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做一位將心比心的仁者——談仁愛
在王陽明看來,仁是人心,是人之所以為人之所在;仁是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人們要從自己的內心求仁,且隻有自己的仁與他人萬物融為一體,將心比心,才能夠愛一切人,誠心誠意地幫助他人,而不是指責、批評他人的過失;才能真正成為具有大智慧、大魅力的仁者聖賢。
仁愛的人把天地萬物看做一個整體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盡處。
在王陽明看來,仁愛的人把天地萬物看做一個整體,如果有一物失常,就是自己的仁愛還有不完善的地方。
為了進一步闡述天地萬物共為一體的道理,王陽明又進一步說:“禽獸與草木同是愛的,把草木去養禽獸,又忍得?人與禽獸同是愛的,宰禽獸以養親與供祭祀、宴賓客,心又忍得?至親與路人同是愛的,如簞食豆羹,得則生,不得則死,不能兩全,寧救至親,不救路人,心又忍得?”意思是說,人們既然同樣喜愛動物與草木,怎麼忍心拿草木去飼養禽獸呢?同樣熱愛人與禽獸,為什麼忍心宰殺了禽獸去供養父母、祭祀和招待賓客呢?對至親的人與路人同樣充滿仁愛,但是如果隻有一簞食、一豆羹,無法保全兩方的性命,怎麼能忍心隻讓至親的人吃了活命,讓路人餓死呢?
《論語》中記載樊遲問什麼叫仁。孔子說,能夠愛一切人就是仁。孔子所說的“一切人”並不單指人類這一種生命,而泛指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這才是聖人的“仁”。由此可見,孔子的仁是建立在人類最高可能的平等性基礎上的,是沒有半點私心的。
《莊子·內篇·大宗師第六》中寫道:“有親,非仁也。”就是說,隻要帶有一點私情,就已經夠不上仁了。佛家講慈悲平等,則是愛一切眾生。仁慈是愛天下,沒有私心。有所親,有所偏愛,就不是仁的最高目的了。
有一個農夫的妻子去世了,農夫請無相禪師到家裏來為他的亡妻誦經超度。佛事完畢以後,農夫問道:“禪師,您認為我的妻子能從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收益呢?”無相禪師如實回答道:“佛法好像慈航,普度眾生;好像日光,遍照大地。不隻是你的妻子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無不從中得益。”農夫聽了有些不滿意:“我就知道是這樣的。可是我的妻子很嬌弱,其他眾生也許會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奪去。請您這次隻單單為她誦經超度,不要回向給其他眾生,可以嗎?”
無相禪師慨歎農夫的自私,但仍慈悲地開導道:“回向是好事情啊!你看,天上隻有一個太陽,但萬物皆蒙照耀。一粒種子可以生長萬千果實。你應該用你的善心點燃這一根蠟燭,去引燃千千萬萬支的蠟燭,這樣世間的光亮就會增加百千萬倍,而且本身的這支蠟燭並不會因此而減少亮光。如果人人都能抱有這樣的觀念,那我們每一個人就會因千千萬萬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樂而不為呢?故我們佛教徒應該平等地看待一切眾生!”農夫想了想,知道無法說服禪師,隻好讓步:“好吧,這個教義很好。但是,但是……”農夫吞吞吐吐地說道:“還是要請法師破個例,我有一位鄰居,平日裏總是欺侮我,如果能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眾生之外就好了。”無相禪師忍不住以嚴厲的口吻說道:“既然是一切眾生,哪裏來的除外?”
佛法的功德在於普度眾生,豈有為一人超度之理?
在王陽明看來,聖人的心與天地萬物為一體,他們看待天下的人,沒有遠近內外之別,凡是有生命的都是兄弟兒女,都要教養他們,使他們安全,以實現自己與天地萬物一體的信念。普通凡人的心原本同聖人的心並無差別,隻是後來夾雜了私心,內心的良知漸漸被物欲所蒙蔽,以萬物為一體的仁愛之心就變成了狹隘的私心;有了私心,就生出了愛與憎的情緒,就將萬物分化開來。
可見,如果人們能夠消除內心愛與憎的區分,把天地萬物看做一個整體,愛一切人、事,就能恢複通透的良知,獲得人生的成功與幸福。
將心比心,推己及人
“親民”猶《孟子》“親親仁民”之謂,“親之”即“仁之”也。“百姓不親”,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親之也。
王陽明認為,“親民”就像《孟子》中所說的“親親仁民”,“親之”就是仁愛的意思。百姓不仁愛,舜就讓契擔任司徒,“敬敷五教”,讓他們互相親近。而要和他人互相親近、仁愛,人們要能夠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在這點上,王陽明可謂最佳典範。王陽明的一生中無論是被貶龍場還是官居高位,始終和百姓保持親密的聯係,做到將心比心,仁愛百姓。
“仁”是儒家學說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在孔子眼裏,無論是“好仁者”或“惡不仁者”都有一顆仁愛的心,人性本善的另一層意思就是人性本仁。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是一種仁愛的表現,如果我們給別人東西,最好想想對方或自己到底想不想要,如果連自己都不想要,那麼最好還是把這個東西拿回去。
每個人在社會上都不是孤立的,周圍有許多與自己共同學習、工作和生活的人,為使學習順利、事業成功、生活幸福,人們都願意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而推己及人則是實現人際關係和睦、融洽的重要途徑。要做到推己及人,首先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然後再進一步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說,一個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同時也要幫助別人站得住,自己想要事事行得通,同時也要幫助別人事事行得通,真正做到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南宋詩人楊萬裏的妻子在古稀之年,每到天寒時,天不亮就早早起來,然後徑直走進廚房,熟練地生火、燒水、煮粥。滿滿的一大鍋粥要熬上很長時間,楊夫人每次都耐心地等著。清甜的粥香順著熱氣漸漸充滿了廚房,飄到了院子裏。院子的另一邊,仆人們伴著這熟悉的香氣陸陸續續地起床,洗漱完畢後,來到廚房,並接過楊夫人盛好的滿滿一大碗熱粥喝了起來。楊夫人的兒子楊東山看到母親忙碌的身影,甚是心疼。一次,他勸母親說:“天氣這麼冷,您又何苦這麼操勞呢?”楊夫人語重心長地說:“他們雖是仆人,但也是各自父母所牽掛的子女。現在天氣這麼冷,他們還要給我們家裏做活,讓他們喝些熱粥,心中有些熱氣,這樣幹起活來才不會傷身體。”一席話說得兒子點頭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