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起有伏,當能屈能伸,起,就起他個直上雲霄;伏,就伏他個如龍在淵;屈,就屈他個不露痕跡;伸,就伸他個清澈見底。這是多麼奇妙、痛快、瀟灑的情境啊!
把絆腳石當做墊腳石
人生之路,一帆風順者少,曲折坎坷者多,成功是由無數次的挫折堆積而成的。但挫折和失敗對人畢竟是一種“負性刺激”,總會使人不愉快、沮喪、自卑。因此,如何麵對挫折、如何自我解脫就成了戰勝脆弱、走向成功的關鍵。
麵對人生的逆境,要時刻牢記聖嚴法師的鼓勵:“逆境時還要往上爬,要把絆腳石當做墊腳石!”
羅曼?羅蘭說,“痛苦是一把犁,它一麵犁破了你的心,一麵掘開了生命的新起源。”不知苦痛,怎能體會到快樂?痛苦就像一枚青青的橄欖,品嚐後才知其甘甜,但這品嚐需要勇氣。
一個屢屢失意的年輕人千裏迢迢來到普濟寺,慕名尋到老僧釋圓,沮喪地說:“像我這樣屢屢失意的人,活著也是苟且,有什麼用呢?”
老僧釋圓靜靜地聽這位年輕人歎息和絮叨,什麼也不說,隻是吩咐小和尚:“施主遠道而來,燒一壺溫水送過來。”
少頃,小和尚送來一壺溫水,釋圓老僧抓了一把茶葉放進杯子裏,然後用溫水沏了,放在年輕人麵前的茶幾上,微微一笑說:“施主,請用茶!”年輕人俯身看看杯子,隻見杯子裏微微地嫋出幾縷水汽,那些茶葉靜靜地浮著。年輕人不解地詢問釋圓:“貴寺怎麼用溫水衝茶?”釋圓微笑不語,隻是示意年輕人說:“施主,請用茶吧。”年輕人隻好端著杯子,輕輕呷了兩口。釋圓說:“請問施主,這茶可香?”年輕人搖搖頭說:“這是什麼茶?一點茶香也沒有呀。”釋圓笑笑說:“這是福建的名茶鐵觀音啊,怎麼會沒有茶香?”年輕人聽說是上乘的鐵觀音,又忙端起杯子呷兩口,再細細品味,還是放下杯子說:“真的沒有一絲茶香。”老僧釋圓微微一笑,吩咐門外的小和尚:“再燒一壺沸水送過來。”
少頃,小和尚便提來一壺吐著濃濃白汽的沸水,釋圓起身,又沏了一杯茶,年輕人俯身去看杯子裏的茶,隻見那些茶葉在杯子裏上上下下地沉浮,隨著茶葉的沉浮,一絲清香便從杯裏嫋嫋地逸出來。嗅著那清清的茶香,年輕人不禁去端那杯子,釋圓忙微微一笑說:“施主稍候。”說著便提起水壺朝杯子裏又注了一縷沸水。年輕人見那些茶葉上上下下,沉沉浮浮得更厲害了,同時,一縷更醇更醉人的茶香嫋嫋地升騰出杯子,在禪房裏彌漫。釋圓如是注了五次水,杯子終於滿了,那綠綠的一杯茶水,沁得滿屋津津生香。釋圓笑著問道:“施主可知道同是鐵觀音,為什麼茶味迥異嗎?”年輕人思忖說:“一杯用溫水衝沏,一杯用沸水衝沏,用水不同吧。”
釋圓笑笑說:“用水不同,則茶葉的沉浮就不同。茶葉的沉浮不同,所經受的曆練也就不同,自然也就衝沏出了不同的味道。”
用溫水沏的茶,茶葉就輕輕地浮在水之上,沒有沉浮,茶葉怎麼會飄散它的清香呢?而用沸水衝沏的茶,衝沏了一次又一次,浮了又沉,沉了又浮,沉沉浮浮,茶葉就釋出了它春雨般的清幽,夏陽似的熾烈,秋風似的醇厚,冬霜似的清冽。
世間芸芸眾生,又何嚐不是茶呢?那些不經風雨的人,平平靜靜地生活,就像溫水沏的淡茶平靜地懸浮著,彌漫不出他們生命和智慧的清香。而那些櫛風沐雨、飽經滄桑的人,坎坷和不幸一次又一次襲擊他們,他們就像被沸水沏了一次又一次的茶,在風風雨雨的歲月中沉沉浮浮,溢出了他們生命的一脈脈清香。
所以,麵對從我們出生相伴至死的苦,聖嚴法師主張要把其當做生命的贈禮,打開禮盒,既可能會看到天堂,也可能會看到地獄,這一切,都取決於我們自己的觀念。
苦海中輪回顛倒的眾生,你們是願意在逆境中綻放出動人的笑容,還是願意愁眉苦臉地迎接歲月的洗禮呢?
聰明外露,不如智慧深藏
禪宗中有這樣一句話:“晦而彌明,隱而愈顯。”聖嚴法師說,心境在黑暗的現實中,反而會更加明朗,越是不動聲色地隱藏自己的智慧,智慧的光芒越是會普照四方。
外表糊裏糊塗的人可能才是深藏不露、大智若愚的智者;看似手腳笨拙的匠人也許才是心靈慧明的能工巧匠。默時有似癡呆,所以如晦如隱;照時智慧靈然,所以如明如顯。
孔子曾說:“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說寧武子在國家政治清明的時候表現得非常機智,在國家政治混亂黑暗的時候就表現出很愚蠢的樣子。他的聰明智慧我們也許能達到,但是他的“糊塗”我們怎麼也趕不上。
所謂糊塗,就是不用想太多,不用想後果,糾纏於思考是人生的負擔和枷鎖。看重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糊塗的人往往更快樂,幸福會追著他們走,他們不必費盡心機爭取,可以隨意享受陽光的熱情。太過理性的人則是追著幸福跑,用盡全力也抓不住飄忽不定、轉瞬即逝的幸福。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最為著名的言論莫過於“難得糊塗”之據說,“難得糊塗”四個字是在山東萊州的雲峰山寫的。有一年鄭板橋專程到此地觀鄭文公碑,流連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於山間茅屋。屋主為一鶴發老翁,自命“糊塗老人”,言語不俗。他的室中陳列了一塊方桌般大小的硯台,石質細膩,鏤刻精良,非常罕見。鄭板橋對其十分歎賞。老人請鄭板橋題字以便刻於硯背。鄭板橋認為老人必有來曆,便題寫了“難得糊塗”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的方印。
因硯台尚有許多空白,鄭板橋建議老先生寫一段跋語。老人便寫了“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而轉入頑石更難。美於中,頑於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寶貴之門也。”他用了一塊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鄭板橋一看大驚,知道老人是一位隱退的官員。有感於糊塗老人的命名,見硯背上還有空隙,便也補寫了一段話:“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安心,非圖後來報也。”
一段佳話,一段趣談,也成就了一種智慧——糊塗經。
《菜根譚》說得好:“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食,路徑窄處,退一步與人行。”做人做事都要留餘地,尤其是要給自己留後路,不可把話說死,把事情做絕,更不能把人逼急。立身處世,須圓融之中顯厚道,糊塗之中藏精明,敞開心扉後,仍有防暗箭之智勇,進退自如、遊刃有餘,方能把一切掌控於心。
春秋時期,鄭莊公準備伐許。戰前,他先在國都組織比賽,挑選先行官。將士們一聽露臉立功的機會來了,都躍躍欲試,準備一顯身手。
首先進行的是擊劍格鬥,將士們都使出了渾身解數,爭先恐後。經過輪番比試,選出了6個人,參加下一輪射箭比賽。在射箭項目上,取勝的6名將領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為勝。最後潁考叔與公孫子都打了個平手。
可先行官隻有一位,所以,他們倆還得進行一次比賽。後來,莊公派人拉出一輛戰車來,說:“你們二人站在百步開外,同時來搶這部戰車。誰搶到手,誰就是先行官。”公孫子都輕蔑地看了潁考叔一眼,哪知跑了一半時,公孫子都一不小心,腳下一滑,跌了個跟頭。等爬起來時,潁考叔已搶車在手。公孫子都當然不服氣,於是提了長戟來奪車。潁考叔一看,拉起車就飛跑出去,莊公忙派人阻止,並宣布潁考叔為先行官。公孫子都因此對潁考叔懷恨在心。
戰爭開始了,潁考叔果然不負莊公所望,在進攻許國都城時,手舉大旗率先從雲梯衝上許都城頭。眼看潁考叔就要大功告成,公孫子都記起前事,竟抽出箭來,搭弓向城頭上的潁考叔射去,一下子把沒有防備的潁考叔射死了。
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凡是鮮花盛開嬌豔的時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就是衰敗的開始。潁考叔正是不知收斂,精明過頭,才落得個慘死的下場。
糊塗是大智若愚,是另類的聰明,是歲月在一個人身上沉澱下來的大智慧。難得糊塗,是一種老謀深算的清醒,也是臥薪嚐膽的大度,更是一種心中有數的正派。難得糊塗,不是那種與世無爭的軟弱,而是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豁達;不是明哲保身的逃避,而是讓三分風平浪靜的睿智;不是苟且偷生的迂腐,而是真金不怕火煉的堅貞。
佛意:活在當下且珍惜
那錦緞般盛開的鮮花,明知會有凋謝的一天,但依然在開花的季節,熱情奔放地綻開。那碧玉般的溪水,明知泥沙俱下,卻依然映照蔚藍如洗的天空。世界是美麗的,但似乎所有的美麗都會轉瞬而逝。所以,有人哀悼,有人憂愁,有人歎息……他們停留在歲月的洪流中,不願離去,卻無法改變生命的進程。
而智者,卻可以在這“山花開似錦,澗水湛如藍”中抓住生命的意義。
生命最寶貴的意義就在於“過程”,每一個瞬間都有即將消逝的美麗,隻有好好把握住現在,才能認真地過好每一分鍾。
而我們的現在,不也正是曾經滿懷理想眺望過的一個未來嗎?
活在當下,就是對生活最好的珍惜。