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休禪師問信徒:“這些錢夠你還債了嗎?”
信徒高興得幾乎要流眼淚,連連說:“夠了,夠了!多謝師父!多謝師父!師父,你真是神通廣大,一下子就變出這麼多錢!”他一邊說,一邊向一休叩頭謝恩,早已忘記了自己之前尋死覓活時的窘迫。
一休禪師將他拉起來說道:“問題解決了,我的任務也完成了,女婿我也不用做了,還是做你的師父吧!”說罷轉身而去。
雖然這位信徒把自己的處境看得非常糟糕,但事實並非如他想象得一樣不可解決。如果命運試圖讓我們消沉,我們更應該振奮,不要在困頓中苟延殘喘,更不可在挫折中自生自滅,因為,這世上還有“許多活路可走”。
佛教講究因果循環,對於生活中遭遇的挫折,應當通過積極的努力和修持來解決,自殺是毫無意義的,聖嚴法師還舉例說以自殺逃避困境就如同一個四處舉債的人為了逃避債主的追討而從一地逃往另一地,但債主遲早都是會尋上門的,所以這種消極逃避的方法並不能解決問題。
更何況,佛法說:人身難得。每個人的身體都非常可貴,是用來還報和還願的,生命本就短暫,我們需要在這飛逝的時光中報答那些曾經有恩於我們的人,還要完成我們期望達到的心願,所以,任何人都沒有權力殺死自己。
以慈悲心做公益事
法師圓寂之後,遠在四川什邡市羅漢寺的住持素全法師第一時間在自己的博客上表達了對聖嚴法師的悼念,“留一顆好心到生命的盡頭”,他這樣評價聖嚴法師的一生。
記得5·12地震後的15號,法鼓山一行幾十人,就受聖嚴上人委派,來到極重災區的德陽什邡和綿陽安縣,在上人的鼓勵下,一直艱苦的從事抗震救災工作。在上人的教誨下,他們做事以真,待人以誠,謙虛嚴謹;他們住板房,吃食堂,與災區人民同患難,是素全學習的榜樣。
除此之外,素全法師還提到了聖嚴法師對災區同胞的掛念,他承諾法鼓山將為災區同胞做六件事:為綿陽安縣秀水鎮重建兩所小學和一所中學;為秀水鎮重建中心醫院;為秀水鎮重建自來水廠;為秀水鎮重建一處農民新村;設立獎學金幫助極重災區的學生完成從小學到高中的學業;在極重災區設立安心輔導站,幫助災區人民樹立安心、安身、安家、安業的信心。廝時,聖嚴法師還在病中。
如今,學校和醫院剛剛奠基動工,獎學金工程剛剛啟動,輔導站正在建立中,上人卻滿懷著對災區人民的慈悲眷愛,悄然離我們而去,此情依依,此恩切切,怎麼不讓我們傷悲?
素全法師的哀悼可謂深切。聖嚴法師曾被稱為“穩定台灣人心的力量”,很大程度上與他一生中所做的諸多善事有關。他以一顆禪者的慈悲心,給予眾生真誠、平等的關愛,令人感動,也令人敬仰。聖嚴法師在身體力行的同時,也號召他人積極為大眾服務,為社會奉獻,行菩薩道,做慈悲事。
現代社會中,奉獻自己以成就他人的義工越來越多,聖嚴法師說義工是這樣一群人:哪個地方需要他們,他們就到哪裏去;做義工不是就業,雖無報酬,但他們卻能以一顆奉獻、服務的心幫助他人。
聖嚴法師在農禪寺時,常常會見到一些到寺院中做義工的施主。
一天,他看到一位女施主正在院中洗菜,笨手笨腳的,水灑了一身。法師走到近前詢問:“請問施主是哪位?”
這位女施主回答說自己是某著名建築公司的董事長,也是總經理的太太。
聖嚴法師又問:“那你為何會在這裏洗菜?”
“是其他人叫我來的。”女施主一邊認真地洗菜,一邊回答。
“他們知道你的身份嗎?”
“我也不知道啊。人家說寺中需要義工,而我正好是義工啊,所以我就來洗菜了。”
在這位女施主的身上,就有佛教的慈悲心,也就是現代生活中的義工們身上的奉獻精神:不存私心,平等對待一切眾生,將所有人當成未來的“未來諸佛、現在的菩薩,為他們做任何的功德布施時,都是以恭敬的心、感謝的心、不求回報的心,為他們做誠懇親切的奉獻”。
倘若每個人都能以慈悲心做事,時刻銘記“義工”的精神,必能使家庭更加和睦、工作更加順利,社會也會更加和睦。人間淨土這一理想的實現,似乎已指日可待了。
惜福,環保從心做起
忙碌的現代人,每天清晨奔走在上班的路上,你聽到過鳥兒為迎接陽光而發出的清脆晨鳴嗎?每天行走在下班的途中,你是否注意到了夕陽西下的最後一抹霞光?上一次到郊外遠遊是什麼時候?最近一次置身美麗的大自然中,已經過去了多久?
我們每天都在忙於計算,忙於計算每月的收入與支出,忙於計算別人對自己有多少虧欠,忙於計算自己又有多少人情債要還,忙於計算誰算計了自己,而自己又要怎樣報複……算來算去,卻往往忽視了給予我們最多的環境,我們卻偏偏有著最多的虧欠。
聖嚴法師將人的生存環境大致分為四種:第一種是物質生活環境,包括衣、食、住、行、教育和娛樂等設施;第二種是精神生活環境,是屬於形而上的,超越物質的心靈的活動範圍;第三種是人間關係社會環境,也就是個人與家庭、社會、國家間的人際關係;第四種是人類所依的自然環境。
忙碌的現代生活將這四種環境也全部染上了雜亂喧囂的色彩,物欲橫流,精神空虛,社會浮躁,連最單純的自然環境也遭受著被汙染與破壞的厄運。我們眼中的色彩越來越少,風景越來越單調,不僅因為人心越來越複雜,忙碌的現代生活將人與自然環境隔絕開來,也源於自然環境日益被破壞而漸漸喪失最原始的生機。
佛教是倡導保護環境的,聖嚴法師提倡“心靈環保”,意思是從人的心靈清潔開始,來保護外界環境這一人類的生存空間。聖嚴法師曾笑談,“環境本身不會製造任何汙染,植物或礦物也不會為人類環境帶來汙染,唯有人類會製造髒亂,不但汙染物質環境,更是汙染精神環境”,麵對環境的汙染,人難辭其咎,有意或者無意的人類破壞行為都離不開人的心靈意誌,所以,“我們討論環境的汙染,就必須從根源著手,也就是要從心靈開始”。
禪宗認為,眾生皆享有生存的權利。自然界中存在著自然法則,而人類對某些動植物的肆意傷害造成的惡劣影響並不是局部的,甚至可能造成對整條生物鏈的破壞。
妙法禪師曾經幫助過一位女居士解決心中的困惑,幾十年來,這位女居士總是覺得胸口憋著一股莫名的氣結,遍訪名醫也沒有效果,於是前來求教妙法禪師。
妙法禪師和她交談的時候,一隻麻雀飛進了禪房中,嘰嘰喳喳得叫個不停。女居士甚是厭煩地皺起了眉頭。
妙法禪師問道:“你家中可曾有過麻雀築巢?”
女居士點點頭,回答說:“很久之前,曾有一窩燕子在我家灶台上方的屋頂上,所以偶爾會有些髒東西掉下來,非常討厭!”
“那你是怎麼解決的?”
“我把燕子窩捅掉了,之後就再也沒有燕雀來家中搭窩築巢了。”女居士若有所思。
妙法禪師開示說:“這就是症結所在了。因果循環,你本可以用其他方法讓燕子挪個窩,但你沒有這樣做,而隻是采取了最粗暴的方法讓它們無家可歸。佛法說‘眾生平等’,而你卻違逆了這一點!”
女居士如夢初醒,點頭稱是。
眾生皆有佛性,眾生平等,既是如此,我們就都無權剝奪、破壞其他眾生的生存權利,這也是慈悲的佛教徒首先應該做到的。
世間存在的每一種生靈都有各自生存的價值與意義,也正是它們構成了我們豐富多彩的生活環境。作為一名禪修者,要懂得知福、惜福、培福、種福,這才是真正的有福。人人都希望能有福報,但是種下善因,才能得到善果。陽光、雨露、空氣、水,都是我們分分秒秒離不開但每時每刻都在忽視的財富,現代人有一個錯誤觀念,對於辛辛苦苦才得到的東西往往會格外珍視,而對於不用追求就能獲得的東西卻往往任意揮霍,其實,這不正是一種對福分的無知消耗嗎?
聖嚴法師曾提到過他小時候修行中遇到的一件事。
聖嚴法師小時候有一次曾用一大盆水洗臉,師父看到後重重的責備了他。
聖嚴不解,反問:“水那麼多,為什麼不能用?”
師父教育他說:“你現在不節約用水,旱季來臨就沒有水用了。再說,人的福報有一定的限量,你這一生帶來的福報如果提早用完,就沒有了。就像餓鬼,有食物吃不到,有水不能喝,這就是因果報應,如果不知珍惜而浪費福報,下場就會跟餓鬼一樣。”
福報不能浪費,而應該培育。少浪費,多付出,多奉獻自是培福的法門。
聖嚴法師曾用過這樣一個生動的比喻來說明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人類在世間,就像是同一個魚缸裏的一群魚,生存的環境是相同的,其中有一條魚如果多撒點糞,自認為是其他魚受害,或者是魚缸受害,甚至是缸中的水受害,無損於自己,豈不是非常愚蠢的事情?竟忘了自己也是身在其中!”
身在其中的眾生,完成心靈的淨化,自發自覺地保護我們生存的環境,才是應循之道。
職場觀:持顆禪心去上班
善用其心,善待一切。生活即道場,在工作中修行,在修行中工作。以禪淨化身心,工作中也可怡然自樂。處處體會工作禪法,時時擁有禪者心境,才能像聖嚴法師一樣,輕鬆對待一切。
禪是一種自我心靈的對話和內在的修行。通過禪修,人們疲憊不堪的心靈能得到淨化和提純。在這種心境下,風雲詭譎的職場其實也不過是生活的道場,隻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已。
對工作充滿感恩,對生活充滿希望,透過禪,我們能生活得更好,工作得更有效率。縱使忙碌,即便緊張,隻要有禪者的平常心,就能在忙忙碌碌、跌跌撞撞中收獲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