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不自欺,不欺人,坦蕩生活——談真誠
誠心誠意地生活,首先要求我們不欺騙自己,坦然麵對自己的內心;其次,要求我們真誠地麵對他人,不要偽裝良善來欺騙他人,不要失信於人。如此才能擁有王陽明所說的那個純明無瑕的良知,才能獲得人生的歡樂。
養心最好的辦法就是思誠
誌道問:“荀子雲:‘養心莫善於誠’。先儒非之,何也?”
先生曰:“此亦未可便以為非。‘誠’字有以工夫說者,誠是心之本體,求複其本體,便是思誠的工夫。明道說‘以誠敬存之’,亦是此意。大學‘欲正其心,先誠其意’。”
一天,弟子管誌道問道:“荀子說‘養心最好的辦法就是思誠’,但程子並不讚成這個觀點,這是為什麼?”
王陽明回答說:“這也不能就認為不對。‘誠’字也可以從存養身心上來理解。‘誠’是心的本體,要恢複心的本體,就要思誠。程顥先生說‘用誠敬的心存養它’,也是這個意思。《大學》裏說‘要端正人心,必須先端正他的思想’,也是如此。”在王陽明看來,用誠敬的態度生活,就是致良知——恢複心的本體的表現。
佛家有一句話:“心香一瓣,有誠則靈。”是說看一個人是要從心而論的。當然這不是說沒必要修行了,不然,打著“心香”的旗號,胡作非為,豈不是戲弄了佛家的寬容與智慧。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聖人孔子就感歎人們“誠心”的日漸趨下,發出“吾不欲觀之矣”的喟歎。古代的禘禮,是國家的大典,全民的大典,皇帝要齋戒沐浴七天或三天以後,才代表全民出來主祭,而且要全副精神,誠心誠意,十分鄭重,等於是一個宗教家的大祈禱,絕對不可馬虎。但隨著當時文化的衰敗,即便在鄭重的禘禮上,人們也不再心誠:禘禮開始以後,主祭者端上一爵奉獻神禘的酒以後,就想趕快走了,隆重的祭禮不過是在走形式,應付了事。這樣的情形,怎能不讓孔子感歎:“我實在不想看下去了。”為什麼不想看?就是認為何必勉強作假,而喪失了這件事的實際精神呢!
現在社會上的許多事情都逐漸走向“形式主義”,無論是宗教儀式還是宣誓,隻要舉起手來表示一下,心裏完全沒有肅莊恭敬的誠意,完全是為了做而做,為了結果而做,失去了誠心,也就失去了做事的意義,自然也就享受不到做事的快樂。
在一個禪者看來,所有問題的出現,都源自心,而所有問題的解決,同樣源自心。
有一天,奕尚禪師起來時,剛好傳來陣陣悠揚的鍾聲,禪師特別專注地聆聽。等鍾聲一停,他忍不住召喚侍者,並詢問:“剛才打鍾的是誰?”
侍者回答:“是一個新來參學的和尚。”
於是奕尚禪師就讓侍者把那個和尚叫來,並問:“你今天早上是以什麼樣的心情在打鍾呢?”
和尚不知道禪師為什麼問他,於是說:“沒有什麼特別的心情啊!隻為打鍾而打鍾而已。”
奕尚禪師說:“不見得吧?你在打鍾的時候,心裏一定在想著什麼,因為我今天聽到的鍾聲,是非常高貴響亮的聲音,那是真心誠意的人才會打出的聲音啊。”
和尚想了又想,然後說:“禪師,其實我也沒有刻意想著什麼,隻是我尚未出家參學之前,一位師父就告訴我,打鍾的時候應該想到鍾就是佛,必須要虔誠、齋戒,敬鍾如敬佛,用一顆禪心去打鍾。”
奕尚禪師聽了非常滿意,再三說:“往後處理事務時,不要忘記持有今天早上打鍾的禪心。”
我們可以想象,那個小和尚在將來一定可以修成正果,原因就在於他虔誠的佛心。
心誠不誠,也許騙得了別人,但終歸騙不了自己。雖然,結果的好與壞也存在著許多不確定因素,但總有一些因素是由心而定的。忠誠地對待自己的理想、真誠地對待自己的學業和事業、坦誠地對待自己的親朋……好的結果就會出現,忠誠度、真誠度、坦誠度越高,好的結果就會越早出現。
心誠則靈,懷著一顆永不放棄、至死不渝的真誠心,就會給人帶來永不言敗、鍥而不舍的精神意念,好的結果自然水到渠成。很多成功的人,正是因為有了一顆虔誠的心,才做出了偉大的事業。因此,無論外界如何喧囂,我們都要固守一顆虔誠的心。虔誠的心中是對正念的把握,是對信念的秉持。纖塵不染,雜念俱無,集念於一處,力量就是最大的。
不事先懷疑別人欺詐和不誠信
以是存心,即是後世猜忌險薄者之事:而隻此一念,已不可與入堯、舜之道矣。
王陽明認為,存心去體察別人的欺詐與虛偽,是後世猜忌、陰險、刻薄的人做的事。隻要存有這一念頭,就進入不了堯舜聖道的大門了。由此可見,猜疑他人,隻能使自己離“致良知”的道路越來越遠。
猜疑是一種狹隘的、片麵的、缺乏根據的盲目想象。如果猜疑發生在朋友之間,會破壞純真的友誼;發生在戀人之間,會阻礙感情的發展;發生在同事之間,會影響正常的工作。猜疑心理不但害人,而且害己,哪怕是一點點猜疑,也可能讓你失去最珍貴的東西。
猜疑別人也是在懷疑自己。我們的心胸時而被猜疑打開,時而又被猜疑關閉。猜疑是一種矛盾心理的體現,過分猜疑極容易轉變成病態;而過分相信,又很容易被他人愚弄。猜疑使我們產生猶疑,不能果斷地處理問題,從而錯失許多良機。猜疑會產生許多痛苦的細胞,使我們長夜難眠,因此,化解那些不必要的猜疑的最好方法就是相信自己。正常的人是很難擺脫猜疑的,良好心態基礎上的猜疑使我們保持理智,而狹隘的猜疑使我們喪失信心和鬥誌。
兩個人結伴橫穿沙漠,水喝完了,其中一人中暑不能行動,剩下的那個健康而饑渴的人對同伴說:“你在這裏等著,我去找水。”他把手槍塞在同伴的手裏,說:“槍裏有五顆子彈,記住,三小時後,每小時對空鳴槍一次,槍聲會告訴我你的位置,這樣我就能順利找到你。”
兩人分手後,一個人充滿信心地去找水了,另一個人滿腹狐疑地躺在那裏等候。他看著手表,按時鳴槍,但他一直以為隻有自己才能聽到槍聲,他的恐懼加深,認為同伴找水失敗,中途渴死;過了一會兒他又想一定是同伴找到了水,卻棄自己而去。到應該開第五槍的時候,這人悲憤地想:“這是最後一顆子彈了,同伴早已聽不到我的槍聲了,等到子彈用完之後,我還有什麼依靠呢?隻有等死了,而在臨死前,禿鷹會啄瞎我的眼睛,那時該多麼痛苦,還不如……”於是他顫抖著把槍口對準自己的太陽穴,扣動了扳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