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遊於藝的功夫——談藝術

遊於藝,包含著一種悠然自得的從容心態,可以縱情於山水,在人間詩意地棲息;可以揮筆潑墨,在書法之中品悟心靈的智慧;可以飽讀兵書,從詭譎的戰場中悟透人生成敗的智慧;可以平心靜氣地製作音樂,享受美妙旋律帶來的心靈觸動。總之,如果能夠享受藝術帶來的美和快樂,你就是獲得了王陽明推崇的遊於藝的功夫了。

經常保持身心愉快

九川臥病虔州。

先生雲:“病物亦難格,覺得如何?”對曰:“功夫甚難。”先生曰:“常快活便是功夫。”

在虔州時,弟子陳九川病倒了,他害怕因病耽誤學習,內心十分苦惱。王陽明勸導他說:“關於病這個東西,格也很困難,你感覺如何?”陳九川說:“功夫的確很難。”王陽明進一步勸導他說:“經常保持快樂、樂觀的心情,即為致良知的功夫。”

在王陽明看來,一個人如果能夠正視自己的疾病,保持平和的心態,不憂慮、不急躁,就不至於因思考過多而加重病情,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自己恢複健康。這也可以算作一種致良知的功夫。其實,這就是現在的人們常說的心態健康。

現代醫學證明,對於相同的一件事情,如果人的心情不同,對自己的身體健康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

從前,有個老太太,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了一位裁縫,小女兒的丈夫開傘鋪,生活得都不錯。但自從兩個女兒出嫁後,老太太就病倒了。兩個女兒輪流回家服侍老太太,四處求醫,卻收效甚微。眼睜睜看著老太太日漸消瘦,兩個女兒心如刀割般痛苦,隻得天天去廟裏求菩薩保佑。

一位禪師看兩個女兒如此虔誠向佛,主動上前詢問。了解情況後,禪師就隨同兩個女兒前去家中探望老太太。進了家門,禪師和老太太話家常。漸漸的,老太太就能坐起身來,最後老太太還下床親自做了一頓齋菜,以感謝菩薩和禪師的救命之恩。從此以後,老太太天天有說有笑,身體日漸強壯。

麵對老太太的變化,兩個女兒十分欣喜,也十分不解。後來,她們又遇到了那位禪師,才知道,並非禪師用什麼高明的法術治好了老太太的病,而是禪師解開了老太太的心結,調整了她的心態。老太太之所以犯病,是因為每逢下雨,她就愁大女兒家賣不了衣裳;每逢天晴,她又愁小女兒賣不出雨傘。禪師不過是讓老太太換一種心態:每逢下雨,她就為小女兒多賣雨傘高興;每逢天晴,她就為大女兒多賣衣裳高興。心情好了,病自然就好得快了。

治好老太太的病,靠的不是藥,也不是禪師的法力,而是心態的轉變。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即使碰到困難的事情,隻要心態積極,凡事看到事情的光明麵,充滿樂觀的意念,大腦處於這種和諧的狀態,就會分泌出對身體有益的激素。相反,如果心情憂鬱悲觀,整天唉聲歎氣,處於苦悶怨懟的狀態,大腦受到這種惡性刺激,就會分泌出對身體有害的物質,損害人們的健康。

王陽明深知心態對健康的影響,因而他才能對陳九川說出“常快活便是功夫”的勸導之言。也正是憑借超強的心態調整能力,王陽明才得以在艱苦的龍場存活下來。正如他在《瘞旅文》中所記載的那個故事一樣:

正德四年(1509年)秋七月初三日,有一個從京師來的小官,帶著一個兒子和一個仆人,從龍場路過去上任,陰雨天黑,投宿於一苗民家。沒想到,第二天中午有人從那條路過來,說這個小官已死在路上。下午他的兒子又死了,第三天連仆人也死在山坡之下。

聽到此訊,王陽明悲傷之餘,命兩名童子去把三具屍體埋了,並感慨地說:“我早知道你肯定會死,因為前兩天我隔著籬笆望見你愁容滿麵,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如果你實在貪戀這五鬥米的俸祿,就應該高高興興地去上任,為什麼要這麼不開心呢?

“要知道,在遙遠的路途中,餐風飲露,攀越崖壁,行走於高山野嶺之頂,經常是饑渴勞累,筋骨疲憊不堪,而又有瘴厲之氣時時侵擾著身體,如果這時又有憂鬱哀愁積於內心,內外夾攻,豈有不死之理?

“而我離開故鄉來到這裏,已有兩年了,同樣也經曆了瘴毒之氣的侵害,卻能安然無恙,就是因為我始終保持著豁達愉悅之心,沒有一天是像你這樣悲悲切切、憂鬱哀愁的。”

正因為王陽明在任何時候,都能保持一份愉悅、快樂的心情,因此在被貶謫到龍場那個環境十分惡劣的地方時,跟隨他來的仆人都病倒了,唯獨他一個人無事,這正證明了擁有好心情的重要性。

由此可見,如果人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態,就能促使身心處於平衡,從而保持健康的體魄和年輕的精神。正如現代醫學證實的那樣,當一個人用心想象出快樂狀態的時候,大腦就會不斷分泌出大量對身體有益的物質,使人處於最佳狀態。

隻要我們放鬆身心,努力保持舒暢的心情及快樂的體驗,就會促使大腦處於最佳狀態,使身心保持健康。

品山賞水,在人間詩意地棲息

會稽素號山水之區。深林長穀,信步皆是;寒暑晦明,無時不宜;安居飽食,塵囂無擾;良朋四集,道義日新;優哉遊哉,天地之間寧複有樂於是者!

王陽明晚年在會稽(南宋以後會稽名紹興)講學時曾經對弟子們說過:“會稽處於有山有水的地方,茂密的樹林、悠長的山穀,比比皆是;春夏秋冬,氣候適宜;安靜而遠離塵俗,好友們從四方雲集於此,對於道義日日都有新的見解。真是逍遙自在,天地間哪還會有這樣的快樂!”在王陽明看來,在一個青山碧水、風景如畫的環境裏,與朋友進行學術、思想上的交流,是多麼詩意、快樂的生活。

哲學大師海德格爾認為,人,應該詩意地棲息。詩意地棲息就是保有一顆淨潔的詩心,讓心靈衝破現實的束縛,遨遊在一個無限的意義世界。而要想詩意地棲息於人間,就要懂得欣賞自然中的山水之美。

一個夏天的下午,桑尼夫人與她的朋友到森林遊玩,到達之後,就暫時在優美的墨享客湖山上小房子中休息;這裏位於海拔2 500米的山腰上,是美國最美的自然公園。

在公園的中央還有一寶石般的翠湖舒展於森林之中。墨享客湖就是“天空中的翠湖”之意,在幾萬年前地殼大變動時,造成了高高的斷崖。

她朋友的眼光穿過森林及雄壯的崖岬,輕移到丘陵之間的山石,刹那間光耀閃爍、千古不移的大峽穀照亮了她的心靈,這些美麗的森林與溝溪就成為滾滾紅塵的避難所。

那天下午,夏日混合著驟雨與陽光,乍晴乍雨,她和她的朋友全身濕淋淋的,衣服貼著身體,心裏開始有些不快,但是她和她的朋友仍彼此交談著。慢慢的,整個心靈被雨水洗淨,冰冰涼涼的雨水輕吻著臉頰,霎時引起從未有過的新鮮快感,而亮麗的陽光也逐漸將衣服曬幹,話語飛舞於樹與樹之間,談著談著,靜默來到她和她的朋友之間。

她們用心傾聽著四方的寧靜。當然,森林絕對不是安靜的,在那裏有千千萬萬的生物活動著,而大自然張開慈愛的雙手孕育生命,但是它的運作聲卻是如此和諧平靜,永遠聽不到刺耳的喧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