庫,把銀狐皮袍偷了出來。孟嚐君把狐皮袍子送給秦昭襄王的寵妃。那個妃子得了皮袍,就向秦昭襄王勸說把孟嚐君放回去。秦昭襄王同意了,發下過關文書,讓孟嚐君他們離去。
孟嚐君得到文書,怕秦王反悔,就帶領門客急急忙忙地往函穀關跑去。到了關上,正趕上半夜裏。依照秦國的規矩,每天早晨雞鳴後才可打開城門。孟嚐君手下有一個門客很會學雞叫,且惟妙惟肖,讓人分不出真假。於是,這個門客捏著鼻子學起公雞叫來。一聲跟著一聲,附近的公雞全都叫了起來。守關的人聽到雞叫,開了城門,驗過過關文書,讓孟嚐君出了關。後來秦昭襄王果然後悔,派人趕到函穀關,可孟嚐君已經走遠了。
可見,即使是雞鳴狗盜之輩,也有用途。孟嚐君倘若沒有這些人的幫助,隻怕要被囚禁終生了。唐代陸贄說過:“若錄長補短,則天下無不用之人;責短舍長,則天下無不棄之士。”唐代韓愈在《送張道士序》中也說:“大匠無棄材,尋尺各有施。”用人也是如此。俗話說:“人無棄才。”是人,就有他的用途。作為管理者,要知人善任。隻有知人善任,才能人盡其才。知人善任是管理的藝術,也是決定事情成敗的關鍵所在。
管理學大師德魯克說過:“人的長處,才是一種真正的機會。”大凡高明的管理者無不深明此意:要以人的長處運用為機會,善於識察人的長處,並能用得恰到好處,這樣就能不失時機地贏得事業的成功。這也正是中國管理者們從古至今一直在學習汲取並不斷實踐的用人之道。
善於聽取下屬的意見
今日所急,惟在培養君德,端其誌向。於此有立,政不足間,人不足謫,是謂“一正君而國定”。
在王陽明看來,要治理好一個國家,君王必須養德,端正其治國的態度。當一個君王以善養德,治理國家就不會有什麼過失,就不會遭受人民的責備,天下也就安定了。王陽明還認為,君子養德,必須要善於聽取下屬的意見,博取眾之所長來做決策。否則,就可能因為剛愎自用而走向滅亡。
西楚霸王為何會敗給劉邦,就是因為他剛愎自用,難聽謀臣的意見,使得謀臣先後離自己而去;而劉邦卻能聽取手下人的意見,即使在非常暴躁的時候,也能在靜下心來,聽取下屬的意見,因而能夠網羅天下人才為己所用,最終建立西漢王朝。
每個人都不是完人,並非所有的事情都會明白,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夠做到盡善盡美。身為管理者更不能隻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聽、用自己的頭腦去考慮事情,而要多多聽取他人的意見,善於采納下屬的建議,博采眾家之長,這樣才能避免做出有失偏頗的決策。古往今來,成功的管理者都非常重視聽取下屬的意見。
楚襄王還是太子時曾到齊國做人質,他回國的條件是獻地五百裏給齊國。當他回國當上了楚王後,齊國便派人前來索要土地。雖然自己曾親口答應,但這明顯是乘人之危,楚襄王不想給,就問慎子該怎麼辦。慎子說:“明天早朝,大王叫群臣獻計。”
第二天早朝的時候,幾位大臣都提出了各自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